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朝堂震动(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我李承乾,绝不被废》最新章节。

“殿下有本,奏于诸公!”

一名内侍接过奏疏,呈于房玄龄之手。

房玄龄疑惑地展开奏疏,只看了一眼,他的瞳孔,便猛地收缩了起来!

奏疏的标题,龙飞凤凤舞地写着一行大字——

《论关中旱情防治及以工代赈疏》

房玄龄压下心中的震惊,迫不及待地向下看去。

奏疏不长,不过千余字,却字字珠玑,石破天惊!

整篇奏疏,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论“防灾”!

奏疏中,太子李承乾,以前所未有的高度,系统性地提出了“水利兴建”的构想。

他指出,关中并非无水,而是“有水不能用”。

渭水、泾水、灞水,诸水环绕,为何还会大旱?

其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成体系的灌溉渠道!

建议立刻成立“关中水利司”,由工部牵头,户部拨给专款,在整个关中平原,效仿前秦郑国渠,兴建一个覆盖数十万顷良田的巨大灌溉网络!

将江河之水,引入田间地头,彻底改变关中靠天吃饭的局面!

奏疏中,甚至还附上了几张极为精美的图纸,详细地绘制了主干渠、分支渠,乃至毛细斗渠的规划走向,其专业与精细程度,让身为宰相的房玄龄,都看得叹为观止!

第二部分:论“救灾”!

这一部分,更是颠覆了在场所有人的认知!

太子提出了一个全新的概念——“以工代赈”!

直接开仓放粮,有利有弊。

利,在于能救活百姓。

弊,则在于会滋生懒惰,且流民聚集,极易生乱。

而“以工代赈”,则是将“救灾”与“兴建”完美地结合起来!

朝廷不再是无偿地发放粮食,而是“雇佣”那些因天灾而失去土地的灾民,去参与水利工程的建设。

做得多,得粮多。

做得少,得粮少。

如此一来,灾民们,不仅得到了救命的口粮,更通过自己的劳动,保住了尊严!

朝廷的钱粮,没有白白消耗,而是转化为了永久性的水利工程,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更重要的是,将数以万计的流民,有效地组织起来,纳入朝廷的管理之下,从根源上,杜绝了他们啸聚生乱的可能!

“天才……这……这简直是天才般的构想!”

房玄龄的手,因为激动而微微颤抖。

看完奏疏,抬起头,用一种看怪物般的眼神,看着丹陛之上的太子李承乾。

这……这真的是那个他印象中,有些懦弱,有些平庸的太子吗?

这份奏疏中所展现出的战略眼光、行政能力、以及对民生经济的深刻洞察力,简直……简直比陛下,还要老辣!

“房相?”李承乾的声音,将他从震惊中唤醒,“孤这份奏疏,不知……是否可行?”

房玄龄深吸一口气,压下心中的惊涛骇浪。

他没有立刻回答,而是将手中的奏疏,转手递给了身后的杜如晦。

很快,这份惊世的奏疏,便在几位宰相和六部尚书的手中,传阅了一遍。

每一个看过的人,表情都和房玄龄如出一辙。

从疑惑,到震惊,再到……深深的敬畏!

最终,房玄龄再次出列,这一次,他对着李承乾,深深地,深深地,鞠了一躬。

这一躬,不再仅仅是臣子对储君的礼节。

而是一个治国理政的大家,对另一个更高明的同道,发自内心的拜服!

“殿下!”他的声音,因为激动而略显沙哑。

“臣,以为,殿下此疏,乃是经天纬地之策!是活民百万,功在社稷的……不世之功!”

“臣,附议!”

“臣等,附议!!!”

杜如晦、长孙无忌、以及其他几位尚书,几乎是异口同声地,躬身拜道。

他们的心中,已经没有了任何派系之别,没有了任何个人好恶。

在这份足以改变大唐国运的煌煌大策面前,任何私心,都显得是那么的渺小和可笑。

他们正在见证一个历史性的时刻。

这位太子殿下,把监国的第一把火,不是烧向政敌,而是烧向了千百年来,困扰着华夏大地的天灾!

这份胸襟,这份手笔,已经远远超出了一个“储君”的范畴。

李承乾站在高处,看着殿下那一张张被震撼得无以复加的脸,心中,一片平静。

从今天起,再也无人敢小觑他李承乾。

这份奏疏,很快就会摆到他父皇的案头。

而他那位多疑的父皇,在看到这份奏疏后,心中产生的,将不再是简单的“忌惮”。

而是一种更加复杂的,混杂着欣慰、骄傲,以及更深层次的恐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