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3章 殖民ABC大发展(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弦!正物质宇宙:跨越》最新章节。

2049年,猎户座支悬臂殖民计划A空域, ‘盘古号’旗舰

“盘古号”旗舰宛如一枚淬火的星辰,悬停在“天山-4”行星的同步轨道上。下方,那颗曾被命名为“希望角”的大陆边缘,早已不是初踏时的荒凉模样。巨大的生态穹顶如同镶嵌在大地上的翡翠明珠,在稀薄云层透下的恒星光辉中反射着柔和的光芒。蜿蜒的银色运河网络,将原本零星的内陆海与人工引流形成的巨大湖泊串联起来,水光潋滟,倒映着穹顶城市的灯火。白色的人造云层在穹顶外缓缓流动,调节着内部温润的气候。改造中的大地,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一片等待书写的原始画布,向人类的新家园蜕变。

舰桥内,孔方佳元帅背手而立,深邃的目光穿透观察窗,落在这片生机初现的土地上,坚毅的嘴角似乎松动了一丝,泄露出难得的慰藉。距离那场决定地球文明走向的联合长老会议已过去近两年。选择“韬光养晦”的星火之策,并非怯懦,而是将有限的力量精准地投向了关乎存续的命脉——殖民Abc计划的全面爆发式推进。此刻,他手中的战术数据板上,正无声流淌着这三条文明暗线所取得的辉煌成果,每一个数字,都凝聚着无数开拓者的血汗、智慧,以及难以言喻的牺牲。

“元帅,‘昆仑’主脑汇总的殖民Abc计划阶段性报告已同步完毕。”副官的声音在肃静的舰桥内响起,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振奋。

孔方佳微微颔首,指尖在数据板边缘冰冷的加密符文上划过。一道深邃的蓝光闪过,海量的信息流瞬间以全息投影的形式,在舰桥中央铺展开一幅横跨三大星域的壮丽星图。无数代表殖民点、资源带、防御节点的光点在其上明灭闪烁,如同黑暗天幕上骤然点亮的亿万星辰,构成了一幅人类文明在星海间顽强扎根、开枝散叶的宏伟画卷。他凝视着星图,指节无意识地轻叩着冰冷的合金窗框,发出细微的笃笃声。

星图的左翼,一片被高亮标注为“猎户座资源走廊”的广阔星域中(位于猎户座支悬臂),殖民A计划的成果最为直观地展现着人类对物质力量的渴求与征服。

“报告元帅,殖民A计划自‘砺剑’行动后转入全面加速阶段。”一个沉稳中透着金属质感的男声通过加密信道接入,是殖民A计划总指挥,刘星雨上将。他的影像出现在星图旁,背景是某颗资源星轨道上繁忙的空间站,巨大的机械臂正在吊装闪烁着幽蓝光芒的反物质燃料罐。“依托‘光复走廊’的桥头堡和前期深度探测,我们已成功在猎户座支旋臂内侧及邻近疏散星团区域,建立了总计34个永久殖民点!”

孔方佳的目光锐利如鹰隼,扫过那片密集的蓝色光点集群。每个光点都代表着一个在极端环境中拔地而起的钢铁堡垒,是人类意志对冰冷宇宙的宣战书。

天仓五(殖民点代号:磐石-7):

这是殖民A计划的旗舰级成果。这颗行星的地核深处,蕴藏着一条规模空前的“空间稳定晶体”原生矿脉。全息影像切换,展示着行星赤道附近建立的巨大殖民都市“锻炉城”。城市并非建立在传统地表,而是依托巨大的矿坑向下延伸,如同嵌入行星血肉的金属蜂巢。

穹顶覆盖的区域只是冰山一角,下方是深达数十公里的立体化开采、精炼、制造综合工业区。不计其数的自动钻探平台、熔炼高炉和精加工流水线日夜轰鸣,将珍贵的晶体转化为“定海”锚点、“星尘冲浪”引擎核心乃至“阎王”导弹稳定环的关键部件。

巨大的反物质反应堆阵列(取代了早期聚变核心) 深埋于岩层之下,为这座工业巨兽提供着澎湃不绝的幽蓝能量。“磐石-7”常驻移民18万,其中70%为顶尖的工程师、地质学家、矿物冶炼专家及其家属。数十艘“精卫级”母舰穿梭往返,将提炼出的晶体锭源源不断运往地球本土及前线基地。

这里的产出,直接决定了地球尖端防御和战略打击能力的上限。陈海峰的声音带着金属摩擦般的铿锵:“磐石-7的‘湮灭炉心’阵列运行稳定,日吞吐晶体当量创历史新高。我们的‘定海’锚点产能,已能满足光复走廊需求的120%!”

