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章 夜笛疑踪·风起潇湘(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红楼之黛改红途》最新章节。

我在潇湘馆的竹榻上翻了半宿,腕间翡翠镯子硌得生疼。

天刚蒙蒙亮,窗纸便被叩得轻响,晴雯的声音裹着晨雾钻进来:"姑娘,昨儿派去查笛音的周妈妈回来了。"

我掀开锦被坐起,鬓发垂落也顾不上理,只来得及披件月白夹袄便开了门。

周妈妈鬓边沾着露水,手里攥着半片碎瓷,见了我便要跪,被我扶住胳膊:"直说。"

"奴才顺着笛音往西寻,绕到西华门角楼底下,见个穿灰布短打的小太监蹲在墙根。"她把碎瓷片摊在掌心,釉色青灰,边缘有磨损的毛边,"奴才使了五钱银子,那小太监抖得跟筛糠似的,说笛是前日从北市旧货摊买的——您瞧这纹路,奴才特意去大栅栏问了老匠人,说是北地窑口烧的,专出给草原上的牧民。"

我捏起碎瓷片,指腹触到粗糙的釉面,后颈泛起凉意。

北地民调...北市旧货摊...若说寻常太监买个旧笛子解闷,断不会挑这种带着草原火塘味的。"可问出吹笛时辰?"

"每日酉时三刻,准得很。"周妈妈压低声音,"那小太监还说,前日见这笛子被个穿玄色斗篷的外乡人摸过,说是'替主子寻个会吹《折杨柳》的'。"

我把碎瓷片收进妆匣最底层,檀香混着泥土腥气窜进鼻尖。

窗外竹影沙沙,恍惚又听见那声清冽如霜的笛音,原来不是宫墙里的闲趣,是北地的风,卷着沙粒刮进了京城。

"去前院看看,宝二爷可来了。"我对着铜镜理了理鬓角,指尖在胭脂盒上顿了顿——宝玉最不爱看我涂得太艳,便只点了点唇珠。

话音刚落,廊下便传来熟悉的脚步声。

宝玉掀帘进来时,袍角还沾着晨露,手里提着个青瓷食盒,盖子掀开是冒着热气的蟹粉汤包:"林妹妹昨儿说想吃苏记的汤包,我天没亮就去守着了。"

我接过食盒,却见他眉峰微蹙,袖角露出半张皱巴巴的药方。"怎么?"我夹起汤包的手悬在半空。

"张阁老、李尚书、王侍郎,连着三日请了病假。"他坐下来,手指敲了敲桌面,"我托太医院的朋友查了,三位老大人吃的补药里都掺了'百日红'——这药草看着像人参须,实则性热如炭,久服必伤脏腑。"

我咬了口汤包,鲜甜的汤汁在嘴里却泛出苦味。

百日红,我在现代医书里见过,草原上的牧民用来治寒症,汉地大夫极少用。"这是要借药杀人,还是..."

"替新政清路。"宝玉替我续了盏茶,茶烟模糊了他的眉眼,"三位老大人都是'女子无才便是德'的铁杆,上月还联名参了书院一本。"

我放下茶盏,青瓷与木桌相撞发出脆响。

原来那笛音不是巧合,药材里的草原影子,北市的旧笛子,还有老臣们的"病"——这盘棋的棋子,早从北疆落到了京城。

"去请大嫂子和三妹妹来。"我转身翻出案头的《女戒》批注本,墨痕未干的"参政"二字被指尖压出褶皱,"辰时三刻,就在暖阁议事。"

李纨来得最快,鬓边插着朵素白绒花,手里抱着个锦匣:"我把族中能识字的姑娘名录带来了,昨儿熬到三更,筛出十二位知书达理的。"探春跟着掀帘,月白衫子上沾着墨点,显然是从书斋直接赶来的:"林姐姐,我让人抄了三十份《女则新解》,明儿让人在城门分发。"

我铺开宣纸,笔尖蘸饱了松烟墨:"太子许了女子参政入律例,咱们便递《女子参政疏》——"笔锋一顿,在"疏"字上圈了个圈,"但名单要分两层:前八位是各世家的嫡女,做给老臣们看的'门面';后两位...李纨嫂子,你族里的李纹李绮可还在?"

李纨眼睛一亮:"她俩跟着先生学算学呢,前日刚算出粮田亩产。"

"最后两位,"我抬眼望她,"写我和三妹妹。"

探春拍案而起,发上的珠花乱颤:"林姐姐这是要当靶子?"

"靶子要竖得漂亮。"我把名单推过去,"太子要的是'顺应民意',老臣们要的是'无伤大体'。

咱们把嫡女摆在前头,他们便觉得不过是世家内斗;把我和三丫头放最后,倒显得是'民女请命'——等疏递上去,太子若准了,书院便能往各部安插人;若驳了..."我勾唇一笑,"正好闹得满京城都知道,太子连女子求个读书的机会都不肯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