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3章 朝臣觉得不妥(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辽国公》最新章节。

朱元璋要从辽东大规模抽调人手补充工部的消息,没几日便在朝堂上传开。

早朝刚议事,吏部尚书便出列奏道:“陛下,臣闻拟从辽东选调数十人入工部,此事恐有不妥。”

朱元璋抬眼:“有何不妥?”

“自古选才,讲究四方均衡。”吏部尚书躬身道,“若单从辽东一地招人,且数额如此之多,久而久之,工部上下难免尽是辽东口音,议事决策时,恐会抱团相护,形成一地之言,罔顾全局。届时工部成了辽东人的天下,其他地方的官员匠人难以立足,岂非要乱了规矩?”

他话音刚落,立刻有几位江浙、湖广籍的大臣附和。

户部侍郎紧接着道:“尚书所言极是。前朝有例,西晋时重用南阳士族,致使朝堂皆南阳人,终成党争之祸。陛下素来以史为鉴,此事还需三思。”

朝堂上顿时议论纷纷,不少大臣点头称是。

更有几位翰林学士出列,引经据典起来。

“《论语》有云:‘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一位白发翰林朗声道,“治国之道,在于兼容并蓄。若部门官员皆出自一地,便是‘同而不和’,易生偏私。唯有广纳四方之士,方能‘和而不同’,集思广益。”

另一位翰林接口道:“《礼记·王制》言:‘凡居民材,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民生其间者异俗,刚柔轻重迟速异齐,五味异和,器械异制,衣服异宜。’各地有各地的长技,若单取辽东,便是弃天下之材而不用,不合古制。”

他们引经据典,说得头头是道,无非是担心辽东籍官员在工部势力过大,挤压其他地域官员的空间。

更有人隐晦提及,常孤雏本就在辽东根基深厚,如今再让他举荐的人入主工部,怕是要形成尾大不掉之势。

朱元璋端坐龙椅,听着众人你一言我一语,脸上看不出喜怒。

待议论稍歇,他才缓缓开口,目光扫过群臣:“诸位说的,都是古理。可古理也得合今时今日的事。”

他顿了顿,声音陡然提高:“你们说怕一地之言,可眼下工部缺的是什么?是懂蒸汽机、通物理化学的人手!天下之大,哪里还有比辽东新学更出这类人才的地方?江南?刚被朕清出去一批勾连士绅的蛀虫!中原?匠人还在学古法锻造!西北?连蒸汽机见都没见过!”

“朕招人,看的是本事,不是籍贯!”朱元璋一拍龙案,“辽东学子懂新学、会造器,正好补工部的缺,这有何不妥?若江浙有这般人才,朕照样调;若湖广有,朕也照用!可现在没有,难道要让工部空着,等你们慢悠悠去寻那些只会念四书五经、连铁水都不会看的酸儒?”

这话如同一记重锤,砸得那些引经据典的翰林面红耳赤。

朱元璋又道:“至于说党争?朕还没死呢!谁敢在工部结党营私,搞一地之言,朕便摘了他的脑袋!常孤雏若敢借此插手工部,朕连他一起办!你们与其担心这个,不如好好想想,如何让自己属地也出些能造器、能强国的人才,而不是只会捧着几本儒家经典,非议实干的人!”

群臣被训得哑口无言,再无人敢出声反对。

吏部尚书张了张嘴,终究没敢再说一个字。

那些翰林学士更是把头埋得低低的,方才引经据典的得意劲儿,早已烟消云散。

朱元璋扫视朝堂,冷冷道:“辽东调人的事,就这么定了。谁再敢以地域为由阻挠,休怪朕不讲情面!退朝!”

龙椅上的身影起身离去,留下满朝大臣面面相觑。

他们这才明白,陛下要的不是四平八稳的“均衡”,而是能立刻派上用场的实干之才。

在这蒸汽机轰鸣的新时代,光靠儒家经典,已拦不住帝王求新求变的脚步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