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2章 永熙元年春,太庙香火续华章(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英烈传奇》最新章节。

长宁三十六年的暮春,神都洛阳的空气里,还残留着一丝若有若无的哀戚。秦武皇帝的猝然离世,像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的涟漪,尚未完全散去。但王朝的车轮,终究要向前滚动。年仅十三岁的新帝秦烈,在经历了最初的悲痛与惶恐后,开始以稚嫩的肩膀,扛起属于他的责任。

追尊先祖:盖棺定论承先志

登基后的第三日,秦烈在太极殿,颁布了他亲政后的第一道重要诏书——追封先帝秦武的庙号与谥号。

这一日,太极殿庄严肃穆。文武百官身着朝服,分列两侧,目光聚焦在御座上那个瘦小却挺直的身影上。秦烈手中捧着草拟好的诏书,声音虽带着少年人的清亮,却异常沉稳:

“先帝在位三十六载,励精图治,平定叛乱,整顿吏治,与民生息,开创‘长宁中兴’之局面,功德昭彰,泽被四海。今朕继位,谨依祖制,追尊先帝庙号为‘庄宗’,谥号‘文烈皇帝’。”

“庄宗”,取“端庄持重,守成有大功”之意;“文烈”,“文”赞其治世之功,“烈”颂其平定叛乱之勇。这两个字,精准地概括了秦武一生的功绩。

诏书宣读完毕,殿内一片寂静,随即爆发出整齐划一的回应:“陛下圣明!庄宗文烈皇帝,功德千秋!”

老臣们的眼中,泛起了泪光。他们侍奉秦武多年,深知这个庙号与谥号的分量,这不仅是对先帝的肯定,更是对“长宁盛世”的铭记。龙天策站在群臣之首,看着御座上的秦烈,微微颔首——这孩子,懂得尊重历史,懂得传承先志。

追封之后,便是安葬。

秦武的灵柩,被送往早已选定的陵寝——显陵。显陵位于神都郊外的万安山,依山而建,气势恢宏,与安澜太后(明宗孝文皇帝皇后)的安陵遥遥相对,仿佛在另一个世界,这对母子也能相互守望。

送葬那日,秦烈亲自扶棺,步行至万安山。十三岁的少年,穿着沉重的孝服,走在泥泞的山路上,汗水浸湿了衣背,却从未叫苦,也从未停下脚步。

百姓们沿途跪拜,看着那个小小的身影,心中百感交集——这是一个懂得感恩、尊重父辈的皇帝。

尊封太后:内廷安定时局稳

安葬了先帝,秦烈紧接着处理的,是内廷之事。

他的生母朱月颜,原为秦武的贵妃,秦烈被立为太子后,晋封皇后。如今秦武驾崩,秦烈继位,尊封生母为太后,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秦烈做得更为周全。

他不仅下旨尊封朱月颜为“皇太后”,迁居长乐宫(先帝安澜太后曾居之地),还特意颁布诏书,强调“太后深明大义,性行淑均,辅佐先帝,教诲朕躬,今尊为皇太后,母仪大义,钦此。”

这道诏书,不仅是尊封,更是向大义宣告:新帝有母,且太后贤德,内廷安稳。

朱月颜是个温婉而有智慧的女子。她深知自己的位置,在接受尊封后,并未干预朝政,只是在后宫静养,偶尔在秦烈处理政务疲惫时,为他准备一碗热汤,轻声叮嘱几句“勤政爱民,莫负先帝”。

母子之间的和睦,为动荡初定的朝局,增添了一份安定的力量。

龙天策对此极为赞赏。他见过太多因后宫干政而引发的祸乱,秦烈此举,既尽了孝道,又守住了规矩,实属难得。

改元永熙:革故鼎新启新篇

处理完先帝与内廷之事,秦烈开始着眼于未来。

他宣布:“明年正月初一,为永熙元年。”

“永熙”,取“永享太平,熙隆盛世”之意。这两个字,寄托了少年天子对未来的期许,也向天下传递了一个信号:长宁时代已经落幕,永熙时代即将开启。

消息传出,朝野振奋。

“永熙……好名字!”

“愿新帝在位,真能永享太平,再现熙隆!”

“长宁已过,永熙当兴!”

百姓们开始在街头巷尾,讨论着“永熙元年”的愿景——有人希望赋税再轻些,有人盼望家人能平安归来,有人期待日子能像“永熙”二字一样,越来越好。

秦烈看着奏报中百姓的反应,小小的脸上露出了笑容。他对身边的内侍说:“你看,百姓们都盼着好日子呢。朕一定不能让他们失望。”

太庙祭拜:昭告列祖承大统

永熙元年正月初四,岁首刚过,年味未散,神都便迎来了又一个重要的日子——新帝秦烈率文武百官,祭拜太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