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纸利循环(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长安平康坊的废纸公所前,老妪王婆婆颤巍巍地递出破布。管事按新定的"废料折价表"核算:三斤烂棉絮可换五张竹纸,另加半文钱。她攥着纸页喃喃自语:"给孙儿抄《千字文》,省下的钱能买斤盐。"公所墙面上,李承乾让人绘制的"废纸变钱"流程图正被围观——从破布到纸浆,再到印刷成课本,每一步都标着增值倍数。
将作监的"废料账本"记录着惊人数据:每月回收破布三千斤,可产竹纸五千张,印刷成《论语》能卖十贯钱。李承乾让匠人在纸页边缘印上"循环利"字样,百姓戏称这是"会下崽的纸"。更妙的是"以纸易纸"制度:学子可用旧书换竹纸新书,书坊将旧书拆解回炉,形成"阅读-回收-再生产"的闭环。
崔氏商栈的管事看着滞销的桑皮纸叹气。往日稀缺的"文房雅物",如今被百姓当作包药纸。当他们试图用低价回收废纸时,却发现废纸公所早已垄断了原料——李承乾让鸿胪寺给西域商人发放"废纸进口许可",粟特人阿尔兹的商队开始从草原运回毡房废料,价格比长安本地还低三成。
西市染坊的后院里,工匠们正在试验"靛蓝纸"。李承乾让将作监传来改良配方:在竹浆中加入百分之一的靛蓝渣,纸页呈淡青色,自带防虫效果。染坊老板灵机一动,用染布的余料给纸染色,推出"五彩竹纸",专供书画铺使用,价格是桑皮彩纸的五分之一。
这种技术共享机制源自李承乾的"专利交换"制度:民间作坊贡献改良方案,可优先使用将作监的新配方。鱼市的摊贩发明了"渔网筛浆法",让纸浆更均匀;棉纺社的织女发现用梳棉机处理废料,纤维分离效率提升一倍。将作监设立的"纸术奖",每月评选最佳创新,获奖者可在纸页上印制专属标记。
世家试图破坏同盟,散布"染纸有毒"的流言。李承乾让太医署出具《纸药验方》,详细列出竹纸施胶所用的桃胶、槐胶成分,甚至注明"可入食"。西市的胡饼摊率先用靛蓝纸包装,摊主拍着胸脯吆喝:"太子都说能包吃的纸,还怕啥?"
贞观十年秋闱,贡院出现奇观:举子们的答卷纸颜色各异——寒门多用本色竹纸,家境稍好的用靛蓝纸,唯有世家子弟还在用桑皮纸。李承乾阅卷时,特意将几份竹纸答卷置顶,其中一份写着:"臣家无藏书,此纸乃用渔网所造,然志在经纬天地。"他在卷首批注:"纸不论出处,文但求经纬。"
国子监的讲经堂里,卢文操博士指着桑皮纸课本冷笑:"竹纸虽贱,能载'四书五经'之重乎?"话音未落,太学生们齐刷刷翻开竹纸课本,书页翻动的声响如潮水。一个来自江南的学子起立:"卢博士可知,此竹纸经水浸三日不烂,桑皮纸早成浆了。"他举起被雨水淋湿后晒干的课本,字迹清晰如初。
更深远的影响在身份认同。长安出现"纸籍"制度:百姓可用竹纸登记户籍,商人用其记录账本,甚至乞丐也有了"纸制乞牒"。李承乾让刑部制定《纸籍格式》,规定不同身份用纸的颜色和尺寸,既降低行政成本,又打破了"非帛纸不正式"的旧俗。
龟兹的佛寺里,画师们围着竹纸惊叹。这种纸比羊皮更适合晕染,比贝叶更易保存。李承乾让鸿胪寺译官带来的《金刚经》竹纸印本,被供奉在佛龛里,经页边缘的回鹘文注音与汉文对照,方便当地僧人学习。于阗国王效仿大唐,建立"西域造纸坊",用当地的胡杨木纤维造纸,李承乾派去的工匠们发现,胡杨纤维竟比竹纤维更柔韧。
