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未病先防济君臣(上)(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贞观元年十月十八,长安城秋高气爽。太医署新设的医学院内,药香与墨香交织弥漫。李承乾站在回廊下,看着孙思邈为二十名医学生讲解《黄帝内经》的"上工治未病"之说。晨光透过雕花窗棂,在老道长银白的须发上镀了一层金边,将他手持的铜人穴位模型照得熠熠生辉。
"所谓'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孙思邈的声音浑厚有力,手指在铜人背部的肺俞穴上轻轻一点,"就像这秋燥伤肺之季,当提前服用..."
"殿下!"长孙冲匆匆穿过庭院,月白色的锦袍下摆沾着晨露,"陛下宣您即刻入宫。"
李承乾心头一跳,手中的《本草拾遗》差点掉落:"可知何事?"
长孙冲压低声音:"今晨常朝时,陛下突然头晕目眩,现已回两仪殿休息。"
#### (1)龙体违和
两仪殿内,李世民倚在龙榻上,额头上敷着浸过菊花水的帕子。案几上摊开的河西军报墨迹未干,朱笔搁在一旁。
"儿臣参见父皇。"李承乾规规矩矩行礼,目光却紧盯着父亲泛红的面色。
李世民勉强笑了笑:"乾儿来了。朕无大碍,只是..."话未说完,身形突然晃了晃,右手不自觉地按住太阳穴。
李承乾一个箭步上前扶住父亲,触手只觉掌心滚烫:"父皇发热了!"他转向殿中侍立的太监,"快去请孙真人!还有,把窗棂都打开通风,再去冰窖取些冰块来。"
待宫人们忙乱起来,李承乾亲自拧了湿帕子为父亲擦脸。十岁的小手还有些笨拙,却格外认真。李世民看着儿子担忧的神情,轻叹道:"昨夜批阅河西军报至三更,今晨起来就..."
"陛下万金之躯,岂能如此操劳?"李承乾忍不住道,随即意识到失言,急忙补充,"儿臣是担心..."
"报——孙真人到!"
孙思邈手持药囊快步进殿,银白须发在穿堂风中微微飘动。他先是观察了李世民的面色,又查看了舌苔,最后才三指搭上天子腕脉。殿内静得能听见铜漏滴答声,李承乾屏住呼吸,看着老道眉头渐渐紧锁。
"陛下这是积劳成疾,肝阳上亢。"孙思邈终于开口,"若不及早调理,恐成头风之症。"
李承乾闻言色变——他前世读史时,记得李世民晚年确实饱受头风折磨,甚至因此耽误军国大事。他急忙问道:"师父,可有预防之法?"
孙思邈从药囊取出一个锦盒,里面整齐排列着九根长短不一的金针:"老道先为陛下泄肝火。"说着,取出一根三寸长的细针,"请陛下宽衣。"
金针在李世民头顶的百会穴轻轻捻入,又在足背的太冲穴下针。奇妙的是,随着孙思邈手指轻弹针尾,李世民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咦...脑中清凉许多..."
"这是'泻南补北'之法。"孙思邈边行针边解释,"再开一剂'天麻钩藤饮',连服七日。但最要紧的是..."他意味深长地看了眼堆积如山的奏章,"劳逸结合,每日午时小憩。"
李世民苦笑:"突厥未灭,河西未平..."
"父皇!"李承乾突然跪下,"儿臣斗胆请旨,让孙师父为朝中重臣都诊诊脉。杜如晦叔叔前日咳血,房玄龄伯伯也常说胸闷...若是..."
话未说完,殿外突然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跑来:"禀陛下,杜尚书在政事堂晕倒了!"
#### (2)群臣问诊
太医署新辟的"治未堂"内,药香氤氲。孙思邈端坐案前,手腕上搭着诊脉用的锦缎。李承乾侍立一旁,手持毛笔准备记录脉案。
房玄龄排在首位,这位大唐宰相伸出右手腕,笑道:"老夫自觉硬朗,只是偶尔心悸..."
孙思邈三指轻按寸关尺,闭目凝神。片刻后突然问道:"房相夜间可觉左臂麻木?"
