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2章 清理工部,从辽东挖人(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辽国公》最新章节。

江南那三家士绅被锦衣卫抄家拿问的消息,像长了翅膀似的,几天就传遍了江南各州府。

那些原本也盯着辽东蒸汽机、心里打着小算盘的士绅们,听得这消息,个个都像被兜头浇了盆冰水,瞬间凉透了心。

苏州城里的富户沈老爷,前几日还和幕僚们商量着,要不要托人在辽东找个门路,哪怕学不到核心技术,能弄些蒸汽机的零件仿仿也好。

这日正坐在花园里喝茶,听管家报说吴家满门被押往应天,连祖坟边上的几棵古树都被官府没了去,手里的茶盏“哐当”一声掉在地上,茶水溅了满袍也浑然不觉。

他猛地站起身,对幕僚道:“前几日说的事,全当没提过!往后谁再敢提‘蒸汽机’三个字,立刻给我卷铺盖滚蛋!”

杭州的盐商胡家,本已备下千两白银,想打点工部的人,混进下一批去辽东的匠人队伍里。

听闻消息当晚,胡老爷亲自把那箱银子搬到后院,浇上煤油点了把火,火光映着他蜡黄的脸,嘴里反复念叨:“保命要紧,保命要紧……”

连管家劝他“留些给家里用”,都被他一脚踹开:“银子再多,有命花吗?没见周家那小子,就因为替人递了封信,被锦衣卫从被窝里拖出来,至今不知死活!”

那些平日里在地方上呼风唤雨的乡绅们,更是收敛得比谁都快。

往日里出门必带十余个家丁,前呼后拥,如今却换上粗布衣裳,骑着瘦驴往乡下躲;祠堂里原本商议着要联名向巡抚递文书,求着放宽对辽东贸易的限制,此刻文书早已被撕得粉碎,族长还特意在祠堂门口贴了张告示:“族中子弟,不得与辽东任何差事沾边,违者逐出宗族。”

有那胆子稍大些的,私下里聚在密室里嘀咕,说陛下这次是不是太较真了。

话音未落,就被旁边的人捂住嘴:“你不要命了?没见常州的李家吗?就因为在酒桌上说了句‘蒸汽机也未必有多稀罕’,第二天就被锦衣卫请去‘问话’,回来时腿都瘸了,家产也被抄了一半,说是‘妄议军器,心怀不轨’!”

江南的码头、驿站,往日里总有士绅派来的人打探消息,如今却冷冷清清。

驿站的驿丞说,这几日连寄往辽东的家信都少了大半,偶尔有几封,也净是些“家里安好,勿念”的空话,半句不敢提生意、手艺的事。

这些士绅心里跟明镜似的:朝廷这次是动真格的了。蒸汽机不是寻常物件,是陛下看重的“国之利器”,谁想伸手碰一碰,那把悬在头顶的刀,说不准什么时候就落下来。

三家的例子摆在眼前,抄家、下狱、流放,哪一样都不是他们能承受的。

于是,原本暗流涌动的江南地面,一时竟安静得可怕。

富户们闭门谢客,乡绅们谨言慎行,连平日里最爱钻营的商人,也只敢做些粮油布匹的本分生意。

谁也不敢再提辽东,不敢再想蒸汽机,只盼着这场风波早些过去,让朝廷的目光从江南移开。

只是他们心里清楚,这把刀既然已经亮了出来,往后再想动歪心思,就得先掂量掂量自己的脖子,够不够硬了。

朱元璋处理完江南士绅窃密一案,并未就此歇手。

他坐在御书房里,指尖敲着常孤雏奏疏里那句“工部匠人多与江南士绅勾连”,眼神冷得像关外的寒冰。

“工部是掌天下营造、器械的地方,竟成了那些士绅安插眼线的窝子?”他冷哼一声,对侍立的锦衣卫指挥使道,“传朕的话,着工部尚书将本朝建立以来,所有由江南官员、士绅举荐入职的工匠、吏员,造册呈上来。”

旨意一下,工部上下顿时慌了神。

尚书王钝捧着朱笔,手都在抖——他心里清楚,工部里多少人是靠着江南乡党、士绅的门路进来的。

有的是苏州某富户举荐的“巧匠”,实则只会些花架子;有的是南京给事中塞进来的远房亲戚,在物料司当差,专管采买,暗地里不知与江南商号勾连了多少回。

锦衣卫的人很快进驻工部,会同吏部一同查核名册。

查到营造司主事李嵩时,锦衣卫指挥使拿起卷宗,冷笑一声:“此人三年前由江南巡按举荐入职,其父是无锡首富,去年还捐了五千两银子给周士绅修花园,倒是亲厚得很。”

当即让人把李嵩拿下,从他家里搜出的账本上,密密麻麻记着“给吴府送铜料”“替陈府采办铁器”,全是与涉案士绅的往来。

更惊人的是在物料库查到的猫腻。

库管员赵全,是前礼部侍郎张谦的表侄,被派来管蒸汽机所需的特种钢材。

锦衣卫的人翻出他的入库记录,发现近半年来,每月都有“损耗”的钢材去向不明,而这些“损耗”的数目,竟与江南某商号的进货量对上了。

赵全被按在地上拷打时,哭喊着招供:“是张侍郎让我做的!他说那些钢材运回去,能仿造出不少好东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