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李武思索了一阵也没想明白,只能暂时放下这个念头,笑着摇摇头说:“没事的,我刚才只是在想事情,走神了。”
“这样啊,那就好。”
朱玉英笑着继续追问,“不知你在想什么这么入迷?是不是遇到什么难事了?要是需要帮忙的话,尽管告诉我,毕竟你曾经救过我的命,能帮上你,我很乐意。”
“也不是什么大事,就是我那两个妹妹年纪不小了,脾气还是收不住,我正琢磨怎么管教她们呢。”
朱玉英眼睛一亮,兴奋地说:“这简直太巧了!我和我的几个妹妹最近也在学规矩呢,我娘觉得就我们几个太单调,正打算找些人一起教。
如果你愿意的话,我可以跟娘说说,让令妹们一起来王府学习规矩怎么样?”
她说完又怕李武拒绝,急忙补了一句:“不用每天都去,隔几天轮换一次就行。”
还有这种好事?
李武心里暗喜。
先不说去王府能听徐妙云的教诲,将来也算是一种资历。
从历史来看,徐皇后也是个厉害的人物,跟着她耳濡目染,肯定能学到不少。
想到这里,李武说:“实不相瞒,郡主提议确实很好,只是不知道是否合适?要是合适的话,那就麻烦郡主了。”
朱玉英大方地拍拍胸口:“这不算麻烦。”
“好,那我就不客气了,等以后我找到些有趣的东西,一定送到王府当作谢礼。”
李武笑着说。
朱玉英眼睛再次一亮,脸上的笑容更灿烂了:“下个月十五是我的生日。”
李武略一计算,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可以准备,便点头答应:“没问题,到时候我一定会给你一件称心如意的东西。”
朱玉英今年十四岁,比李武的两个妹妹大一岁,但在李武看来,不管多么娇贵,她终究还是个小女孩,自己脑海里那些稀奇古怪的东西,肯定能让这个小女孩开怀。
“那就这么定了。”
朱玉英开心地说。
李武点点头表示同意,然后环顾四周,觉得在这种地方谈话不太妥当,便提议:“我家就在这条巷子里,郡主要不要去我家看看我的两个妹妹?”
朱玉英心动了,转头往巷子里瞄了一眼,但转回来时,眼神中带着些许失落。
李武摇头拒绝了朱玉英的邀请,说自己这几日正在学习礼仪规矩,不能在外久留。
朱玉英听后略显失望,李武却笑着宽慰她,说以后她跟自己四妹五妹熟悉了,随时都可以来找她们玩。
朱玉英听罢,稍作思考,脸上重新浮现出笑容。
两人又寒暄几句后,各自告退。
李武满心欢喜地往家里赶,他认为自己为四妹五妹找到了一生受益的宝贵资源——谁能想到将来她们出嫁时,谁还会质疑她们的教养?毕竟她们头顶有徐皇后这座大靠山。
另一边,朱玉英回到王府后,一到门口便下了轿子,将小侍女及抬轿的四人叫到身边。
她眯起眼睛,装作严厉地警告众人,如果今日之事泄露出去,定会让她们成为狼群中的食物。
接着,她更是恐吓小侍女,若出了差错,必让她生不如死。
众人慌忙表示绝不敢违抗。
朱玉英审视一番众人后,才满意地往自己院落走去,步伐轻快得仿佛踏在云端,只因为刚刚见到李武并与其交谈了几句。
然而,在朱玉英毫不知情的情况下,事情逐渐发生了变化。
那小侍女悄悄去了徐妙云那里报告情况;而抬轿的四人则转身去找朱棣。
终究,再亲近的人也无法完全避开朱棣夫妇的耳目,即便这个小丫头再值得信赖。
不过,无论他们如何汇报,最终都不会有任何实质性的后果。
不过也罢,王家选婿并不过于挑剔出身。
毕竟没人比他们家更高贵,而且看李武平日也没有什么不良记录,这倒是一桩好事。
她最害怕的是女儿被某些人。
徐妙云左思右想,胡思乱想了一阵,不知过了多久,再抬起头时天已黑。
看见朱棣还没回来,她想了想,简单整理了一下仪容,带着随行的人前往朱棣的办公之地。
而朱棣在得知消息后,思索片刻又继续埋头处理公务。
今年事情特别多,不仅要妥善安置被俘的蒙古士兵及牲畜,还得密切留意蒙古各部的动态。
其中关于如何处置被俘蒙古士兵的问题,朱棣尤为重视。
整编的蒙古骑兵战斗力远胜分散的队伍,但保持整编就意味着可能面临抱团排外、难以驾驭的风险。
朱棣想了许久,最终还是决定不解散。
为此,朱棣接连做出诸多安排,即便如此,他对自己的决策仍感到担忧,特别是朝廷将阿鲁帖木儿派来,这让他措手不及。
然而当他看到徐妙云进来时,只能放下工作,长叹一声。
即便不愿面对,女儿的事终究来了。
朱棣想到这里,心中泛起阵阵酸楚。
这是他的长女啊,从小一点点抚养长大,从前只会喊“爹爹爹爹”
,如今竟也开始把别的男子放在心里,甚至为了他人喜怒哀乐。
这种烦恼丝毫不亚于政务。
徐妙云走过去,握住朱棣的手,她明白朱棣的想法。
两人沉默片刻。
徐妙云轻声说道:“这件事终究得解决,你觉得要不要打消玉英的心思?”
