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镇国公:从燕王护卫到摄政王》最新章节。

\"听着!\"这熟悉的开场令朱瑜头疼不已。

又要长篇大论了?逃跑或许会惹恼父亲。

念及老人方才的情绪起伏,朱瑜终是乖乖垂首听训。

朱元璋满意地看着眼前的朱瑜,难得见他如此恭敬。

\"听着,\"朱元璋正色道,\"为君者不可过于心软。

方才你对空印案的反应很是不妥。

那些大臣个个精似鬼,稍有不慎就会被他们钻了空子。

\"

朱瑜有些茫然,这些朝堂之事与己何干?

\"切记,\"朱元璋继续叮嘱,\"任何时候都不要让人看透你的想法。

\"

见朱瑜只是机械地点头,朱元璋突然一巴掌拍在他头上,怒道:\"你这混账!多少藩王求着听老子教诲,你还敢敷衍?\"

朱瑜揉着脑袋,忙装出一副虚心求教的模样。

\"啪!\"又是一巴掌。

\"刚学的就忘?你这表情太假了!\"朱元璋冷哼。

朱瑜彻底无语。

另一厢,燕王府车马盈门。

刚下朝的朱棣难掩喜色,立即派人去约朱瑜到醉仙楼一聚。

在这京城之中,唯有这位好友能与他分享这份喜悦。

朱棣抬头,发现朱瑜捂着脑袋走进来,一副愁眉不展的模样。

从未见过朱瑜如此神态的朱棣颇感意外,笑着打趣道:\"朱兄怎么这副模样?有什么烦心事尽管说,也好让本王乐呵乐呵。

\"

\"别提了,别提了。

\"

朱瑜随意挥挥手,连礼数都顾不上行,径直坐下。

他给自己倒了杯酒,仰头饮尽,这才开口道:\"家父实在......我简直要**疯了!\"

\"天天在我耳边说教......\"

\"说教?怎么个逼法?\"朱棣闻言顿时来了兴致,尤其是听到涉及朱瑜家中那位神秘老人时,好奇心更盛。

\"来来来,详细说说。

\"

朱棣主动为朱瑜续杯。

朱瑜苦笑着又干了一杯,便将今日父亲训诲之事娓娓道来。

说到最后,他满脸无奈:\"王爷您评评理,这些话跟我说有何用?\"

\"看这情形,家父是铁了心要我继承衣钵了。

\"

朱棣执壶的手忽然一顿。

他死死盯着朱瑜......

你这叫烦恼?

他老人家如此用心良苦!

这些金玉良言,听得本王都热血沸腾。

恨不得现在就去拜会令尊,当面请教!

你竟然不知珍惜?

居然还......面露难色???

.........

这些都是至理名言啊!

这些可都是令尊毕生智慧的结晶。

本王听完恨不能即刻登门求教......

你居然嫌烦?

有这样一位良师益友般的父亲,你竟......你竟还不知足?

等等......说了这许多。

你究竟是在诉苦......

还是特意来向本王炫耀令尊的?

朱瑜抱怨道:“每次我去街上买菜,父亲总会突然出现,让我向卖菜的请教,说什么三人行必有我师。”

他苦笑着继续说:“我现在在家里踩死一只蚂蚁,他都要说万物皆有存在的道理,告诫我要学会思考。”

见朱棣没倒酒,朱瑜催促道:“你怎么不给我倒了?”说完自己倒了一杯,摇头叹气:“父亲最近总是一堆大道理,真是烦闷。”

朱棣听得嘴角抽搐。

本想看朱瑜郁闷,结果这小子竟是炫耀自己的父亲?可看他神情又不像作假。

他低声念叨:“你父亲和蔼可亲,满腹经纶,说的话总能发人深省。”

脑海里闪过自家威严严厉的皇帝父亲,朱棣忍不住叹道:“真是羡慕啊!”想不出别的词,他郁闷地灌了几口酒,最后直接抱起酒壶猛喝。

朱瑜惊讶地抬头。

怎么回事?自己抱怨父亲,怎么反倒让朱棣郁闷了?看他这样子,似乎比自己还难受。

细想之下,朱瑜明白了。

别人眼中的香饽饽,却是自己天天吐槽的对象。

他摇头感叹:“这就是父亲的差别,没得选啊。”

朱棣听完这番话,面色微沉。

见他拎起酒壶就要往嘴里灌,朱瑜赶忙劝道:\"我父亲再出色,终究比不上您父亲,那可是大明的天子。

\"

\"倒也在理......\"

朱棣神色稍霁,轻叹道:\"论起家世,这确是本王唯一可自矜之处。

\"

他整了整衣袖,忽然笑道:\"今日唤你来是为告知,燕王府门前又热闹起来了。

\"

说到此处,他眼中闪过一丝狡黠:\"可知为何?\"

朱瑜会意道:\"听家父提及,陛下早朝时令您议政,又询问您对大案的见解。

\"

\"原想给你个惊喜,\"朱棣朗声笑道,\"倒忘了你府上有位消息灵通的老先生。

\"

他晃着酒盏冷笑道:\"朝中那些墙头草,先前因谣言忙不迭与本王撇清干系,今见圣上垂询,转眼又巴巴递来拜帖。

\"

见朱棣仍沉浸在继承大统的幻想中,朱瑜索性直言:\"家父说,陛下退朝后评了您六个字——'类朕,不可为'。

\"

朱棣执盏的手骤然顿住:\"此言何解?\"

\"想必是断言您不堪为君。

\"朱瑜斩钉截铁道。

朱棣怔了半晌,苦笑道:\"你这哪是解惑,分明是惊吓。

\"

心下却暗自推敲:既言相似,为何否决?总觉得这解释太过武断。

......