粟特商人阿尔兹的商队开辟了"纸绸之路"。他们用竹纸换取草原的良马,用印刷的商约规范贸易,甚至在沿途驿站设置"纸驿"——用竹纸记录过往商队的需求,形成早期的信息共享网络。当西突厥贵族还在用羊皮签署契约时,普通牧民已用竹纸画押,契约上的指纹印在竹纸上,比羊皮更清晰持久。
崔氏试图在西域重建"纸贵族",运来金箔桑皮纸高价售卖。但西域王公们很快发现,竹纸印的唐卡色彩更鲜艳,且便于携带。一位于阗王子指着竹纸唐卡说:"桑皮纸虽贵,能让画师在马背上作画吗?"从此,大唐竹纸成为西域贵族新的身份象征——不是因为稀缺,而是因为实用。
长安西市的"柜坊"里,出现了一种新的凭证——"纸帖"。商户可用十贯钱兑换一张竹纸帖,凭帖可在其他柜坊取钱。李承乾让将作监特制防伪竹纸:掺入微量磁石粉末,在阳光下可见微弱的金属光泽,纸背用桃胶绘制暗纹,水印是缩小的"贞观"二字。这种早期纸币的雏形,比交子早诞生三百年。
世家强烈反对"以纸代钱"。崔敦礼在朝会上弹劾:"纸乃草木之物,岂能等同金银?"李承乾呈上《西市交易账》:"去年用银钱交易,盗抢案十七起;今用纸帖,同类案件降为三起。"他让匠人展示纸帖的防伪技术,甚至现场焚烧一张纸帖——灰烬中竟残留着磁石粉末形成的"贞"字。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更精妙的是"纸帖准备金"制度。李承乾规定,柜坊必须储备三成的铜钱作为纸帖准备金,同时设立"纸帖平准署",每日公布纸帖与铜钱的兑换比价。当崔氏试图囤积铜钱抬高比价时,平准署突然放出大量纸帖,瞬间稳定了币值——这种宏观调控手段,让世家的金融狙击落空。
终南山的造纸书院里,李承乾主持编纂《纸经》。这部书分"原料工艺应用典故"四卷,收录了民间作坊的七十二种改良技法,甚至包括王婆婆用米汤加固纸页的"土法"。书院设立"纸术传习所",免费向百姓传授造纸技艺,学徒毕业时会得到一张竹纸证书,上面印着"纸脉永续"四字。
长安东市的"纸文化街"应运而生。街尾的"纸博物馆"里,陈列着从汉到唐的各种纸张,其中最显眼的是一个玻璃柜,里面放着李承乾改良纸的三个阶段样本:粗糙的麦秆纸、柔韧的桃胶纸、轻薄的竹纸,旁边注着:"非一蹴而就,乃百工之功。"街中央的雕塑是一位匠人正在抄纸,基座刻着李承乾题写的碑文:"纸利天下,非一人之功,乃世世相续之业。"
崔氏大宅的最后一次家宴上,崔敦礼看着席间的竹纸餐具叹气。往日宴客必用的银质器皿,如今被精致的竹纸碗碟取代,碗底还印着"环保"二字。当他得知连皇宫都开始使用竹纸奏折时,终于明白——世家死守的"稀缺崇拜",在真正便民的技术革新面前,不过是过时的执念。宴后,他将祖传的桑皮纸造纸模具捐给了造纸书院,模具上的"崔"字,被匠人巧妙地改刻成"催"字,寓意"催新破旧"。
暮色中的渭河岸,李承乾看着装载纸经的漕船驶向江南。船上插着的杏黄旗已有些褪色,但"贞观纸"的名号却越发响亮。风中传来书院学子的诵读声,他们读的不是四书五经,而是新印的《纸经》选段:"纸之贵贱,在于民用;纸之兴废,系于文明..."他勒住马缰,伸手抚摸岸边的造纸石碑,碑上的字迹因常年接触纸灰而变得温润如玉。远处的长安城里,将作监的工匠们正在新制的造纸台上刻下一行小字:"利循环,脉永续,此纸道,亦人道"——这行字随着竹纸的普及,最终成为大唐文明中,一道独特而温暖的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