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人工智能和算力技术的交换(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人类拯救计划:苟住,人类文明!》最新章节。
再然后,自然就是具体的,强人工智能的技术问题,算法问题了。
这对于双方文明来说,都是比较敏感的技术。
斯托文明内不用说了,最终决策者就是强人工智能,
人类文明这边,即便是依旧由人类文明决定人类文明的发展方向,
但也由强人工智能接管了基本整个社会的运转和生产。
让对方文明掌握了己方文明中强人工智能太多底层信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所以在强人工智能技术的交流中,
双方文明都默契的,绕开了具体的‘最终决策者’和‘智脑计划’,
只是对人工智能技术理论本身,进行了一些交流和交换,
并不可能让对方文明能够直接弄出来一个‘最终决策者’或者‘智脑’的复制品。
不过即便是这样小心谨慎,
双方文明在这次技术交流交换中,依旧是受益匪浅。
……
人联纪元62年。
从斯托文明那里交换回来的技术,由于各方面基础情况不同,
自然是没有办法直接应用。
这一年,负熵研究院,对相应交换回的技术,进行了一些适应性改良,
同时从斯托文明那里交换的技术中,负熵研究院信息去噪所的研究员们,获得了一些启发。
结合目前人类文明自身的算力技术,让人类文明的算力技术再往前踏出一步。
年中,
华新社获得人联授权,向整个文明公布了,
将对目前人类文明疆域范围内的所有算力塔,进行硬件更新,
并且,继续建造以新的算力技术为基础的,新的算力塔,
以支撑人类文明智脑计划运行的需要,以及人类文明自身发展和运转的需要。
而以人类文明目前的生产力来说,确定要做一件事情,
落实起来还是很快的。
在人们的关注下,从地面从月面,再到火星等人类文明聚居区的各城市内,
已有算力塔外部的情况,倒是没有什么变化,
但内部,所应用到的算力基础,已经从此前单纯的碳基芯片,更换为碳基芯片与生物计算机共存。
而不光是斯托文明的生物计算机技术,由斯托文明相应技术中获得启发,目前人类文明自身碳基芯片也再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优化,进一步提升了碳基芯片的各项性能。
至此,人类文明的整体算力,开始进入到一个突飞猛进的飞跃阶段。
相应的,
因为整体算力的提升,人类文明智脑计划中的强人工智能,可调用的算力提升,整体也在提升。
当然,强人工智能的提升,还不仅限于硬件层面变化带来的影响,
得益于从斯托文明那里,得到的一些人工智能技术,
秦裕这个强人工智能之父,难得的再介入了人工智能领域的研究。
斯托文明的相关人工智能技术,给秦裕也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顺着这些新的思路,在人类文明算力总和增加的同时,
对于目前智脑计划中强人工智能的底层,再进行了一些优化,
增加了智脑计划中强人工智能对于目前可调动算力的利用效率,
进一步拔高了强人工智能的智能程度。
虽然距离‘智能生命’这种,另一层面的东西,依旧可能还差着不小距离,
但的确是在强人工智能的发展上,再踏出了一步。
而且,和斯托文明走得道路不一样,
人类文明内也并不需要,并不追求,诞生一个智能生命。
在人们具体的感受上,
其实很难感受到,强人工智能在这时候再增强带来的直接变化,
一是本身智脑计划中的强人工智能就不介入具体终端的运行,
只是负责整个人类社会的运转和生产活动整条的协作统筹控制,
二是,强人工智能本身原本的智能程度,就已经足够兼顾此刻人类文明整体的运行和生产活动,
再提升,人们自然很难有什么确切的感知。
不过,变化,还是体现在了这一年,人联统计的相关数据上,
强人工智能和算力技术的提升,带来的影响对于人类文明来说是连锁的,深入的,
在强人工智能和算力技术提升的同时,人类文明智能工业,智能机械也在进行着相应调整,
这一年,由强人工智能负责着的,人类文明生产活动中,生产力再次出现猛增。
人类文明原本就在持续进行的,对太阳系内,木星等轨道范围的开发建设的速度,明显受此影响在加快。
人类文明整体,
在变得更加强大。
相应的,
虽然人类文明也看不到太多斯托文明内部的情况,
但从斯托文明与人类文明在进行理论和技术交流时,那斯托文明的一众研究员激动的‘响角’颤抖不停地模样,
也能够知道,在和人类文明的交流过程中,斯托文明肯定也同样获得了不少的好处。
……
人联63年,
这一年,是人类文明和斯托文明两个文明都比较平静的一段时间,
在完成第一轮人工智能和算力领域的交换过后,
双方文明都还默默消化着这一次交换回来的技术,暂时没有开启下一轮的技术交换,
此外,双方文明在理论层面的交流,也还在继续。
可以预期,这种理论层面的交流和研究思路交换,可能将一直持续到双方文明的交流和接触结束才会随之结束。
从比较大的学科,到一些分支领域,细分领域,思维上的不同,让两个文明保持着相当程度的研究路径差异,
这些差异对于双方文明来说,都是巨大的宝藏,
这种多个学科理论的领域的交流,能够持续很久。
这一年,
伴随着双方文明基础信任程度加深,往来愈加密切。
人类文明和斯托文明之间,干脆决定,
在海王星轨道位置的宇宙空间中,由双方共同构建一个类似于大型空间平台的交流区,
将此前两个文明代表团轮流到访对方文明内部,然后双方文明科研人员进行面对面交流的事情常态化,
即,双方文明在这个空间平台交流区中,每隔一段时间就持续轮换一批相应领域的理论研究人员,
让双方文明在空间平台交流区中,能够持续面对面针对某一领域的理论问题,进行交流。
同时,也是双方文明交流合作,达到一个新阶段的象征。
这对双方文明来说,都花费不了多少生产力,同样,很快就直接落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