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朝堂风云(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晨钟响彻长安城时,太极殿前的青石板上已经结了一层薄霜。李承乾踏着晨曦而来,玄色朝服上的暗金纹饰在微光中若隐若现。他驻足殿外,看着文武百官鱼贯而入——文臣紫袍玉带,气度儒雅;武将甲胄铿锵,威风凛凛。这泾渭分明的两列队伍,即将在朝堂上掀起怎样的波澜?
"陛下有旨,宣太子入朝听政——"
宦官尖细的嗓音划破晨雾。李承乾深吸一口气,迈入大殿。这是他正式参与朝政的第三个月,已经能够从容应对那些或探究或挑剔的目光。殿内,李世民高坐龙椅,目光如炬地扫视群臣。李承乾注意到父皇案几上摆着一份边关急报,火漆已经拆开。
"启奏陛下,陇右道屯田新法成效显着,今岁增收三成有余。"户部尚书唐俭率先出列,手中奏章墨迹犹新,"然有御史弹劾,言'以军屯民,有违祖制'。"
李承乾眉梢微动。这屯田新法是他与李靖反复商议后提出的,让驻军在操练之余开垦荒地。既能解决边关粮草运输之难,又可安置退伍老兵。如今成效初显,果然招来了非议。
"臣附议。"崔敦礼颤巍巍出列,雪白的须发在晨光中格外醒目,"兵者,凶器也。令将士务农,恐损大唐军威。"
殿内文臣纷纷点头。李承乾看见房玄龄眉头紧锁,杜如晦则若有所思地捻着胡须。武将队列中,程咬金已经涨红了脸,却被身旁的李靖按住了手臂。
"儿臣有本奏。"李承乾稳步出列,声音清朗,"《管子》有云:'仓廪实而知礼节'。边关将士自食其力,非但不损军威,反能体会百姓艰辛。"他从袖中取出一卷竹简,"这是陇右将士联名所上,请陛下御览。"
李世民展开竹简,嘴角微扬。上面不仅有将士们的签名,还按着密密麻麻的红指印——这是不识字的老兵们的"签字"。更妙的是竹简边缘还粘着几粒麦穗,金黄的颗粒饱满圆润。
"好一个'自食其力'!"皇帝突然大笑,声震殿宇,"传朕旨意,陇右屯田有功将士,赏绢帛三百匹!"
退朝时,李靖特意放慢脚步,与李承乾并肩而行。"殿下今日所言,深得兵法要义。"老将军声音低沉,"不过..."他目光扫过不远处正在交头接耳的文臣们,"那些人不会轻易罢休。"
果然,三日后的大朝会上,谏议大夫王珪突然发难:"启奏陛下,近日西市多有兵卒酗酒闹事,皆因屯田新法使将士懈怠操练所致!"说着呈上一份名单,上面详细记录了十余起斗殴事件。
李承乾接过名单细看,突然发现端倪——这些事件全都发生在休沐日,且涉事兵卒多来自十六卫中的右骁卫。而右骁卫大将军,正是崔敦礼的侄婿。
"儿臣请彻查此事。"他拱手道,"若确因屯田废弛军纪,自当严惩;但若有人蓄意构陷..."话未说完,程咬金已经跳了出来:"老臣愿带队巡查!保证揪出那些栽赃陷害的鼠辈!"
眼看朝堂即将乱作一团,李世民突然拍案:"此事交由大理寺详查。太子,你亲自督办。"这个安排极为巧妙,既给了李承乾历练的机会,又避免了武将们意气用事。
散朝后,李承乾直奔右骁卫军营。他没有大张旗鼓地审问,而是换上普通士卒的服饰,混入军营食堂。饭菜的香气中,他听到老兵们抱怨:"明明休沐日在家帮婆娘收麦子,咋就变成在酒肆闹事了?"
调查结果令朝野震惊——所谓"兵卒闹事",大多是文臣家仆冒充。最可笑的是,名单上有个叫"张五"的"闹事兵卒",实则是营中养了十年的老军犬!
