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7章 惊蛰细理(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明朝的名义》最新章节。
惊蛰的雷声刚过,陈砚已在农部值房翻阅文书。案上的铜盆里养着株新抽芽的柳树,嫩黄的枝条垂在《农桑要术》上,书页间夹着去年的稻穗标本,在晨光里泛着浅黄的光。最上面那摞是各州府报来的春耕册子,字迹里都带着些泥土气,唯有福建布政司的文书透着湿润 —— 纸面边缘微微发潮,想来是书吏在雨雾里写就的。
“娘娘,这是顺天府报的农具发放清单。” 小翠捧着黄册进来,手里还拿着个竹编的秧马,藤条上的毛刺已磨得光滑,“今年新制的农具比往年多了两成,尤其是改良犁,各州府都来催,只是...” 她指尖点着其中一页,“铁匠铺的炭火不够用,西山的煤窑出了些故障,运煤的马车堵在山口。” 陈砚顺着她指的地方看去,见 “犁铧打造” 四个字旁画着小小的火炉记号,旁边注着 “缺炭三千斤”,眉头微蹙:“让工部派五个石匠去修煤窑,再从京郊的木炭窑调些木炭应急,先保证农具坊的用量。另外,给运煤的车夫每人发顶草帽,春日的太阳虽不烈,晒久了也容易头晕。”
正说着,殿外传来竹篮晃动的轻响,户部的小吏提着两个篮子进来,里面装着新收的种子,有饱满的谷种,还有圆滚滚的豆种,用麻布包着还带着泥土的湿气:“娘娘,这是各地送来的新种子,农官们说试过了,比旧种子能增产一成。” 陈砚拿起一粒谷种,放在指尖捻了捻,壳薄粒满:“养老院的菜圃是不是该种了?把这些种子分些过去,让老人们种种菜,活动活动筋骨。” 小吏应着,又从怀里掏出张图纸:“这是农官们画的新式水车,说比旧的省力,您瞧瞧可行?” 陈砚展开图纸,见水车的叶片改成了弧形,旁边注着 “每日可多浇两亩地”,便说:“让营造司先做个样品,放在京郊的试验田试试,好用了再推广。”
巳时的阳光暖起来,陈砚换上青布衣裙,带着两个锦衣卫去了京郊的农田。惊蛰刚过的田野还带着些寒意,田埂上的荠菜冒出星星点点的绿,几个农夫正赶着牛耕地,犁铧划过土地,翻起的泥土里还能看见过冬的虫卵。见陈砚来了,为首的老农放下鞭子,手里的牛绳磨得发亮:“娘娘来得巧,我们正试新犁呢,这玩意儿可比老犁省劲多了!” 陈砚走到田边,见新犁的犁头是弧形的,入土比旧犁深半寸:“好用就好,就是这犁把是不是太粗了?” 老农笑道:“是有些,握久了手心疼。” 陈砚想了想:“让木匠把犁把削细些,再用砂纸磨光滑,缠上圈布条,握着就舒服了。”
转到育苗棚前,几个农妇正忙着撒谷种,竹匾里的谷种拌着草木灰,据说能防虫害。一个扎着围裙的妇人见陈砚来了,连忙拿起一把谷种:“娘娘您看,这是新选的谷种,颗粒比去年的大一圈。” 陈砚接过谷种,放在鼻尖闻了闻,有淡淡的清香:“种的时候别太密,间距留三寸,通风好才能长得壮。” 妇人点头记下,又叹道:“就是育苗棚太矮,站起身总碰头。” 陈砚看了看棚顶:“让工匠把棚子加高两尺,再在两侧开些小窗,既能通风,又能让阳光照进来。”
离开农田时,见路边的桑树下围着几个孩童,正用小铲子挖野菜,竹篮里已有不少荠菜和马齿苋。一个梳着冲天辫的小男孩举着棵蒲公英跑来,绒毛被风吹得飞了起来:“娘娘,这能吃吗?” 陈砚笑着说:“能吃,用开水焯一下,拌些香油,可爽口了。不过挖的时候别伤了桑根,桑树要好好长,才能养出好蚕。” 小男孩似懂非懂地点点头,小心地把蒲公英放进篮子里。
回到宫里,陈砚在御花园遇见朱标,他手里正拿着本《蚕桑图谱》,新画的插画里,蚕宝宝在桑叶上爬得生动,旁边还画着采桑的工具,竹篮的纹路都清晰可见。“你看这图改得如何?” 朱标指着其中一页,“农官说这样画,蚕农们一看就懂。” 陈砚凑近细看,见采桑的时间注着 “晨露未干时”,便说:“让各地的绣坊绣些蚕桑图挂在祠堂,比纸画的耐用。再给每个养蚕的村子送架纺车,改良过的,比旧的快三成。”
午后的风带着花香,陈砚去了城外的义学。几十个孩子正坐在院子里读书,朗朗的书声混着春风里的花香,格外悦耳。教室的墙上贴着新画的农事图,有耕地的、播种的、收割的,色彩鲜亮。走到一个写字的孩子旁,见他正描红 “农” 字,笔画歪歪扭扭,却很认真。“这个字要先写横,再写撇折,就像种地要先耕地再下种。” 陈砚握着他的手示范,孩子的手心有些汗,却握笔很稳。先生在一旁笑道:“这孩子家里是种地的,对农事的字特别上心。” 陈砚点头:“明天让农官来给孩子们讲讲种地的道理,书本结合实际,学得更快。”
掌灯时分,陈砚在灯下核对外藩的农产交换清单。西域的苜蓿种子装在陶罐里,标签上写着 “亩产千斤,可作饲料”;东瀛的桑苗用湿布包着,还带着新鲜的根须。忽见其中有包棉花种子,标签上写着 “可织布,产量高”,便问:“这是哪里来的?” 礼部主事连忙回话:“是西域使者带来的,说在他们那里长得好,不知咱们这儿能种不。” 陈砚拿起一粒种子,放在指尖捻了捻:“让农官在试验田试种几分地,记好生长情况,若是能活,明年就在北方推广,百姓们就能多些织布的原料了。”
三更天时,窗外传来春雨的淅沥声,打在窗纸上沙沙作响。陈砚放下笔,见案头的茶还温着,碧螺春的茶香混着春雨的湿气,格外清新。她想起农田里农夫的笑脸,义学孩子们的书声,还有新试种的种子,嘴角漾起暖意。治理天下就像耕种,只有细心照料,按时劳作,才能有好收成。这春雨滋润着大地,也滋润着百姓的希望,想来今年又是个丰收年。
天快亮时,雨停了。陈砚推开窗,见远处的田野被春雨洗得格外青翠,农夫们已开始下地春耕,牛蹄踏着湿润的泥土,发出轻快的声响。再过些时日,田地里就会冒出嫩绿的禾苗,像无数个希望在生长 —— 就像这悄然到来的春天,不必轰轰烈烈,却自会带来生机与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