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打拐广陵郡(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水浒之往事随风》最新章节。

俺开始打扫现场,先收回铁镯子。

搜刮金首饰珠宝一包,现银每人身上都有二三十两,计三百来两。不倒丸人手一瓶,计十二瓶。

刀具十把,其他匕首小刀子若干,弩两具,弩箭若干。

拿铁扇的瘦高个应该是这个势力的财使,身上账本一个,记录本年度买卖流水。

春十三娘身上人皮书一本,记录了《天地阴阳交欢大乐赋内卷》、养龟术、吸星术、养颜术、易容术、各个药方。迷药、毒药、春药几小瓷瓶。

春十三娘身上还有《凌抗笔录》一本。

俺先看《凌抗笔录》,里面是凌抗记录的火药配方,奔雷弩设计图和其他火器设计想法。

再拿实物对照着看。

手炮炮管儿一尺七寸长,外径一寸二分,即鸡蛋粗;内径三分,约小指粗;壁厚四分半。乌木錾银丝的弩弓式手柄,银丝构成肉翅雷公图案。扳机带动击杵,击杵头嵌小粒火石,敲击臼穴中引火药,引火药燃烧,通过臼穴底部小孔引燃炮管儿内子药,子药爆燃,炙热气体推动铅丸冲出炮管儿。。。

凌抗还设计有保险杠卡住和松开扳机,避免走火。

手炮除了手柄,皆由天外玄铁打造,重七斤半。

春十三娘身上搜出一皮袋铅丸五十多颗,一皮袋子药,都是按照一射剂量用纸包好的,六十多包,引火药一包。

这玩意儿造出来不到一年,凌抗用它搞定四个劫道的,春十三娘用它轰掉十个高手,最后一个是杨戬侄子的保镖。

杀器也。

俺又拿着人皮书翻了翻。养龟术是男子练的,吸星术、养颜术却是男女都有练法,各种巧妙让俺大开眼界,果然术业有专攻,文化各不同。

易容术,原本俺研究匿影藏形时也有研究,但是不专业。这人皮书里的就专了很多,让俺以前不解的地方豁然贯通,直接也成专家了。

看了一个时辰的书,俺打算离开这里。

钱财少了些,搜寻了一下,就找到这房子中院主屋里有一个密室,里面金子一箱,五十斤左右,银子也有百十斤。

俺拿出金银,就把尸体都扔进密室,扔前一一卸了脑袋,只把身子扔进去。

如果不是还要赶时间弄那小黑和钱六两个货,俺都打算在这里住几天,挨个解剖,研究研究每个人的构造,修炼嘛,毕竟纸上得来终觉浅,此事绝对要躬行。

可惜化尸粉俺一直没有研究出来,血呼啦它的腥味很浓,扔几颗祛味儿的药丸就搞定了,估计等人能发现这密室就都腐烂到极致了。

刀具弩弓啥的也都扔进去了,账本和《凌抗笔录》烧成了灰,这玩意儿给谁都不好,俺又不需要。那手炮,轰完那些铅丸就当材料,打把刀子什么的。

十三个脑袋都装在一个袋子内,俺打算找个僻静地儿埋了。

金银财宝都装一个大箱子里,要二百斤了,用绳子捆绑几道加固了。

庄子还有一条船,俺把杨公子四个和那铺子的三个提溜上船。

先驾船把铺子三人送回去,再把杨公子四人扔到东门外的某个角落,离开前想用奔雷弩朝杨公子胯下轰了一炮,反正连带着审问过杨公子,他这鸟用的太频繁,祸害了不少良家,那就没收,以后别用了。杨公子如果不死,可以学他家大爷进宫了。

掏出手炮刚想下手,又想了想,一来从没用过这玩意儿,万一炸了。。。;二来,动静应该不小,大晚上的。。。就没有下手,对那鸟儿轻踢了一脚,这厮顾涌了几下,没醒。

俺就走了,又驾船回到庄子把船停回原处,那小青,今天估计是不好去追赶了。

俺也无所谓,上天有好生之德,大衍五十,遁去其一。。。当道士就要学习道法。

拎着一袋子脑袋和一大箱子金银离了庄子,在几处荒僻处将人头一个个藏掉了。

俺想那杨公子死活必定报官,不想让这官府省事儿,干脆尸首分开,让官府即使能找到那庄子,找到密室,也找不到这些脑袋。一路上把气味都消灭了,不会让狗嗅出来。

俺从东门进了城,此时已经寅时,城里比那野地里还黑,但不影响俺的视线。

俺嗅着放到小黑身上的寻踪丸气味,找到了一处院落,果然也有那白皮钱六的味道。

俺跳进去查看了,小黑不在这里,除了钱六,还有两个婆子,厢房里锁着五个小姑娘,木器铺那小女孩就在里面。俺也不废话,直接都给迷住了。然后出来沿着味道继续找小黑,在一家旅店内找到了,直接拿住,扛着出来旅店回到钱六处,又开始了一番审问流程,就审了小黑和钱六,两个婆子没动。

小黑是春十三娘手下小头目,会易容术,手里也有几条人命,被俺拧断了脖子。

钱六,却是一个养小马的。

所谓小马,瘦马幼时之称谓。

所谓瘦马,扬州特产也。

钱六给俺交待了另一个扬州特产,扬州的盐商的方方面面,他就是围绕着盐商吃饭的小玩意儿。

扬州并不产盐,但却是因盐而繁华。

扬州附近有最大的海盐产场,即滨临东海两淮食盐产地,两淮盐主要是晒、煮海盐,盐场集中在海州到通州。所谓“两淮盐,天下咸”。

扬州地处大江以北,淮河以南,西濒运河,东临大海,方圆数百里内,河道纵横,水陆交通便捷,自隋朝开凿大运河以来,扬州成为南漕北运船舶必经之咽喉,是海盐集散之地,隋唐的大半食盐从这里运往半个华夏。

经过五代十国的战火纷乱,大唐的扬州城被彻底摧毁。

大宋朝定鼎后,重修扬州城,规模比大唐小了不少,但是明确了中部、中南诸路区域需要的海盐,都还要从这里运出。

两淮生产的食盐运输到扬州储存,然后或沿运河销往北方,或逆大江而上销往中部诸路。因而这些地方的盐商云集扬州。“扬州繁华以盐胜”。一颗颗晶莹雪白的盐粒儿,汇聚成金山银山,使得扬州城又空前繁荣起来。

大宋朝设两淮盐运史和两淮巡盐御史,皆五品,驻地就在扬州。另外,在淮南、淮北设分司两个,分司设运判一人,从六品,掌管盐场。

这些衙门和官员负责管理协调食盐买卖。

四、五年前,蔡京相爷又发明了盐引制度,让扬州盐商更兴盛起来。

所谓盐引,就是官府颁发给盐商的食盐运销许可凭证,分长引与短引,长引一年短引一季。商人交钱获得引,凭引运销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