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2章 声渡星河(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电台主持人什么我都会亿点点》最新章节。
林婉清不禁会心一笑,她说道:“星尘这一套‘刚柔相济’的成型手法,暗合《考工记》中‘陶人为器,方者中矩,圆者中规’的制器之道,可谓传承与创新的完美结合。”
犬饲志郎再次适时引导话题:“釉色,宛如陶器身上那件绚丽的衣裳,为器物赋予了独特的灵魂与魅力。不知二位在装饰环节,又有着怎样独到的见解呢?”
渡边健一闻言,从容地取出一幅手绘草图展示,他说道:“我独创了‘吹付与手描’的复合技法。首先,以雾化喷枪精心薄施七层渐变釉,每一层釉都如同云雾般轻柔地覆盖在器物表面,层层叠加,营造出一种晨雾氤氲、如梦似幻的美妙效果。
而后,再以纤细的鼠须笔,蘸上特制的釉料,精心勾勒出樱花的曼妙姿态。在勾勒过程中,通过巧妙控制釉料的厚薄变化,来细腻表现花瓣的透光质感,仿佛每一片花瓣都在晨曦中微微颤动,散发着生命的气息。最后,轻轻点洒金彩,模拟清晨露珠在花瓣上闪烁的璀璨光芒,为整个画面增添了一抹灵动与生机。”
山本一郎看着草图,不禁感叹道:“这种‘朦胧写实’的手法,将瀛桑美学中‘物哀’的深邃意境表现得淋漓尽致,仿佛让人置身于那樱花飘落的唯美场景之中,感受到生命的无常与美好。”
陈星尘微笑着展开一卷青绿山水,他说道:“我采用的是‘多层积釉’的古法技艺。首先,均匀施上一层青铜底釉,为整个器物奠定古朴庄重的基调。而后,以‘泼墨’般的大胆技法,点染孔雀蓝釉,那蓝釉如同一股灵动的清泉,在青铜底色上肆意流淌、交融。最后,洒上金粉,形成点点星斑效果,仿佛夜空中闪烁的繁星,为器物增添了几分神秘与浪漫。
在烧成过程中,不同釉层在高温的作用下相互渗透、融合,会自然形成类似青铜器锈蚀所产生的‘蚯蚓走泥纹’,这种独特的纹理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为器物赋予了一种历经沧桑的历史质感。”
苏逸风不禁击节称赞:“好一个‘以新追古’!这种釉法既巧妙地汲取了商周青铜的沧桑厚重质感,又不失当代审美的创新表达,实在是妙不可言。”
犬饲志郎最后问道:“烧成环节,可谓是陶艺创作的‘临门一脚’,其重要性不言而喻。不知二位在这方面有何宝贵的心得,可以与我们分享呢?”
渡边健一神色顿时变得肃穆起来,他说道:“卯窑的火候把控,讲究的是‘文火慢炖’的细腻与耐心。我特别精心设计了三段式升温曲线:在初期,以每小时30℃的速率缓慢升温,这一过程犹如春风化雨,温和地排除陶坯中的水分,确保坯体的稳定。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中期,将温度稳定在1250℃,在这一阶段,釉料开始逐渐熔融,形成光滑而美丽的釉面,如同为器物披上了一层华丽的外衣。
在最后阶段,则需要精确控制还原气氛,这是整个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步,它决定了樱花纹样能否浮现出粉晶般的迷人光泽,仿佛在黑暗中点亮一盏明灯,赋予器物以独特的神韵。”
松岛美惠子颔首表示赞同:“这种‘以火为笔’的控温艺术,正是瀛桑烧物所追求的‘一期一会’的至高境界,每一次烧制都是独一无二的珍贵经历。”
陈星尘说:“午窑的独特之处,在于需要驾驭其‘烈火真金’般的炽热特性。我们采用的是古老的‘观火辨色’之法:当火焰呈现出深邃的鸦青色时,便是投入鼎坯的最佳时机,此时的火焰犹如一位热情的舞者,即将与鼎坯共舞一曲华丽的乐章。
待焰色逐渐转白,立刻投入松柴,增强还原气氛,让火焰更加热烈地拥抱鼎坯。最后,运用‘闷窑’技法,延缓冷却过程,使釉面在缓慢降温中形成美丽而独特的碎裂纹理,犹如一幅天然的水墨画,每一道纹理都诉说着窑火的故事,这正是龙国千年窑艺的精华所在。”
林婉清面露欣慰之色,她说道:“星尘深得‘火中取宝’的真传,这种对窑火的精准把控,展现了龙国传统窑艺的深厚底蕴与无穷魅力。”
随着对谈的深入,直播间评论区宛如沸腾的窑火般热烈翻涌。
ID"陶艺101"的留言闪烁着兴奋:"醍醐灌顶!从选土的矿物配比到窑火的氧化还原,每个环节都暗合天地至理。今日方知'陶之为器,承天接地'的真谛!"
"手残星人爱陶艺"配着哭脸表情写道:"大脑:已经全部理解!双手:不,你并没有。这些精妙的火候把控,怕是要穷尽一生都不能参透半分啊。"
"文化小先锋"的留言洋溢着热情:"这场对话简直是跨越东海的艺术桥梁!龙国的'道法自然'与瀛桑的'物哀之美'在陶艺中交相辉映,期待更多这样的文明对话!"
"追光666"迅速跟评:"诸位大师的解读让陶土仿佛有了生命!原来每道釉色都是大地的诗行,每次窑变都是火与土的私语。"
"电台小粉丝"的留言带着温暖:"本以为今夜只是寻常的星光相伴,谁知竟邂逅这场陶艺的盛宴。电波里的文化清香,比午夜咖啡更令人沉醉。"
犬饲志郎注视着如落樱般纷飞的留言,眼中泛起欣慰的涟漪:"听众们的热情仿佛午窑的烈火,将这场艺术对话煅烧得愈发璀璨。不知可否请二位大师继续分享创作中的'破壁'时刻?那些在火光中涅盘重生的故事,定能给予后来者无限启迪。"
陈星尘轻抚茶杯,釉面映出他沉思的眉眼:"确实,窑变之妙常存于毫厘之间。记得在烧制那尊三足鼎时,连续七窑都因釉层与胎骨的收缩比差而现冰裂。后来在古方中发现'以糠灰调釉'的记载,方悟得'刚柔相济'的调和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