朱棣有些苦恼。
为什么偏偏是李武?
他刚把李武安排到骑兵营,对他抱有很大期望,结果就出了这样的事。
要是换作别人,为避免麻烦,早就一纸调令把他调走。
徐妙云再次开口:“我觉得李武也不错,知根知底,王爷若看重,也是可以的,就在咱们家门口,我们也能帮着盯着。”
朱棣陷入沉思,许久才说话。
“别急。”
他摆摆手,站起身走到窗前眺望南方,深深叹了口气说:“咱们还是别擅自做主了,大皇兄或许还会用得上大孙女的婚事。
等玉英再大些,如果没有圣旨,咱们再商量这事吧。”
徐妙云缓步上前,轻柔地为朱棣揉着肩颈,温声说道:“不妨再等等,王爷不必太过忧虑,无论是公事还是家事,慢慢来总会有解决的办法。”
朱棣转身抓住她细腻的手掌,内心瞬间平静下来。
……
时光飞逝,数日如白驹过隙般过去。
李武在料理完家中事务之后,跨上马背直奔骑军大营。
其实没什么可操心的,这次不同于以往战时演练。
他如今已是百户,且属于常规性的日常训练,每半月便能归家一次,若家里真有什么急事,他也能够及时赶回去处理。
因此,李武毫无顾虑地快马加鞭。
骑军大营位于昌平,紧邻着三个护卫营。
虽然人数不及步兵多,但营地面积却更为广阔。
大营内,生活区集中在南部,北部则是习武之地;中西部设有点将台,此外还有灶台、深井、玉泉、官道、饮马沟、放牧草场等功能区域分布得井然有序。
李武进入大营后,先是在生活区找到了自己的住处安顿下来,见时间尚早,便朝北部的习武场走去。
习武场被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是用于刺杀、射箭、火器等训练的场地,另一部分则配备了一些马术训练设施。
此刻,习武场上已有不少人,有蒙古人也有汉人。
李武走在这一片土地上,忽然感到无比庆幸。
这可是几百年前曾失落的土地啊,如今再次踏足于此,竟是在他的脚下。
燕云十六州,是多少有抱负之人魂牵梦绕、夜夜北望的地方,最终在太祖手中回归汉人之手。
仅凭这一点,太祖便足以名垂青史。
李武不懂为何后世还有很多人对他非议。
包括北平在内的这片土地,曾被异族统治长达数百年,细思之下,着实令人胆寒。
在这漫长的岁月里,究竟有多少人怀揣着恢复中华的信念?南北之间又累积了多少恩怨、隔阂与差异?
能够实现南北统一,难道不够伟大吗?