"此事不宜扩大。"夜深人静时,李世民在甘露殿对李承乾道,"敲山震虎即可。"说着递过一份奏折,上面列着几个文臣的名字,都是可以争取的中间派。
次日朝会,李承乾的处置令人意外——他建议将屯田新法正式写入《贞观律》,但同时增加"休沐日不得聚饮"的条款。既维护了军纪,又保住了改革成果。更妙的是,他提议由国子监生员定期去军营讲授农书,而将士们则到太学演示武艺。这个"文武相济"的主意,连最顽固的老臣都挑不出错来。
"太子渐有韬略。"退朝后,房玄龄对杜如晦低语。两位谋臣没注意到,年轻的太子正站在廊柱后,将他们的话听得一清二楚。李承乾嘴角微扬,转身时却撞见了晋阳公主——小丫头躲在屏风后偷听朝议,怀里还抱着她最爱的布老虎。
"大哥好厉害!"晋阳眨着大眼睛,"那些白胡子老头都说不过你!"
李承乾忍俊不禁,从袖中掏出一块西域进贡的蜜饯塞给她:"这话可别让父皇听见。"
转眼秋去冬来,第一场雪落下时,朝中又起波澜。这次是关于是否该趁突厥内乱出兵讨伐的争论。以李靖为首的武将们摩拳擦掌,文臣们则忧心劳师远征会拖累民生。
"陛下,国库虽丰,然连年用兵非长治久安之道。"魏征的谏言掷地有声,"昔汉武帝穷兵黩武,致使海内虚耗..."
李承乾注意到,这次连房玄龄都站在了主战派一边。朝堂上剑拔弩张,李世民却始终不置可否。退朝后,皇帝独留太子,带他登上了玄武门城楼。
寒风凛冽中,长安城的万家灯火尽收眼底。"你看那些灯火。"李世民指着远处西市的点点光芒,"每盏灯下,都是一个等着丈夫归家的妻子,一个盼着父亲回来的孩子。"
李承乾忽然明白了父皇的犹豫。为君者,既要考虑开疆拓土,更要顾及百姓疾苦。回宫后,他连夜拟定了"以战促和"的折中方案——不大举出兵,但派精骑骚扰突厥后方,迫使其主动求和。
这个方案在朝会上引起了激烈争论。李靖认为太过保守,魏征则担心会陷入长期消耗。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一名边关信使匆匆入殿,带来了突厥可汗病重的消息。
"天赐良机!"程咬金拍案而起。
李承乾却突然出列:"儿臣以为,此刻更该派医者前往。"满朝哗然中,他从容解释,"突厥人重恩义。若救治其可汗,可比十万雄兵。"
这个大胆的建议让朝堂陷入沉寂。所有人都看向李世民,却见皇帝眼中闪烁着赞许的光芒。
"准奏。"简单的两个字,为这场争论画上了句点。
数日后,以太医署为首的使团出发了。带队的是孙守真,他马车里装着各种药材,还有晋阳公主偷偷塞进去的一包蜜饯。"给那个生病的老爷爷。"小丫头如是说。
使团出发那日,李承乾站在城墙上,看着队伍渐渐消失在漫天飞雪中。他身后,李世民不知何时到来,大氅上落满了雪花。
"知道朕为何同意你的建议吗?"
李承乾转身,看见父皇手中拿着一份奏折——那是他昨夜呈上的《抚夷十策》,详细规划了如何通过医术、农技和贸易来柔化周边部族。
"因为儿臣记得父皇说过,最坚固的城池不是用砖石砌成的?"
李世民大笑,拍了拍儿子的肩膀。父子二人的身影在雪中并立,宛如大唐江山的两个支柱,一个坚实如磐石,一个正在茁壮成长。
而此时的长孙皇后,正在立政殿内对着铜镜试戴新制的凤钗。镜中映出身后的屏风——上面绣着的不是花鸟山水,而是一幅精巧的大唐疆域图。她的孩子,正在这片锦绣河山的各个角落,书写着他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