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8章 康熙己卯顺天科考案(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清宫秘史十二章》最新章节。

《士子揭世文》极具煽动性,几乎成为一篇仇富与仇权贵的檄文,文中写道:“老姜全无辣味,小李大有甜头。”巧妙地暗讽了两位考官姜宸英和李蟠。

这篇帖子在京城如一阵狂风般迅速传播开来,一时间满城风雨,谣言四起。

落选考生们群情激愤,纷纷强烈要求朝廷严查此事,给天下学子一个公正的交代。

在如此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江南道御史鹿佑于十一月初三日,毅然上书弹劾李蟠和姜宸英,言辞激烈地指责他们将本应选拔贤能的神圣考场,变成了谋取私利的污浊之地,严重玷污了朝廷的声誉。

两位主持考官被戴枷跪在康熙面前:“皇上,我俩实在冤枉啊!我俩对天发誓,绝没有暗箱操作,绝没有收受考生一文钱,恳请皇上明察啊!”

然而,震怒的康熙皇帝哪能轻易听信这样的辩解。

为了彻查真相,康熙帝果断决定对此次乡试录取的举人进行复试。

复试于康熙三十九年(1700 年)正月二十八日,在紫禁城内的行宫隆重举行。

此次复试由康熙帝亲自命题,皇子与重臣们在一旁严密监视,确保考试过程公正透明。

令人万万没想到的是,复试结果显示,原录取的举人无一落选,这充分表明顺天乡试并未出现明显的舞弊行为。

然而,尽管复试结果证明了考官的清白,但此前舆论所造成的影响已难以消除。

为了平息民愤,安抚天下士子之心,康熙帝最终还是对两位考官做出了处罚:李蟠被革去官职,发配边疆戍边三年;

姜宸英因年老体弱,在狱中羞愤交加,最终含恨自尽。

这一处理结果引发了更多的讨论与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康熙帝顺应民意的明智之举,也有人觉得这体现了朝廷在舆论面前的无奈与被动。

回顾顺治十四年(1657 年)的科场案,便能发现其与康熙三十八年的顺天科考案存在明显差异。

顺治科场案中,主考官李振邺和张我朴等人被确凿查实受贿舞弊,属于典型的窝案,最终两人被处以极刑,其他涉案人员也都受到了严厉的惩处。

相较之下,康熙三十八年的顺天科考案,虽然舆论强烈指责考官舞弊,但复试结果并未发现确凿的舞弊证据,最终考官受罚更多是为了平息汹汹舆论。

从主考官被发配戍边三年,副考官含冤而死,便可看出并没有直接的受贿证据支持对他们的定罪。

既然康熙做出了处罚决定,便意味着此案并未得到彻底平反。然而,偏有人不嫌事大。

1700 年,也就是该案发生的次年,户部广东司员外郎孔尚任,同时也是着名昆曲《桃花扇》的作者,他依据顺天乡试舞弊案的社会传闻,创作了《通天榜传奇》。

该剧在京城一经上演,便将矛头毫不留情地直指主考官李蟠、副考官姜宸英,使得本已逐渐平息的顺天榜一案,再度掀起波澜。

这年三月,孔尚任因“疑案”被罢官。所谓“疑案”,就是对于他为何被削职,说法不一且并无明确记载。

有人认为是受该剧不良影响,毕竟该剧对科考案的演绎进一步放大了事件的影响,引发了朝廷的不满;

也有学者认为孔尚任遭罢官的原因主要是诗酒误事和涉嫌贪污,朝廷或许认可了诗酒误事这一缘由,故而令其辞官归乡;

还有人觉得,孔尚任罢官与宝泉局收购大量铅多铜少的小钱一事有直接关联。

由于史书对此并无明确记载,孔尚任及其友人又都对此事缄口不言,罢官一事就此成为一桩扑朔迷离的疑案。

可以确定的是,《通天榜传奇》的上演,无疑使顺天科考案的影响力进一步扩大,让康熙的处理结果也被进一步放大审视,从而引起了康熙的不满。

回过头来看,康熙三十八年顺天科考案堪称一起典型的因舆论引发的科举舞弊疑案。

尽管复试结果证明了考官的清白,但在强大的舆论压力之下,两位考官最终还是受到了处罚。

这一事件不仅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对科举舞弊现象的深恶痛绝,也无情揭示了朝廷在处理此类复杂事件时所面临的艰难困境,掩卷思考,如今依然耐人寻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