而且太祖对百姓确实很好,可惜的是,书写历史的人从来不是普通民众。
李武正沉思间,忽然听到熟悉的声音传来,他定睛一看,发现几个蒙古人正骑在马上,轻松自如地戏弄着一名脸色黝黑的汉子。
这名汉子正是李武的部下胡长勇。
胡长勇之前还曾针对李武,不过现在已经完全没有这种念头了,特别是在战场上目睹李武英勇杀敌的场面后,更对他敬佩不已。
只是,一贯直率的他,也摸不清该如何修补与李武的关系。
他总觉得李武对他并无好感,不愿与他多有往来,因此他也索性不靠近李武。
即便上次他在战场上再立新功,薛禄的位置腾出来了,他也没想过自己能接任小旗之职。
然而,出乎他意料的是,李武并未阻止他的晋升,这令他惊喜万分。
假期期间,他多次想要前往李武家,表达感激之情,同时也为先前的行为道歉。
但他素来骄傲,对于送何种礼物、该说些什么话毫无头绪,结果每次鼓起勇气准备进城,却又因胆怯而放弃。
有一次,他已经到达北平城门口,却最终灰溜溜地返回。
他对薛禄有些嫉妒,每每看见薛禄与李武的朋友交往,心中便感到不是滋味。
他自认比薛禄更擅长战斗。
可是……
胡长勇开始后悔过去对李武的态度。
他有私心,知道接近李武能得到更多机会,因而这段时间过得很痛苦。
这次入营,胡长勇重新振作起来。
他认为无需送礼,只要在军营中日日相处,总会有机会交谈,于是早早便来到军营。
但因来得太早,无所事事的胡长勇决定先玩一会儿。
不曾想,上居然出现了几个曾在战场上被俘的蒙古人。
有人竟认出了他。
……
战场上失败的原因多种多样,因此即使你在战场上战胜过他人,也不代表对方会服你。
尤其是一些心高气傲之人。
莫比合便是如此。
当时他冲锋陷阵,英勇无比,但首领被杀,其余人大部分逃散,他还能怎样?他并非愚笨,绝不会白白送命。
眼看无法逃脱,果断扔掉武器跳下马,抱头高呼大明。
保命之后,他随人群被收降俘虏,卷入北平城,最终加入燕王护卫军右护卫队。
他从前在部落时统领着百十号士兵,如今自然也被编为百户,这给了他极大的慰藉,加之熟识的人都在这里,一时不安与不适的情绪逐渐消退。
然而今日,他碰上了胡长勇。
本来说,战场上各自为主,并无私人恩怨,但胡长勇这个人,他是真的记恨在心。
那时,他从马上跃下,高声大喊,胡长勇那小子紧追不舍,挥刀就砍,即便确认他已经投降,仍不罢休地踹了几脚,还骂他是懦夫。
这能受得了吗?
当时,确实忍了下来。
可如今大家成了盟友,再度相逢,若无事发生,显然是说不过去的。
于是,莫比合领着手下,策马绕着胡长勇转圈,吹着口哨,笑着挑衅他。
胡长勇是什么人呢?
过去也曾是个桀骜不驯的角色。
这种情况自然无法容忍,更何况看到对方竟是自己的手下败将,立刻按捺不住了。
“的,小兔崽子,有胆量就下马跟爷爷单挑!”
胡长勇瞪着眼睛死死盯着莫比合。
莫比合眼里也涌起了怒火,心里暗想,我当初是认输了,可你就真的以为打不过我?
就在莫比合准备下马决战之际。
人群外圈突然传来一声笑语:“搞错了吧?下马?咱们这是在骑兵营里玩步战吗?少啰嗦了,干脆都上马来场真正的较量。”
李武听到这句话,眉头皱了一下,又看了看胡长勇。
他对胡长勇比较了解,在步战方面,胡长勇也算是一把好手,虽然比不上张武、朱能,但至少比薛禄强些。
不过,胡长勇的骑术,可以说是相当差劲。
莫比合此时也察觉到胡长勇脸上的犹豫,心中顿时大喜,他并无胜之不武的谦让之意,直接开口道:“我没意见,就怕某位小祖宗不敢上马。”
周围人哄堂大笑。
各种讽刺的话随之而来。
“嘿,别是真的不敢吧?要是不敢,叫一声爷爷我就放过你。”
“不至于吧,看起来也是个男人,怎么这样没骨气。”
“切,这种水平也配当兵?回家抱孩子去吧。”
……
胡长勇脸色发青,以前这些都是他说别人的,如今竟被别人反过来嘲弄,怒火瞬间上涌。
“放屁,我有什么不敢的,给我一匹马。”
“哎哟哟,急眼了。”
莫比合冷笑着说道,接着对他的人下令,“给他一匹马。”
胡长勇感觉四周全是嘲笑的目光,待见到有人让出一匹马,也不多想,翻身上马,随即夹紧马腹直冲向莫比合。
莫比合是位经验丰富的老将,眼见胡长勇催马疾驰,他并不愿正面交锋,轻巧地拉动缰绳,胯下战马如同灵蛇般绕至胡长勇侧面避开冲击。
待双方拉开距离,莫比合调转马头,猛地一扬鞭,坐骑似箭离弦,眨眼间便直扑胡长勇而去。
战马疾奔,人随马势,他高举长刀,直取胡长勇头顶。
此刻胡长勇的马尚在加速,情急之下勉强举刀相迎。
一刀交锋。
胡长勇连人带马被震翻在地,重重摔落尘埃。
李武目睹此景,心中颇觉无奈,非因莫比合有何绝技,实则胡长勇所乘之马太过驽钝,若稍强一些,结局断不会如此。
众人皆是一阵沉默。
片刻之后,更加放肆的笑声随之响起。
没人料到,胡长勇竟然是骑兵中的雏儿。
莫比合亦未预料,但这丝毫未能抑制他的得意之情,他策马靠近胡长勇身旁,俯视着说道:“就凭这点能耐也敢狂妄?”
