第四十章(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朱棣缓缓点头,“道衍说得极是,这般下去,朕左右为难。”
他忧虑地问:“诸位可有良策?”
张玉沉默不语,面色如炭,心中郁结难解。冥思苦想后仍无良方,不禁愤然道:“那些迂腐文人当真可恨!整日闲得发慌,生出诸多事端!难怪太祖曾在百官前作《骂文人》诗,看来也是被他们惹恼多次。”
朱棣既生气又无奈……
他对这些文人毫无办法。他们在朝中根基深厚,无法根除,连太祖都未能做到的事,他自知难以完成。
“陛下,目前唯有如此。”姚广孝沉思良久后说道。
朱棣立刻注视着他:“你说。”
姚广孝道:“放弃琐碎事务,明日即迁都北京。若能面见李先生,便可劝其手下留情。人在京城,亦便于应对文人之事。”
朱棣迟疑道:“明日迁都,是否仓促?”
姚广孝答:“虽会有些麻烦,但日后皆可解决。然而,若李先生在北疆有所行动,恐再难控制局面,臣以为陛下宜速迁。”
朱棣陷入深思,许久才坚定地点了点头,“广孝所言甚是,明日即迁都!”
次日,南京城北门外。
数十万大军已列成数个坚不可摧的方阵。**位置,龙辇最为醒目,其后是文武百官。因迁都消息来得太过突然,众人几乎都是被锦衣卫连夜唤醒,彻夜收拾细软。
此番行程,众人多是形容憔悴,精神萎靡。
一些年长者更是频频咳嗽,甚是不适。
即便能够乘坐马车,
后世乘车尚且颠簸得令人呕吐,更遑论古时的马车了……
然而,无论怎样。
在一夜紧锣密鼓的准备后,
尽管诸多事务未及妥善安排,
盛大的迁都仪式仍顺利展开。
“出发!”
随着朱棣一声令下,
浩荡队伍自前至后,徐徐向北行进。
“只盼能及时……”龙辇内,朱棣满面忧虑,“李先生,此次还请您多多关照那些人。”
……同时,
北京城局势动荡!
高家、蒙家被捕后,
各地名流士绅纷纷站出,
通过多种方式于北方掀起波澜,
呼吁释放被捕之人。
另一边,
李武纵容一日后,从朱高炽处获知最新进展,
轻叹一声“还真是毫无收敛”,
随即下令朱高炽:
继续抓捕,抗拒者格杀勿论!
随之而来的,是一场腥风血雨席卷北方大地。
……
大同、北平等地,
昼夜可见侍卫巡逻街巷。
凡遇反对李武者,皆即刻捕拿!
这仅是开端。
时间流逝,
那些文人见李武手段强硬,
渐趋隐秘。
不再前往布政司**,
转而在民间辱骂、造势,
**舆论。
此计确具威力,
官府抓捕效率大减,
但影响有限。
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在李武示意下,官府不再局限于抓取布政司外**者,
侍卫化装成百姓潜入酒馆茶楼监视。
发现挑衅者,不急现形抓捕,而是记录其特征,核实身份,再上门缉拿。
一役之下,数千人落网,
然其中不少极为顽固狡猾,
坚称未曾涉足市井,要求官府提供证据,
否则便是违法办案。
各地布政司对此事颇感棘手。朱高炽将情况上报后,向李武请教应对之策。李武听罢,只简短回应一句:
“李某行事无需证据,布政司确认即可行动,若有抗拒,即刻押赴集市处决,以示警戒。”
此言一出,连朱高炽都震惊不已。
“这样是否过于严厉?”朱高炽试探性地问道。
李武平静地反问:“阁下认为李某所为过分了吗?”
“自然并无不妥。”朱高炽虽嘴上答得坚定,内心却已开始动摇。起初,他虽愤慨,但以为惩戒足够,此事便可平息。岂料事态愈演愈烈,双方已势同水火。
此时,朱高炽认为最佳策略应为恩威并济:惩治过后给予些许安抚。例如,恢复亡者书生名誉,或借力平衡,暗中扶持武官,让他们反击文人的指责。然而,李武并未采纳这两种方案,而是选择强硬手段,完全无视文人诉求,甚至下达了杀无赦的命令。
此举一旦实施,必将引发文人群体强烈反弹,局势或将全面恶化。尤其大规模**文人,很可能破坏来之不易的稳定局面,甚至影响科举取士,危及国家根基。
察觉朱高炽的迟疑,李武直言:“阁下不必掩饰,实则认为李某举措太过激进吧?”
朱高炽默然不语。李武未作过多解释,仅淡然嘱咐:“阁下只需明白此举旨在护国安邦即可,一切尽在我掌控之中,无须多虑,照此办理即可。”
“若不如此,后果如何?”朱高炽追问。
李武答曰:“生灵涂炭。”
李武意味深长地说:“公子,你还年轻。最锋利的武器从来不是刀剑,而是文人的笔啊。”他笑了笑,“李某的话已至此,公子自便。”
朱高炽虽心存疑虑,却也只能点头离开。
李武独坐室内,面无表情。
他未向朱高炽解释,并非出于高傲,而是难以言明。这并非不能解释,而是太过复杂。朱高炽能看到的未来有限,而李武看到的是更长远的将来。
正如历史上一些伟人为后人称颂的事迹,在当时亦饱受争议,最终却经时间验证为明智之举。
李武回忆着历史,低声道:“太祖灭淮西武将后,武官势弱,文官渐兴。永乐时因成祖尚武,尚能维持平衡,然土木堡之变后,大明战略收缩,武官势如崩塌,文官则权倾朝野,终致东林党祸乱。”
想到未来那些文人所作所为,李武内心冰冷。
他的行动才刚刚开始,目标不仅是让文人噤声,更是要彻底改变现状。
他知道此举可能动摇国本,但长远来看,即便影响十年、百年,也只是一时得失,无关大局。
李武站在高处,视野远超常人。
即便朱棣也无法全然理解他的考量。
朱高炽虽有疑问,仍遵从命令行事。
随即,一场风暴席卷而来,大批文人被捕。
向李武汇报进展时,朱高炽说:“昨日一地便捕近千人。”
李武听罢,嘴角微扬:“才千人?看来他们比我想象的更软弱,这点力度远远不够。”
朱高炽欲言又止,李武却不等他开口,笑道:“无须多言,一切尽在掌握。”
陛下已携文武百官迁至北京城,不久即到,公子近几日不必再拘捕更多人,给他们留些余地,李某欲观察这些人的态度是否会有所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