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9章 勤奋好学的朱植(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明辽国公》最新章节。
朱高炽辞别朱植,坐进回住处的马车里,车轱辘碾过青石板路,发出单调的声响。
他靠着车壁,眉头拧成个疙瘩,先前在辽王府强撑的平和,这会儿全散了去,只剩下沉沉的忧虑。
到了住处,打发走随从,他独自一人坐在堂中,望着案上冷了的茶,长长叹了口气。
那声叹息里,满是无奈——看来,想拉拢这位皇叔,远比预想中难。
朱植虽刚到辽东,言语间却对常孤雏敬重得很,一口一个“常大哥”,句句不离“跟着他学”,那亲近模样,哪里像是能轻易被说动的?
朱高炽想起父亲朱棣的嘱托,心头更沉了几分。
父亲在信里反复说,朱植手握兵权,又是太祖亲封的藩王,若能得他相助,将来举事,辽东这一头便稳了。
可如今瞧着,这指望怕是要落空了。
他起身踱了几步,指尖无意识地叩着桌面。
原以为朱植就藩辽东,总要与常孤雏分一分权的。
毕竟常孤雏在辽东经营多年,军政一把抓,皇帝派亲儿子来就藩,没道理真让他当个甩手掌柜。
按常理,朱植即便嘴上不说,心里总得盘算着如何把权力握在自己手里,这正是拉拢他的好时机——只要能帮他从常孤雏那里争得些兵权、政权,还怕他不站到父亲这边?
可今日见了朱植,才知自己想简单了。
那位皇叔说起常孤雏时,眼里没有半分猜忌,反倒全是信任,连“有他没我都一样”的话都说得出口。
这哪里是要分权的样子?分明是打算安安分分跟着常孤雏做事。
“唉……”朱高炽又叹了口气,走到窗边,望着外面灰蒙蒙的天。
辽东地处边陲,民风刚硬,军事实力更是不容小觑。
常孤雏是太子妃的亲哥哥,明摆着是太子一系的人,绝无可能倒向父亲。
若是连朱植也跟他绑在一处,那辽东这块地,将来便是铁板一块,父亲举事时,不仅借不上力,反倒可能成了掣肘。
他想起朱植那副平和沉稳的模样,看似没什么锋芒,实则心里自有定数。
这样的人,要么不动心,一旦认定了什么,怕是极难动摇。
想让他背弃常孤雏,转而与父亲联手,怕是比登天还难。
堂外的风卷着沙尘掠过窗棂,发出呜呜的声响。
朱高炽拢了拢衣襟,只觉得这辽东的寒意,不仅在身上,更渗进了心里。
前路难走啊……他默默想着,若是少了朱植这股助力,父亲将来要面对的阻力,又要多上几分了。
朱植在辽王府歇了些时日,把辽东的街巷走了个遍,心里大致有了数,这才拾掇妥当,往府衙去熟悉事务。
刚进府衙,就见吏员们案上堆着簿册,算盘打得噼啪响,与应天府衙里常见的笔墨纸砚、经书典籍截然不同。
他走到一个老吏案前,见那簿册上写着些弯弯曲曲的符号,还有不少数字连串,不由得皱起眉:“这是何意?”
老吏忙起身回话:“回王爷,这是新学的算术,加减乘除都有简便法子,算起来快当。”
说着拿起笔,在纸上画了个“+”“-”,又写了串“123”,“就像这般,比咱们原先画‘正’字、写‘壹贰叁’省事儿多了。”
朱植接过簿册翻了翻,越看越觉得新鲜。里面不仅有算术,还有讲天地日月运行的“物理”,画着山川河流走势的“地理”,字句直白,全是些经世致用的学问,与应天那些摇头晃脑背的“之乎者也”、四书五经全然不同。
转到钱粮科,更让他开了眼界。
这里的账册用的是“复式记账”,一笔银子的来龙去脉,左边记“收”,右边记“支”,清清楚楚,哪像应天那边,往往一本账记到底,错了一处便要从头查起。
一个小吏拿着册子给他演示:“王爷您瞧,这笔商税,来源是绸缎铺,去处是军饷,旁边还标着税率,算下来分毫不差。”
朱植越看越入神,可看着看着,额头便冒了汗。
辽东商路杂,税种也多,有盐税、茶税,还有往来关外的皮毛税,每种税的算法都依着新定的章程,虽不算复杂,可架不住量大。
单是昨日一天的账,就记了满满三大本,涉及二十多家商号,每种货物的税率、折算方式都不同,稍不留神就容易弄混。
他让小吏把章程拿来,坐在案前细细琢磨。
开头还好,看懂了税目分类,可看到后面的“比例折算”“盈余亏损”,便有些头大。
原先在应天,管这些事的官只消按着旧例来,哪里见过这般精细的法子?他试着自己算一笔绸缎税,算到第三次才和账上对住,直觉得手腕发酸。
旁边的老吏见他额头冒汗,递过一杯茶:“王爷别急,这新法子看着繁,实则有章可循,学上几日便熟了。咱们刚开始学的时候,比王爷还狼狈呢。”
朱植接过茶,喝了一口,心里却明白,这看似简单的事务,里头藏着大学问。
辽东能把军政打理得井井有条,怕就是靠着这些实打实的新法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