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四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朱棣听闻此言,眉头紧锁。

这种情况正是他最为忧虑的结果。

若这些人选择避而不战,局面便会十分棘手。

“不过。”姚广孝话锋一转,“有李先生在此,料想他们难以逃脱,依臣所见,他们或许不会轻易撤退。”

“嗯,你有何见解?”有了李武坐镇,朱棣对此已不似先前那般焦虑,但姚广孝后面的推测却引起了他的注意。

姚广孝稍作思考便答道:

“一则,寒冬将至,我军将士多不耐寒,且大雪可能阻断补给线,不宜持久作战;二则,探子回报,昨夜敌方并无明显动静,如若无意交战,昨夜便该逃离。”

朱棣听罢微微颔首,心中稍安。

但他随即又生疑虑,总觉得这些人定会离去。

毕竟双方实力差距明显,再加之前大同之事,他们更应选择撤退。

然而,对方却反常地滞留不去,实在令人费解。

不过,朱棣并未过多纠结此事,很快将焦点转向当日战况。

踱步几圈后,他对姚广孝说道:

“若对方应战,恐会采取游击策略,此法虽难应付,然我军兵力占优,不足为惧。”

“道衍,速传朕旨意,命大军分队布阵,互为掎角之势,敌若来袭,即刻支援,未得朕令,不得擅自追击。”

姚广孝领命,随即离去。

而另一边,李武自梦中醒来,施展御风之术后抵达营地外。

随即唤来飞禽走兽,聚集众多动物。

他面带笑意,对它们略施一礼:

“烦劳各位,为李某打探敌营动向。”

动物们应声鸣叫,四散而去。

李武望着此景,淡然一笑:

“草原部落行事隐秘,仅凭军中探子难以掌握详情,即便我想有所作为,也困难重重。”

“幸而有聚兽之能,助我一臂之力。”

第173章朱允炆的行踪!(求订阅)

草原上,无论明军还是各部族,皆严阵以待,如同两把紧绷的强弓,随时准备出击。

李武虽有过一人灭十万的辉煌战绩,但对草原诸部同样不敢轻视。通过派出侦查动物可见,他与朱棣一样,对此战极为慎重,未存丝毫轻敌之心。

至于北方局势暂且不论,北京表面依旧安定,亦无他事可述。

现将目光转向江南,广东布政使司辖地内的一座沿海城市。

一辆马车飞速驶过城外大道,临近城门时,被守卫拦下。

“前面车夫,从哪来?要去哪?”守城士兵问道。

车夫停下马车,恭敬回应:“自南京而来,路过此地稍作休整,请行个方便。”

士兵打量着马车,询问:“车里是什么人?”

车夫忙答:“是位传经的僧人。”

士兵听后说:“掀开帘子让我瞧瞧。”

“不过是位和尚,有何可看?”车夫疑惑。

士兵解释:“沿海地带不安稳,不少逃亡者想乘船离开,需仔细查验。别担心,我只看一眼,没问题即刻放行。”

车夫迟疑片刻,掀开了帘子。

士兵往里一看,只见一位眉清目秀的年轻僧人,低垂着眼睑,神情淡漠,如木偶般静立。

不知为何,士兵望着这僧人时,心中竟泛起一丝不安,竟不敢直视。

因为那僧人身上传出一股难以言表的高贵气质……

“这真的是和尚?”士兵不解。

车夫连忙放下帘子,解释道:“这位大师原是南京名门之后,因靖难之事受牵连家道败落,才遁入空门。”

“原来如此,难怪有这般气度……”士兵略带同情地瞥了一眼。

随后点头放行:“无碍,可以进去了。”

“多谢兄弟!”车夫赶忙上车,驱马入城。

待车走远,车夫低声嘀咕:“陛下,方才言语失礼,还请恕罪。”

车内僧人声音冰冷而机械。

\"称我为陛下已无意义,朱允炆已在烈焰中消亡,如今我只是个游走四方的僧人。\"

车夫开口道:\"陛下切莫绝望!此刻仍有希望留存,若能把握良机,我们必能卷土重来。朝中定有不少忠臣仍盼着您的归来!\"

僧人微微苦笑:\"皇祖父命我远航,又如何卷土重来?莫非要与倭寇勾结?此事我宁死不为……\"

车夫面露犹豫之色,欲言又止,最终哽咽道:\"皆因属下无能,才致逆贼朱棣攻陷南京,令陛下至此境地,属下实在愧疚!\"