hd (殖民点代号:熔钢-4、熔钢-5):

这个双星系统拥有两条富含高品位铁、镍、钛及稀有伴生金属(如用于强化装甲的紫金)的小行星带。影像显示,两颗体积较小、环境恶劣的岩质行星轨道上,悬浮着数个庞大如山脉的“移动熔炉”空间站。

这些由“盘古级”母舰改装而成的工业巨兽,直接锚定在资源最富集的小行星群中。它们伸出巨大的机械臂捕获小行星,在内部熔炉中直接进行零重力冶炼,驱动巨型熔炉和精加工线的澎湃动力,已完全替换为高效、清洁的反物质能量核心。

熔融的金属锭或预制构件通过短途运输艇送往邻近的殖民星地表基地进行精加工和总装。“熔钢-4”、“熔钢-5”地表基地人口相对较少,各约8万人,主要负责设备维护、精加工和重型装备(如“刑天”级工程机甲、“玄武”级防御炮台)的总装测试。环境改造仅限于基地内部,外部是永恒的采矿轰鸣与金属洪流。

格利泽 667c(殖民点代号:氦核-1):

这颗位于宜居带边缘、拥有较厚二氧化碳大气层的行星,其战略价值在于其卫星上探测到的超大规模氦-3矿床。虽然反物质已成为主力能源,但氦-3作为特定高能武器(如部分型号‘龙息’粒子炮)的催化剂和某些精密仪器的冷却剂,依旧不可或缺。

影像中,巨大的行星级轨道采集平台如同星环般笼罩着富含氦-3的卫星。平台下方延伸出数条粗壮的管道,直接插入卫星地表,进行原位开采和初步富集。开采出的氦-3浆液通过管道泵送至轨道平台精炼,再装入特制的运输舰。

行星地表建立了“氦核-1”主基地,人口12万。基地拥有大规模的地面支持设施、燃料储存库和一支强大的近地轨道防御舰队,确保这条战略物资供应链的绝对安全。基地穹顶内模拟了类地环境,为长期值守的技术人员提供相对舒适的居住条件。

其他节点:

星图上,还有诸如“钨钢-3”(富含高强度合金所需钨、钼)、“硅晶-2”(超高纯度硅晶体,半导体工业基石)、“重水-6”(极地冰冠下液态海洋富含氘,用于中子减速剂和特殊燃料)等殖民点。

它们如同一个个功能专精的器官,共同构成了殖民A计划强大的工业身躯。每个殖民点人口严格控制在5万至15万之间,确保效率与安全性的平衡。工业级穹顶、行星级护盾发生器、“烛龙”预警雷达阵列和常驻的“曲战一型”护航舰队是标准配置。

一艘艘庞大的“方舟级”殖民母舰(单艘标准载员5万人)如同勤劳的工蜂,在星域内穿梭,运送着人员、设备和产出的战略物资。引擎喷口幽蓝色的反物质湮灭光芒,取代了聚变引擎的炽白尾焰,成为这片工业星域最醒目的标志。

“A计划34个殖民星,”刘星雨的声音带着自豪与钢铁般的凝重,“已构成一条纵贯35光年的资源-工业链。其产出,支撑了‘光复走廊’防御体系75%的建设,并反哺地球本土军工产能提升320%。‘磐石级’防御圈核心节点已初步串联。猎户座支悬臂的钢铁脊梁,已然铸就!”

星图的中央下方区域,一片被标记为“凤骨-英仙座缓冲区”的星域(位于英仙座主悬臂),光点分布相对稀疏但覆盖范围极广,且大多笼罩在代表高度隐匿的淡灰色光晕中。这里属于“静默发展区”,对星盟高度保密。殖民b计划总负责人,关哲少将的影像出现,背景是“精卫号”母舰的舰桥,舷窗外可见一颗被厚重诡异云层包裹的星球轮廓,舰桥内灯光幽暗,更添几分神秘。

“报告元帅,殖民b计划执行‘广撒网、深扎根、绝对静默’策略。”关哲的声音冷静而精准,如同在叙述一个精心布置的棋局,眼神锐利如夜枭,“得益于‘方舟之鉴’(黄羊角-b)的突破性启示,以及前期对‘凤骨’空域和英仙座主悬臂深处的大规模隐蔽扫描,我们已在英仙住主悬臂边缘、凤骨空域以及多个孤立星团中,建立了超过52个永久殖民点!它们是我们埋入黑暗的种子,静待燎原之日。”

这里的殖民点,形态与A计划截然不同,充满了适应性与科研气息,如同在宇宙阴影中顽强生长的菌落。

黄羊角-b(殖民点代号:方舟之鉴 \/ 静默穹顶):

