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史可法抗清(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在李自成起义军被多铎与其兄阿济格联手绞杀之后,这两位清朝将领就此分道扬镳。
多铎率领大军挥师东进,目标直指南京,意图一举剿灭南明小政权;而阿济格则继续南下,全力清剿李自成的残余部队。
镜头转回到北京,顺治二年(1645 年),局势逐渐趋于稳定。然而,就在此时,多尔衮再度提出了剃发易服令。
“怎么又要强推剃发令?这简直就是在逼汉人造反啊!”汉臣官员们私下里纷纷暗自摇头叹气,可谁也不敢公然出面反对,只能背地里发发牢骚。
毕竟,在多尔衮的强权之下,他们深知此举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
此令一出,整个朝野都为之震动,百姓们更是誓死不愿剃发。“奶奶的,反正我绝不剃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怎能随意毁损?他又能把我怎样?”
大街小巷,随处可闻百姓们这般义愤填膺的话语。
这一次,多尔衮的态度异常强硬,他严令不论何人,哪怕是和尚,一旦被抓,即刻剃发。
若有反抗,格杀勿论!
为了配合这一强制命令,京城中悄然诞生了一种新职业——那些走街串巷、挑着剃发家当的剃头匠。
他们通常挑着扁担,一头放置着剃头工具,另一头则是烧热水的炉子。于是,新的歇后语应运而生:剃头匠的扁担——一头热,用以形容单方面的热情。
而多尔衮的剃发令,恰似这剃头匠的挑子,不过是他的一厢情愿罢了。
民间百姓抵制剃发尚在情理之中,毕竟他们无需仰仗多尔衮的鼻息生存。
但让多尔衮难以接受的是,那些享受着清朝俸禄的汉人官员居然也不配合。
一些汉人官员选择消极对抗,要么闭门不出,称病不朝;要么干脆逃往南方,以不再侍奉大清的方式来表达他们内心的不满。
“奶奶的!全是一群白眼狼。”多尔衮对此极为恼火,自己精心制定的政策,竟然如此难以推行。
“不行,这些汉人是在公然挑战我的权威,不杀一儆百,这江山如何能稳!”多尔衮下定决心,要用杀人立威的方式来推行剃发令。
事实上,此时的大清江山,实则由多尔衮牢牢掌控。
年仅八岁的顺治皇帝每日不过是吃喝玩乐,他的玩伴众多,京城中不少汉人官员的孩子常与他一起弹玻璃球,天真无邪地享受着童年时光,对朝堂上的风云变幻浑然不知。
剃发令发布一月有余,效果却差强人意,汉人百姓与官府玩起了捉迷藏。
多尔衮忧虑万分,常常辗转反侧,难以入眠,甚至开始反思自己是否操之过急。
翌日早朝,礼部侍郎孙之獬早早便候在殿外,脸上带着几分急切与谄媚。
“摄政王吉祥。”孙之獬恭敬地打着招呼,声音中透着讨好的意味。
待多尔衮步入大殿,众人行礼完毕,孙之獬率先出列,高声说道:
“摄政王,如今我大清定鼎中原,然而仍有部分汉人怀念旧朝,拒不剃发易服,这实在是对我大清的大不敬!臣以为,必须加快剃发令的推行,让他们彻底归顺。”
自大清入关后,孙之獬是第一个响应号召剃发易服的汉人官员,也正因如此,他遭到了其他汉人官员的厌恶与唾弃。
此前上朝时,多尔衮突发奇想,让汉臣和满臣分两排站立议事。
孙之獬虽身着满臣服饰,但按规定他身为汉臣,应站在汉人队列。
可汉人官员们痛恨他毫无骨气、早早剃发易服、一副奴颜媚骨的样子,便齐心排挤他,不让他站在汉臣这边。
孙之獬无论站在谁身后,都会被用力往外挤。
当着多尔衮的面,孙之獬尴尬至极,满脸通红,低着头,心里暗自思忖自己的人缘怎么如此之差。
无奈之下,他只能站到满臣那边。
满臣同样看不起他,见他这般狼狈,都哈哈大笑起来,就连多尔衮也忍俊不禁。
孙之獬恨不得找条地缝钻进去。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