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9集《盟魏伐韩》(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历代风云五千年》最新章节。

宜阳风云:盟魏破韩

一、河东尘路,梁都初至

甘茂勒住缰绳,胯下乌骓马打了个响鼻,喷吐的白气在深秋的凉风中散得极快。他抬手拨开额前被风吹乱的发丝,目光越过车辕,落在前方连绵的城郭上——那是魏国都城大梁的外郭,青灰色的城墙在夕阳下泛着冷硬的光,像一头蛰伏的巨兽。

“上将军,前面就是大梁外城了,魏襄王派来的使者已在驿亭等候。”副将赵奢催马上前,声音压得略低。他看着甘茂身后随行的二十名秦兵,又扫了眼车厢里盛放的国书与礼器,眼底藏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紧张。

甘茂微微颔首,指尖摩挲着腰间的青铜剑鞘。剑鞘上雕刻的夔龙纹已被岁月磨得有些模糊,那是秦武王赐下的佩剑,剑名“定东”——顾名思义,便是要平定东方,为秦国打通东进之路。此次出使魏国,他肩上扛的便是武王“东出函谷,问鼎中原”的夙愿,容不得半分差池。

“知道了。”甘茂的声音平稳,听不出情绪,“让使者稍等,我们先绕河东三城走一段。”

赵奢一愣:“上将军,天色不早了,若绕路,怕是要入夜才能入城。”

“正要入夜入城。”甘茂勒转马头,朝着西南方向而去,“河东三城是此次谈判的关键,我得看看这几座城如今的模样,心里才有底。”

河东三城——安邑、平阳、蒲坂,原是魏国的故都与重镇,十年前被秦军攻占,成为秦国制衡魏国的筹码。此次甘茂出使,便是要以归还这三城为诱饵,说服魏襄王与秦国结盟,共同攻打韩国的宜阳。

马蹄踏过田间的土路,卷起细碎的尘土。沿途的村落里,百姓们见了秦军的旗帜,纷纷闭门不出,偶有几个探头探脑的孩童,也被家中长辈慌忙拉回。甘茂看在眼里,眉头微蹙。他记得十年前随张仪攻打安邑时,这里虽不算富庶,却也有炊烟袅袅的生气,如今却只剩一片萧索——魏国这些年被秦、齐、赵轮番攻伐,早已没了当年中原霸主的底气。

“上将军你看,那便是安邑的西城门。”赵奢指着远处一座残破的城池,城墙塌了一角,露出里面发黑的断垣。城门口虽有魏兵守卫,却个个面带菜色,甲胄也破旧不堪。

甘茂默然点头。他知道,魏襄王心里清楚,魏国早已不是秦国的对手,这些年对秦国的“依附”,不过是迫于实力的无奈之举。但“依附”不等于“结盟”,要让魏国出兵助秦攻韩,光靠威慑不够,必须让魏襄王看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河东三城,便是那最大的好处。

待到暮色四合,甘茂一行才抵达大梁外城的驿亭。魏国使者是个名叫苏代的大夫,约莫四十岁年纪,穿着绣有苍鹰纹样的朝服,见了甘茂,脸上堆着恰到好处的笑容,却在眼神扫过秦兵时,飞快地掠过一丝警惕。

“秦朝上将军远道而来,敝国已备好驿馆,襄王明日在章台殿召见您。”苏代躬身行礼,语气恭敬,“一路辛苦,不如先歇息片刻?”

甘茂回礼,语气平和:“有劳苏大夫。只是不知,襄王对河东三城之事,可有耳闻?”

苏代的笑容僵了一下,随即又化开:“上将军放心,国书已呈给襄王,至于三城之事……襄王自有考量,明日殿上,您自会知晓。”

甘茂心中了然。魏襄王定是在犹豫,既想要回三城,又怕与韩国交恶,更担心秦国事后反悔。这场谈判,怕是不会轻松。

当晚,甘茂在驿馆中辗转难眠。他想起出发前秦武王在咸阳宫的嘱托,武王拍着他的肩说:“甘茂,宜阳是中原要冲,拿下宜阳,秦国才能真正站在中原的土地上。你若能说动魏国,寡人封你为左丞相,食邑万户。”

那话语里的期许,像一块沉甸甸的石头压在甘茂心头。他出身低微,早年曾在张仪门下做舍人,是秦武王破格提拔,才让他从一个普通谋士成为统领大军的上将军。此次若不能成功,不仅自己前途尽毁,秦国东进的步伐,怕是也要停滞数年。

“上将军,您还没歇息?”赵奢端着一碗热汤进来,见甘茂站在窗前,望着窗外的月色,“喝点汤暖暖身子吧,大梁的夜里比咸阳冷。”

甘茂接过汤碗,暖意顺着指尖蔓延到心口。他喝了一口,忽然问道:“赵奢,你说魏襄王最担心的是什么?”