这颗超重力地狱行星上的殖民点,是人类工程与生物智慧的奇迹。影像展示的并非地表城市,而是深埋于巨大岩层之下、依托天然溶洞群扩建的“静默穹顶”。厚重的复合装甲层和力场发生器,硬生生在20倍标准大气压和3倍重力的地狱中,撑起了一片相对安全的“绿洲”。

穹顶内部的重力被人工场维持在1.2倍地球标准,空气经过多重循环过滤。驱动这一切的,是数台深埋岩层更深处的、功率被严格限制并多重屏蔽的反物质微堆,确保能量释放的绝对稳定和无痕。

这里的居民仅有6万余人,但几乎全是顶尖的生物学家、基因工程师、极端环境物理学家、信息战专家及其核心团队。他们的工作核心,就是研究星球上那支失落的虫族分支——那些在超高重力下演化出工具使用和社会协作的“工甲虫”、“巨盾虫”。

巨大的生物实验室里,通过非侵入式观测站、微型采样机器人和逆向工程,对“静默酶”及其共生真菌的深入研究,已催生出数代“蜂巢意识干扰器”原型,效果远超初代“静默之钥”。

同时,对虫族在极端压力下生理结构的研究,直接推动了地球单兵动力装甲关节承重系统、舰船结构抗压材料的革新。这里是人类对抗虫族的终极生物学武器库。关哲的声音带着一丝压抑的兴奋:“‘方舟之鉴’的‘静默尖兵’项目取得重大突破,新一代干扰器原型对标准撕裂者的意识阻断率,在模拟环境中已达99.3%!”

LhS 1140b(殖民点代号:深冰-9):

一颗被全球性厚冰壳覆盖的星球,冰下是广阔的液态海洋。探测显示海洋中存在着复杂的化能合成生态系统,甚至可能有初级多细胞生物。殖民点“深冰-9”建立在一座巨大的冰山上。利用地热钻探技术,在冰层深处建立了温暖的水下基地。

基地由高强度透明复合材料构成,其维生系统和大型设备由小型反物质堆供能,热能则巧妙地通过热交换系统用于融化冰层,扩展基地和获取液态水。

居民(约7万人)如同生活在巨大的海底观测站中,可以直接研究奇异的深海生物和地质活动。这里不仅是生物学的前沿阵地,其独特的水下建筑技术、极端低温材料、地热能源利用经验,为其他冰卫星殖民提供了宝贵模板。

tRAppISt-1e(殖民点代号:微光-3):

围绕一颗超冷红矮星运行的行星,恒星活动相对温和。虽然处于宜居带,但光照极弱。殖民点“微光-3”充分利用了行星的地热资源,建立在地下溶洞网络中。地面部分仅有必要的出入口和能量收集阵列(主要用于信号伪装和补充)。

穹顶内模拟了温和的类地光照环境,但更侧重于无土栽培、人工合成蛋白和封闭生态循环系统的极限研究。人口8万,主要是生态学家、农业专家和循环技术工程师。其核心能源同样依赖深埋地下的反物质堆,确保在微弱光照下的稳定运行。

这里产出的封闭生态圈数据,是“天山-4”改造和未来深空殖民的宝贵经验包,其高效的资源循环技术也推广到了其他殖民点。

广域分散点:

更多的b计划殖民点散布在广袤而“贫瘠”的星域中。例如“尘霾-5”(利用浓厚尘埃带掩护的小型观测前哨,人口仅5千,专职监听虫族通讯和星盟动向,其反物质堆功率被压缩到最低,信号隐匿至极限);“气矿-12”(气态巨行星轨道空间站,开采稀有气体和氢同位素,空间站动力核心为小型反物质引擎);“岩心-8”(高度贫瘠但地质稳定的岩质行星,建立深埋地下的种子库、基因库和核心数据备份中心,人口仅2万守卫及技术人员,其能源核心深埋地幔,多重屏蔽)。

这些点人口大多在5千至8万之间,规模小,高度专业化,生存隐蔽性压倒一切。它们配备最强的“影衣”伪装系统和短距跃迁能力,如同洒入星海的无数暗子。运输主要依赖经过特殊改装、具备更强独立生存和隐匿能力的“鲲鹏级”中型舰只(搭载小型反物质引擎,航程和机动性远超旧式聚变引擎),而非显眼的“方舟级”母舰。

“b计划52个殖民点,”关哲总结道,语气如同在黑暗中擦拭利刃,“构成了一个纵深超过80光年的‘静默网络’。它们是我们的眼睛、耳朵,是生物学利剑的锻造炉,更是文明火种最隐秘的庇护所。猎户座的阴影,是我们最好的屏障。‘方舟之鉴’的成果,已开始融入新一代‘静默狂潮’系统,锋芒隐于无形。”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