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科举风云(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贞观十年春,长安城柳絮纷飞。
李承乾站在尚书省都堂前,看着各地举子排队领取考引。今年是科举改制后的第一次大比,除了传统的明经、进士科外,新增了他提议的明算科,并首次实行"糊名"制度——所有考卷都要密封姓名,由专人誊录后再送考官批阅。
"殿下,这是最终确定的考官名单。"礼部侍郎令狐德棻恭敬地递上名册。
李承乾扫了一眼,名单上大多是寒门出身的官员,五姓七望的子弟寥寥无几。他微微颔首:"糊名誊录制准备得如何?"
"已从国子监抽调三十名书手,日夜练习统一字迹。"令狐德棻压低声音,"不过...范阳卢氏和清河崔氏联名上书,说此举有违'举贤不避亲'的古训。"
李承乾冷笑一声。这些世家大族向来把持科举,通过门生故吏的关系网互相提携,如今糊名制断了他们的路子,自然要跳脚。
"不必理会。对了,贡院检查过了吗?"
"按殿下吩咐,昨夜突击搜查,果然在号舍墙缝里发现了几十张小抄。"令狐德棻擦了擦汗,"都是预先埋好的,看笔迹像是出自同一人之手。"
李承乾眼神一凛。科举舞弊历来有之,但如此大规模、有组织的作弊,背后必有人操纵。
"查清来源了吗?"
"暂时只查到是一个叫赵五的书肆伙计埋的,但此人今晨被发现溺死在曲江池..."
正说着,远处突然传来一阵骚动。只见一队身着绛色公服的御史台官员气势汹汹而来,为首的正是侍御史崔仁师——博陵崔氏的嫡系子弟。
"太子殿下。"崔仁师草草行了一礼,"下官奉旨督查科举弊案,请殿下交出贡院巡查权。"
李承乾眯起眼睛。崔仁师这是要借查案之名,行干扰科举之实啊。他不动声色地问道:"崔侍御史奉的是谁的旨?"
"自然是圣命。"崔仁师从袖中掏出一道手敕。
李承乾接过一看,确实是父亲的字迹,但内容只是命御史台"协查"科举弊案,而非"接管"。他心中了然,这是崔仁师在偷换概念。
"既然是协查,那就请崔侍御史随孤一同巡查吧。"李承乾将手敕递还,转头对令狐德棻道,"传孤令,所有考官即刻到都堂集合,重新宣誓就职。"
崔仁师脸色微变:"殿下这是何意?"
"以防有人徇私。"李承乾直视崔仁师,"崔侍御史既然要查弊案,不如从查清那个赵五的死因开始?"
都堂内,三十余名考官肃立。李承乾站在堂上,目光扫过众人:"诸位,科举取士关乎国本。今年首行糊名制,就是要杜绝请托舞弊。若有人胆敢徇私..."他猛地拍案,"休怪国法无情!"
堂下鸦雀无声。李承乾注意到几个世家出身的考官眼神闪烁,其中就包括主考官之一、礼部郎中郑善果——荥阳郑氏的旁支子弟。
宣誓完毕,李承乾刚走出都堂,杜荷就急匆匆赶来:"殿下,出事了!国子监生员聚集在朱雀门前,抗议糊名制!"
李承乾眉头一皱。这些监生八成又是世家鼓动的。他正要前往查看,忽见一名内侍飞奔而来:"殿下,陛下急召!"
两仪殿内,李世民正在批阅奏章,见太子进来,放下朱笔:"科举的事朕听说了。你打算如何处置那些闹事的监生?"
李承乾早有准备:"儿臣以为,堵不如疏。既然他们反对糊名制,不如公开辩论,以理服人。"
"哦?"李世民饶有兴趣地抬头,"你亲自下场?"
"儿臣举荐马周出面。"李承乾解释道,"他出身寒微,却才学过人,正可证明糊名制能让真才实学者脱颖而出。"
李世民满意地点头:"善。不过..."他从案头取出一份密奏,"你看看这个。"
李承乾展开一看,是安州别驾密报:当地发现有大量伪造的"准考证",持证者多是世家子弟安插的门客。
"看来有人要鱼目混珠啊。"李世民冷笑,"朕已命刑部彻查。你专心办好长安的科举,三日后朕要亲临贡院巡视。"
离开两仪殿,李承乾立即召集东宫属官议事。马周建议道:"殿下,可增设'验身'环节,比对照貌、年甲,防止冒名顶替。"
"还不够。"李承乾摇头,"世家在各地势力庞大,必须从源头杜绝。"他思索片刻,突然有了主意,"传令各州府,所有举子必须提前半月到长安,由礼部统一核验身份,发放考引。"
当夜,李承乾正在东宫批阅文书,忽闻窗外有异响。他警觉地抬头,只见一支箭"嗖"地钉在梁柱上,箭上绑着一封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