赵奢想了想:“怕秦国骗他——给了三城,却不兑现承诺;也怕韩国报复,毕竟韩魏相邻,若是韩军来攻,魏国未必挡得住;更怕齐国会不满,齐与韩素来交好,若魏助秦攻韩,齐国说不定会出兵伐魏。”

“说得好。”甘茂放下汤碗,眼中闪过一丝亮光,“明日谈判,我便从这三点入手——先许他三城,再解他后顾之忧,最后让他看到结盟的好处。”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落在甘茂的脸上,映出他眼底的笃定。赵奢看着他,忽然觉得,这位年轻的上将军,或许真能完成这场几乎不可能的谈判。

二、章台论盟,三城定约

次日清晨,大梁城内已响起晨钟。甘茂换上秦国上将军的朝服,玄色衣料上绣着金色的日月星辰纹,腰间佩着“定东”剑,步履沉稳地朝着魏国王宫走去。

章台殿外,玉阶层层,两旁站立的魏兵手持长戟,目光严肃。甘茂走过玉阶,殿内传来编钟的礼乐声,魏襄王坐在殿上的王座里,身穿赤色龙纹朝服,面色温和,却掩不住眼底的疲惫。他两侧站着魏国的文武大臣,左首第一位是相国惠施,右首第一位是上将军芒卯——两人一个主和,一个主战,此刻都用审视的目光看着甘茂。

“秦国上将军甘茂,见过魏襄王。”甘茂躬身行礼,声音不卑不亢,既没有过分谦卑,也不失秦国的威严。

魏襄王抬手示意他起身,语气平淡:“甘上将军远道而来,一路辛苦。不知秦王派你前来,有何要事?”

甘茂直起身,目光扫过殿内众臣,缓缓开口:“此次前来,是为秦魏两国的邦交而来。大王可知,十年前秦国攻占河东三城,并非有意与魏国为敌,实是当时列国纷争,秦国若不占此三城,恐被他国所乘。如今秦国欲东进,不愿与邻国生隙,故愿将安邑、平阳、蒲坂三城,归还魏国。”

这话一出,殿内顿时一片哗然。惠施猛地抬头,眼中满是惊讶;芒卯则皱起眉头,显然不信秦国竟会如此大方。魏襄王也坐直了身子,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王座的扶手,沉声道:“甘上将军此言当真?秦国真愿归还三城?”

“绝无虚言。”甘茂从怀中取出一份地图,上前一步递到内侍手中,“大王请看,这是三城的舆图,上面已标注好城池的边界与人口。只要魏秦两国结盟,秦国即刻下令,让驻守三城的秦兵撤出,将城池交还魏国。”

内侍将地图呈给魏襄王,魏襄王展开细看,手指在安邑的位置顿了顿——那是魏国的故都,他登基后一直想收回,却苦于没有实力。此刻看着舆图上熟悉的城池轮廓,他的心不由得动了。

但惠施很快冷静下来,上前一步道:“甘上将军,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秦国归还三城,想必是有条件的吧?”

甘茂看向惠施,心中暗赞这位老相国的清醒。他颔首道:“惠相国所言极是。秦国愿归还三城,只望魏国能与秦国结盟,共同攻打韩国宜阳。”

“攻打宜阳?”芒卯立刻开口,语气带着警惕,“宜阳是韩国的西部门户,韩军在此驻守五万之众。秦国若攻宜阳,韩国必向齐国求援,齐军一来,秦国固然不怕,可我魏国夹在中间,岂不是要遭池鱼之殃?”

“芒将军多虑了。”甘茂从容应对,“首先,韩国实力远不如秦魏联军,宜阳之战,不出一月必能攻克。齐军从临淄到宜阳,需走千里之路,至少二十日才能抵达——届时宜阳已破,齐军没了援救的目标,必退无疑。其次,秦国承诺,攻克宜阳后,将宜阳周边的新城、纶氏两城赠予魏国,助魏国扩大疆域。最后,若齐国敢因结盟之事攻魏,秦国必出兵相助,保魏国边境无忧。”

这三句话,句句都说到了魏襄王的心坎上。归还三城,是他梦寐以求的;再得两城,更是意外之喜;而秦国承诺保魏国边境,又打消了他对齐国的顾虑。他看向惠施,见惠施微微点头,又看向芒卯,芒卯虽仍有疑虑,却也没再反对。

魏襄王深吸一口气,放下舆图,目光落在甘茂身上:“甘上将军,秦国的条件,寡人答应了。魏国愿与秦国结盟,出兵两万,由芒卯统领,协助秦军攻打宜阳。但寡人有一个要求——秦国需先撤出河东三城,再与魏国合兵。”

甘茂心中一松,面上却依旧沉稳:“大王放心,我已带来秦王的旨意,只要盟约签订,三日内,秦国便会撤出三城。”

当日午后,秦魏两国在章台殿签订盟约。甘茂手持盟约,走出魏国王宫时,大梁的阳光正好,洒在他身上,暖得有些不真实。他抬头望向秦国的方向,嘴角终于露出一丝笑意——第一步,成了。

三、新郑惊变,临淄求援

韩襄王坐在新郑的宫殿里,手指反复摩挲着案几上的竹简,脸色苍白得像纸。殿外的风卷着落叶,敲打在窗棂上,发出“沙沙”的声响,听在他耳里,却像是秦军攻城的鼓声。

“大王,秦魏结盟是真的,甘茂已与魏襄王签订盟约,魏国出兵两万,由芒卯统领,不日便会与秦军会合,攻打宜阳。”大夫公仲朋跪在地上,声音带着颤抖。他刚从大梁回来,一路快马加鞭,连口水都没顾上喝,便赶来向韩襄王禀报。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