胡长勇涨红了脸,满心愤懑,却无言以对。
这时,李武再也看不下去。
遥遥替胡长勇反驳道:“你又有几分本事,这般嚣张跋扈?”
李武的话语虽淹没于众人的哄笑之中,但清晰传入在场每个人的耳中。
所有人齐刷刷望向李武。
这里大多数人并不识得李武,遂有人询问身旁之人:“此人是谁?”
旁人也只能摇头回道:“不清楚,看他气势,似乎不简单,但不知真假。”
不过人群中也有识得李武者。
比如莫比合等人。
他们均是在战场上沦为阶下囚,亲见李武纵横沙场、横扫千军的模样,之后更是对其事迹多有关注。
此人力敌万夫,确是高手。
因此,莫比合顿时哑口无言,深知自己绝非李武对手,不敢贸然挑衅。
然而人群中有些投降者,从未见过李武出手,即便有所听闻,亲眼所见与传闻终究不同,便有人试图煽风。
“莫比合,你这就怕得不敢开口了吗?”
莫比合尚未答话,李武已转头朝那人望去,正是他,李武早有察觉,一直有意挑拨。
并非善类。
李武略作思索,开始在周遭寻找趁手的武器。
他曾到骑军大营做过准备,如今大多为轻骑兵,倚重的武器便是软弓、长箭、标枪以及快马。
软弓本属开元弓系,虽名曰“软”
,但与步兵所用之硬弓相较,其拉力仍可达六十斤上下,百米之外穿透铠甲毫无压力。
弓梢呈弯钩状,在马背上射箭后便于弯腰取箭。
长箭无需赘述,较普通箭稍长,细长且略带弧度,越接近尖端越显纤细,利于普通士兵在马背上灵活劈砍。
至于快马,则为轻骑兵特制,自带移动速度加成,便于施展游击战术。
然而,这些兵器对李武而言略显不足,他更倾向于使用重型武器,因为他挥舞重器毫不费力。
李武环视四周,未发现特别称心的选择,最终只能挑了一杆长枪,随后单手持枪直指那位不停煽风之人。
“你上马。”
周围顿时议论纷纷。
李武充耳不闻,亦不在意对方阴沉的脸色,转头对莫比合说道:“借你的马一用。”
莫比合隐约觉得此话有异,但见李武一脸严肃,便没再多问,赶紧下马让给李武。
李武上马后,目光锁定那煽风之人。
众人迅速退开。
待对方准备妥当,李武催动坐骑,疾驰而去。
那人面目扭曲,眼中凶光毕露,怒吼一声,也驱马迎上。
同为习武之人,谁会怕谁?
随着距离缩短,李武紧握长枪,倾尽全力,抡起长枪如同雷霆般砸向对方。
长枪的攻击范围将那人完全覆盖,无处可逃,只能硬接。
轰然巨响。
那人应声摔背。
李武策马至其身旁,一枪钉在其头侧。
“这点能耐,也敢在此煽风?”
周遭众人皆惊。
此人怎如此强悍,他们看得分明,这次的并非偶然,而是实打实被震下来的。
这得需要多大力气啊!
此时,那人望着李武的眼神已满是畏惧。
……
五月初的阳光不算炽烈,或许是因为嫩绿的青草缓和了这份热度。
角落的高台上,阿鲁帖木儿与薛斌默默注视着眼前的一切。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