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0章 润物无声(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朝的名义》最新章节。
秋风掠过国子监的银杏林,金黄的叶片簌簌飘落,铺满青石小径。陈砚踩着落叶走进藏书楼,这里新添了百余种民间医书,都是各地义学师生辗转收集而来。她拿起一本泛黄的《岭南草药志》,指尖拂过页边批注 —— 那是一位老郎中用朱砂写的药性修正,字迹虽潦草,笔锋间却透着医者的严谨。
"娘娘,这是各地呈报的医馆名录。" 太医院院判捧着簿册上前,声音里带着几分欣慰,又藏着些许忧虑,"如今各州府已设立医馆五十六处,培训的赤脚郎中逾千人。只是......" 他顿了顿,面露难色,"药材采买仍有困难,尤其是名贵药材,常有商贩囤积居奇。"
陈砚翻开簿册,见江南诸地多有 "黄连短缺" 的标注,眉头微蹙:"明日召药商行会的人来议事。"
次日清晨,药商代表们齐聚大理寺偏厅。为首的胡掌柜是京城 "回春堂" 的东家,他搓着双手解释:"并非我们有意囤货,实在是黄连主产于蜀地,今年雨水多,收成减了三成。"
陈砚似乎对此事早有预料,只见她镇定自若地吩咐手下人抬来几箱药材,并亲自上前打开箱盖。众人的目光随即被吸引过去,只见箱内整齐地摆放着一堆黄连,其外观与蜀地所产的并无二致。
陈砚面带微笑地解释道:“这是从云南新发现的黄连产地送来的样品,经过检验,其药效与蜀地所产的黄连完全相同。如今,朝廷已经在当地设立了官办药栈,将按照市场价格进行收购。各位如果有需要,可以派遣自己的伙计前往该地采购。”
说罢,陈砚又从怀中取出一幅绘制精美的《药材流通图》。这幅图详细地标注了各地的药材产出和需求情况,不同的颜色代表着不同的信息,一目了然。
陈砚接着说道:“以后,每月的初一,药商行会都需要将各自的药材库存情况上报给官府。如果发现某个地方出现药材短缺的情况,官府将会进行协调,调运所需的药材。此外,为了鼓励大家向偏远地区的医馆供应药材,朝廷决定对运费给予三成的补贴。”
胡掌柜等人对视一眼,纷纷拱手:"娘娘思虑周全,我等遵令。"
处理完药材之事,陈砚带着小翠去了城东的养老院。刚到门口,就听见院内传来唱曲声。推门而入,见几位白发老人围坐在银杏树下,其中一位正用三弦弹奏《江南好》,其他人跟着哼唱,眼角的皱纹里都盛满了惬意。
院长迎上来说:"多亏娘娘拨下的银钱,添了新被褥,还请了会弹唱的师傅来教大家解闷。" 陈砚走到织布机旁,见几位老奶奶正在织锦,花色竟是春祭时表彰的 "信" 字纹样。"这些锦缎织好后,会送到绸缎庄代卖,所得收入补贴院里开销。" 院长笑着说。
陈砚拿起一匹半成品,丝线细密,针脚均匀,心中暖意涌动 —— 原来老有所养,不只是温饱无忧,更要有事可做,有心可寄。
离开养老院时,街角传来争吵声。陈砚走近一看,是两个菜农为地界争执。"这半尺地明明是我家的!去年你家浇水淹了我的菜苗,我还没找你赔呢!" 两人各执一词,引来了不少围观者。里正赶来调解,却越劝越乱。
陈砚上前道:"依我看,不如请两位的邻居来作证,再按官府登记的地契丈量,是非曲直自有公论。" 她又对里正说:"往后村里可设个 ' 评理堂 ',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当调解员,小事不必惊动官府。"
里正连连点头:"娘娘说得是,我这就去安排。" 两个菜农也消了气,跟着里正去丈量土地,围观者渐渐散去,街市又恢复了热闹。
回到宫中,陈砚在灯下批阅奏折。吏部的奏章里说,新科进士即将外放,请求定夺任职之地。她想起春祭时那些年轻学子的面孔,提笔在名单旁批注:"优先派往西北、西南等边地,虽条件艰苦,却能历练才干。" 又在几位寒门出身的进士名字下画了圈,备注:"可安排在新政试点州县,熟悉民生事务。"
三更时分,朱标带着夜宵来到书房。见陈砚仍在忙碌,他拿起批注的奏折,眼中满是赞许:"让年轻人去基层磨砺,是长久之计。"
陈砚放下笔,端起温热的莲子羹:"陛下,臣今日在养老院见老人们织锦补贴开销,忽然想到,各地义学的学子们,也可学些手艺,既能补贴家用,又能掌握一技之长。"
朱标沉吟道:"此计甚好。可在义学增设工坊,教学子们纺织、木工等技艺。" 两人又商议起工坊的师资与材料来源,窗外月光如水,映照着案头堆积的奏章,也映照着这对君臣为江山社稷倾注的心血。
几日后,陈砚前往苏州考察。当地的义学工坊已初见规模,十几个少年正在师傅指导下织绸。其中一个男孩手法娴熟,织出的锦缎竟有几分春祭表彰牌匾的纹样。
陈砚认出他就是当年说要做 "好官" 的孩子,笑着问:"如今还想做个好官吗?"
男孩脸颊微红,眼神却很坚定:"想!但也想学好织锦,将来若做了官,就知道百姓织布有多辛苦了。"
陈砚心中触动,摸了摸他的头:"既要读圣贤书,也要知人间事,方能做个为民着想的好官。"
离开苏州前,她查看了当地的水利工程,见护城河疏浚一新,岸边种满垂柳,百姓们正用新修的水车灌溉农田,一派生机勃勃。
归途的马车里,陈砚望着窗外掠过的田野,想起刚推行新政时的种种艰难,再看如今的盛世景象,忽然明白:治国如治水,不在于轰轰烈烈的变革,而在于细水长流的疏导。就像这秋风拂过,看似无声,却让稻穗饱满,让果实成熟,让世间万物在潜移默化中,走向丰饶与安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