僧人叹息:\"南京沦陷乃是我失策,与你何干?若我能识破李景隆之辈的真面目,又怎会落得如此境地?连皇祖父也对我失望至极……\"

这辆马车中的人,正是明朝建文帝朱允炆。

历史上对他的结局众说纷纭,至今未有定论。

但在现实中,由于李武的干预,朱棣故意放他一条生路。朱允炆一路向东,历经十日奔波后,带着几名心腹抵达广东沿海,打算遵照朱元璋的嘱托,远渡重洋,安度余生。

朱元璋的魂灵曾在太庙与朱允炆长谈,为他指明了一条生路——出海避祸。

朱允炆与黄子澄等人分别后,内心满是绝望,决心以僧人身分漂泊海外,度过余生,虽心有不甘,却也万念俱灰,再无反叛之意。

临近此城时,为避免引人注意,他让随行者留在山中破庙暂歇,只带一人,借口传经弘法,乘船出海。

\"陛下。\"车夫忽然唤道。

朱允炆从沉思中回过神来。

\"何事?\"

车夫道:\"前方有家客栈,我们进去稍作休憩吧。\"

朱允炆摇头拒绝:\"不必麻烦。\"

刚说完,便觉头晕目眩,全身乏力,意识到长途颠簸使身体不堪重负,若这般登船,恐怕途中便会病倒,甚至丧命。即便自己性命无足轻重,却也不愿辜负朱元璋和黄子澄等人的苦心。

权衡之下,只得说道:\"罢了,进去歇息片刻。\"

\"好咧。\"

车夫驱马至客栈门前,转身嘱咐儿子细心打理。随后,朱允炆随他步入客栈。

与掌柜交涉后决定留宿一夜,便径直上楼。路过二楼雅间时,几名文人的谈话引起了他的注意。他们讨论着建文帝的事迹:

“兄台如何看待建文皇帝?”

“虽败给朱棣,却非他之过,实因身边妖道太过阴险。在我心中,建文帝堪称仅次于太祖的明君。”

“正是,建文当政时推行仁政,减税免役,天下太平,若非后来突变,定能成就百年盛世。”

“可惜,竟被那妖道所害,实在令人痛惜。”

门外的朱允炆听完,内心波澜起伏。他没想到世人对他的评价如此之高,甚至与汉武帝相提并论。

侍卫也听见了,见朱允炆神情复杂,关切询问。朱允炆让他改口称自己为大师,侍卫虽不舍但仍遵命。

雅间内的文人继续热议李武之事,认为此人居心叵测,罪责难逃。

“太祖英明,怎会让那种人出任国师?”

“他本事再大,也难保没有猫腻。我听说蜀中近来屡现孩童离奇失踪,或许正是此人,以幼童修习邪法!”

“他那诡异的修为,绝非正途所得!妖道当受极刑!”

“如今圣上亦是庸碌之辈,竟对他百依百顺?”

“哈!圣上对他唯命是从,毫无主张,实在不堪为君!何时见过这般无能的皇帝?”

“大快人心!妖道祸国,他非但不制止,反而助纣为虐!”

“太祖若泉下有知,必含恨复生!”

“嘘!此事不可再提。”

屋内议论声传出。

朱允炆听得愈发迷茫。

天下人不认同朱棣本在意料之中,但如此敌视却令人费解。

为何恨不得朱棣与李武早日覆灭?

朱棣倒也罢了,但李武并无恶迹,何至如此?

听他们所言,似乎朱棣登基后出了大事……

朱允炆按捺不住好奇,问道:“我们东行期间,朝中究竟有何变故?”侍卫思索片刻,答道:“赶路匆忙,未曾探听政事,只记得朱棣迁都北京一事。”

“迁都虽欠妥,但尚有理由,不应惹此众怒……”

朱允炆喃喃自语,忧虑渐增。

最终鼓起勇气,步入雅间。

“阿弥陀佛。”

他双手合十,行礼。

众人微怔,随即警觉地止住谈话。

一位老者起身回礼,问道:“大师来访,不知所为何事?莫不是化缘?”

朱允炆略作迟疑,说道:

“确为化缘而来,然听闻诸位之言,心存疑惑,敢问当今圣上与国师李武,究竟犯下何等滔天罪行,致使各位如此愤慨?”

众人面面相觑,仍保持戒备。

朱允炆双手合十,再次礼拜:

“在下仅是一名籍籍无名的僧人,诸位无需多虑。”

听罢此言,文士们稍感安心。

老者沉思良久,叹息道: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