次日奉天殿。

朱元璋龙袍一挥,\"杀\"字掷地有声。

锦衣卫闻令而动,空印案血雨骤起。

户部官员瘫软在地,虽心怀侥幸,但空印案的审判终究降临。

朝堂上,百官惊惧,在**威压下冷汗涔涔,战栗不已,唯恐祸及自身。

朱棣抬头望去,目光追随朱元璋远去的背影,眼中泛起隐隐期待……

“老头子采纳了本王的谏言……竟真要大开杀戒!”

“这足以证明,本王在他心中分量不轻。”

“朱瑜那小子断言老头子不会选我?呵,这次他可猜错了。”

……

散朝后,杀伐决断的洪武皇帝摇身一变,成了田间悠然的农夫。

朱瑜挥锄除草,忍不住问道:“老爷子,皇上既已选定‘密养子’继位,为何还要吊着燕王朱棣的胃口?”

朱元璋拎着葫芦瓢浇水,漫不经心道:“道理简单——鸡蛋不能搁一个篮子里。”

他直起腰,捶了捶背:“自太子早逝,皇上便忧心后继之人再出差错,索性让朱老四入京参政,权当备用。”

“不过,真正的储君仍是那位密养子……”

朱瑜咂咂嘴,豁然开朗——原来燕王只是个充数的。

他仍不放心,扭头追问:“可皇上这般行事,岂非给密养子树敌?若日后密养子登基,燕王怎会服气?”

朱元璋闻言,笑吟吟盯着朱瑜:“无妨。”

“密养子手段非凡,朱棣绝非其对手。”

心中暗忖:“你二人日日厮混,真当我不知?你小子凭空捏造个衙门,哄着朱棣从北平掏钱掏兵器——这些把戏,还想瞒过咱?”

“洪武皇帝……当真自信过头。”

朱瑜哑然。

朱棣在朱瑜眼中是个人物,除了自己偶尔能糊弄一下,旁人谁能骗得过他?那个所谓的养子吗?根本不可能。

即便养子登基,蓝玉和常升的武将势力仍在,朱瑜此时却忧心他过于强势,一出手便能将朱棣打压下去。

朱瑜瞥了眼父亲,愈发觉得这个念头不无道理。

能被父亲称赞“厉害”的人,绝非等闲之辈。

相比之下,朱棣的势力就显得薄弱许多。

照此情形,自己得设法替他增加筹码才行。

至少,得让他先放弃洪武帝传位的幻想……自己所谋之事,必须完全利于自身。

……

两人忙了一阵,徐妙依端来两碗热气蒸腾的面。

父子二人蹲在地上,边吃边聊。

朱瑜忽然想起空印案一事,便随口问道:“对了,老爷子,空印案之后,您可想过什么法子能让官员省些工夫?”

“没想过。”朱元璋嚼着蒜,猛扒了两口面,摇头道,“皇上觉得那些官员本就是为大明效力,多跑几趟也无妨。

再说了,若他们认真核查不出错,也不必来回折腾。”

“说到底,还是他们不上心。”

朱瑜苦笑道:“人非圣贤,大明州府众多,户部事务繁杂,再谨慎也难免出错。”看来洪武皇帝是想把臣子往死里使唤。

“怎么,你有主意?”

“倒是有个想法。”朱瑜思索片刻,脑中浮现前世的物流体系,提议道,“不如朝廷重整驿站……”

“驿站?不早就有了?”

“不一样。”朱瑜解释道,“我是说另建一套驿站体系,专用于快马传递各地册籍,省去官员奔波之苦。”

“呵!”朱元璋冷笑,“为了让他们少跑腿,专设驿站送公文?想得倒美。”

“您先听我说完……”

朱瑜整理思绪继续道:\"开设官办驿站不仅方便官员,更能惠及百姓。

\"

\"如今民间传递书信物品,全靠熟人捎带或商队代送。

\"

\"比方陕西家中噩耗传到金陵官员处,待书信辗转半月送达,亡者早已入土为安。

\"

朱元璋微微颔首,这情形在大明确实常见。

\"你说仔细些。

\"

朱瑜三两口扒完面条,抹嘴道:\"驿站可开放民用,收三五文钱替百姓传递书信包裹。

\"

\"还能开辟商路,由官府运输,商人出资托运货物。

\"

\"遇到灾荒,朝廷诏令一下,救灾物资便能沿驿路疾驰而至。

\"

\"战时更可停办民用,专供军需粮械运输。

\"

朱元璋听得入神,连筷头上的面条都忘了送入口中。

越想越觉此事大有可为,于国于民皆有利处。

寻常三五文看似零碎,若推广全国......

但他随即皱眉:\"不妥。

\"

\"天下物件都涌到金陵再分拣,岂不耗时更久?\"

\"且无凭无据,难免丢三落四混杂不清。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