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3章 朱棣二公子,朱高煦(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辽国公》最新章节。
燕王府依着姚广孝的法子,很快动了起来。
先是贴出告示,招募百姓疏通北平城外的运河,管吃管住,每日给二十文工钱。
虽比辽东少些,却也是笔实在收入,一时报名的人不少。
接着,又将城里几家旧铁铺、木工作坊收归官办,添了些新工具,扩招工匠,打造农具、车具,工钱按件计算,手脚麻利的一月下来,竟也能挣到三四百文。
官府还让人在街头巷尾说些辽东的“难处”,说那边天寒地冻,工坊里活儿重,规矩严,哪有北平舒坦。
这般一来,原本人心惶惶的北平,渐渐安稳了些。
百姓们有了活计,手里能摸到银子,抱怨声自然少了。
虽说比起辽东的待遇还差着些,可终究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就能挣钱,大多也就熄了去辽东的念头。
朱棣瞧着街头渐渐恢复了往日的秩序,工坊、河工处一派忙碌景象,心里稍稍松快。
这局面虽算不上十全十美,没能彻底堵住百姓的心思,却也暂时稳住了阵脚,总算没让常孤雏那边占了太多上风。
只是他心里清楚,这终究是权宜之计。
辽东的那些新物件、新营生,透着一股强劲的势头,北平若只跟着学些皮毛,怕是撑不了太久。
但眼下能安稳住民心,已是难得,剩下的,还得从长计议。
朱棣展开朱高炽捎回的书信,逐字读罢,眉头渐渐舒展。
信里说,辽东的新学教的都是实在东西——算学能丈量土地、记账目,格物能晓器物原理、造工具,就连讲农桑,也是手把手教如何改良农具、提高收成,全然不像府里那些儒学先生,整日对着“之乎者也”空谈义理。
他将信纸往案上一拍,沉声道:“难怪那常孤雏能聚起人气,这新学倒是戳中了百姓的痒处。”
一旁的姚广孝捻须道:“百姓要的是能填肚子、过好日子的本事,空道理填不饱肚子。”
朱棣点头,心里明镜似的——辽东的新学,教的是“吃饭的手艺”,自然比儒学的虚文更能笼络人心。
他望着窗外,喃喃道:“看来,北平也得变变了……”
姚广孝抚着胡须,慢悠悠开口:“王爷,儒学看似空谈义理,实则不然。民生打仗,靠的是钱粮甲兵,儒学确难立竿见影。可若要治理天下,让四海归心、秩序井然,便离不得它。”
他顿了顿,继续道:“儒学讲‘仁政’‘礼治’,能教百姓知尊卑、守规矩,让官吏明是非、存敬畏。打下江山靠刀枪,坐稳江山却要靠教化。辽东的新学能安一时之民,可长久来看,还得靠儒学稳住人心、定下章法,不然天下岂不成了一盘散沙?”
朱棣听着,手指在案上轻轻叩着,半晌才道:“你这话,倒也在理。只是眼下,先得让百姓有饭吃、有活干,旁的事,日后再议。”
边关暂无大的战事,烽火暂歇,朱棣那颗悬着的心稍稍放下。
他在王府的议事厅里踱着步子,望着墙上挂着的北平舆图,眉头渐渐松开——先前总盯着辽东的动静,又提防着朝廷的风向,倒把眼皮子底下的事忽略了不少。
“传本王的令,”他转身对属下道,“即日起,让户房、工房的人都动起来。
先把城外那几条淤塞的沟渠疏通了,免得开春积水淹了庄稼;城西那片荒地,划出来些给无地的百姓开垦,头三年免赋税;还有,城里的市集得规整规整,让税吏别再苛待小商贩。”
属下一一点头记下,朱棣又道:“工坊那边,除了造农具,也让师傅们琢磨着改良些织布的机子,寻常百姓家能用的那种。百姓日子过顺了,才不会总想着往外跑。”
他心里清楚,边关安稳只是暂时的,要想在北平站稳脚跟,终究得靠民心。
先前被辽东的事搅得心烦,如今腾出精力,便要实打实做些民生实事。
毕竟,城墙再高,兵甲再利,也不如百姓手里有粮、心里踏实来得牢靠。
议事厅外的阳光透过窗棂照进来,映得朱棣脸上多了几分沉稳。
他知道,治理地方不比打仗,急不得,却也松不得,得一步一步来,让北平的百姓真真切切感受到日子在往好里走。
军营的校场上,朱高煦赤着胳膊,正与几个士卒角力,汗水顺着紧实的肌肉线条滑落,摔在地上溅起细小的尘土。
他没穿世子的锦袍,只套了件寻常兵卒的短打,一招一式都带着股狠劲,竟把两个壮实的士卒摔得嗷嗷叫。
周围的士兵们看得兴起,齐声叫好,没人把他当金贵的世子爷,倒像看待并肩作战的兄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