房玄龄一怔:"真人如何得知?上月始,确有此症。"
"心脉淤阻,气血不畅。"孙思邈提笔写下"瓜蒌薤白半夏汤"的方子,"此方连服七日,忌食肥甘厚味。另..."他取出一包晒干的丹参,"每日取三钱,与粳米同煮为粥。"
房玄龄郑重接过,若有所思:"真人言下之意,老夫这症状..."
"若拖延不治,三年内必发胸痹。"孙思邈直言不讳,"轻则瘫痪,重则殒命。"
满堂哗然。李承乾急忙补充:"房伯伯不必忧心,孙师父既已诊断,定能防患未然。"
轮到杜如晦时,这位兵部尚书面色蜡黄,不时掩唇轻咳。还未等他开口,孙思邈便道:"杜尚书肺经有热,久咳伤阴。若不及时医治,恐成肺痨。"
杜如晦大惊:"某确实咳血月余,只当是秋燥..."
"用'百合固金汤'加川贝母、麦冬。"孙思邈边写方子边道,"另请杜尚书暂戒酒色,每日晨起练习'六字诀'中的'呬'字诀。"
李承乾在一旁记录,心头一紧——历史上杜如晦英年早逝,莫非就是因为这肺疾?他小声问道:"师父,杜叔叔这病..."
"及时调理,可保十年无虞。"孙思邈的话让众人都松了口气。
长孙无忌诊脉后倒是无甚大碍,只是脾胃虚弱。孙思邈笑道:"长孙大人是忧思过度所致。老道开个'归脾汤',再赠一句——儿孙自有儿孙福,莫为儿孙做马牛。"
众人哄笑间,魏征板着脸坐下:"老夫身体康健,无需..."
孙思邈按住他的手腕,片刻后摇头:"魏大人肝火太旺,易怒伤身。长此以往,必损寿数。"
魏征正要反驳,孙思邈已提笔写下医嘱:"每日打坐半个时辰,饮用菊花决明子茶。另..."他意味深长地补充,"遇事缓三息,可保肝气平和。"
#### (3)御膳改良
尚食局内,李承乾正与尚食女官研究新食谱。宽大的紫檀案几上摊开着孙思邈亲笔写的《君臣调养膳单》,旁边还摆着各式药材样品。
"陛下宜食菊花粥清肝明目,房相该用山楂糕化瘀..."女官为难道,"可各府膳食不同,若单独准备,恐人力不足。"
李承乾早有准备,从袖中取出一卷图纸:"我已命将作监改制了食盒。你看,这分层设计,上层放主食,中层置药膳,下层盛汤饮。"他指着图纸解释,"每个食盒刻有大臣名讳,按需分配。"
女官眼前一亮:"殿下妙思!只是..."
"还有疑问?"
"诸位大人口味各异。比如魏大人嗜辣,房相爱甜..."
李承乾笑道:"这好办。药膳主材不变,调味可因人而异。"说着指向膳单上的备注,"孙师父特意注明,山楂糕可加蜂蜜,菊花粥能佐枸杞。"
正商议间,长孙皇后携晋阳公主进来。小丫头蹦蹦跳跳地举着个绣有松鹤纹样的荷包:"皇兄看!兕子做的药囊!"
荷包里装着孙思邈配的"防疫散",散发着淡淡的艾草香气。长孙皇后笑道:"孙道长说秋冬季佩戴可防时疫。兕子非说要给父皇和每位大人都做一个。"
李承乾心头一暖,抱起妹妹转了个圈:"兕子真乖!皇兄带你去尚服局选料子,给房伯伯他们每人做一个可好?"
晋阳公主拍着小手:"好!兕子要给杜叔叔绣个'寿'字!"
看着母女二人离去的背影,李承乾忽然想起一事:"尚食,从明日起,朝会后准备些药茶。孙师父说,魏大人该饮菊花决明子茶,房相宜用丹参红枣茶..."
女官正要应答,忽见一个小太监慌慌张张跑来:"殿下!程小将军在校场晕倒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