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 吐蕃动乱(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回到长安后,李承乾立即加强了对军器监的管控,实行"连坐法":工匠必须五人一组,互相担保。同时大幅提高工匠待遇,使其家属也享受朝廷俸禄。

"恩威并施,方能杜绝后患。"他对马周解释道。

初夏时节,李泰率领的探索船队再次扬帆起航。这次的目标是绕过澳洲,继续向东寻找新的大陆。李承乾亲自到广州送行,兄弟二人在码头促膝长谈至深夜。

"四弟,这次航行可能长达两年,务必小心。"李承乾递过一个锦囊,"里面是孙真人特制的药丸,可防坏血病。"

李泰郑重收下:"大哥放心,有蒸汽船相助,再远的海域也去得。"他犹豫片刻,"只是...父皇近来身体..."

"我会照顾好父皇和兕子。"李承乾拍拍弟弟肩膀,"你只管安心探索,为大唐开疆拓土。"

送别李泰后,李承乾将更多精力投入到国内改革中。他设立了"专利司",鼓励工匠创新。任何人发明新器械,经核实有效后,可获得十年独家经营权。此令一出,民间创新热情高涨,各种奇思妙想层出不穷。

最令人惊喜的发明来自一位名叫王五的铁匠。他设计的水力锻锤不仅能打造兵器,还能轧制铁板。李承乾亲自召见这位满脸煤灰的工匠,赐予他"将作监丞"的官职。

"殿下,小人...小人不敢当..."王五跪在地上直哆嗦。

"起来吧。"李承乾亲手扶起他,"在大唐,唯才是举。你有真本事,就当得起这官职。"

这件事在民间引起巨大反响。寒门子弟看到了上升的希望,世家大族则感到前所未有的压力。

八月的一天,李承乾正在批阅奏章,晋阳公主蹦蹦跳跳地跑进来:"大哥!我的医馆开张啦!"

原来,小公主说服长孙皇后,在掖庭宫设立了一所为宫女看病的医馆。虽然规模很小,却是历史上第一个由皇室女性主持的医疗机构。

"好!大哥这就去看看。"李承乾放下朱笔,牵着妹妹来到掖庭宫。

简陋但整洁的医馆内,几位太医署毕业的女弟子正在为宫女们诊脉。见到太子驾到,众人慌忙行礼。

"不必多礼。"李承乾摆手,"今日这里只有大夫和病人。"

他饶有兴趣地观看妹妹为一位宫女包扎伤口。十岁的小公主手法娴熟,一边包扎一边讲解药理,俨然一副小神医的模样。

"兕子跟谁学的这些?"李承乾好奇地问。

"孙爷爷教我的。"晋阳公主骄傲地昂起头,"他说我有天赋,将来能当太医令呢!"

李承乾大笑:"好!那大哥就等着兕子当上太医令的那一天!"

秋收时节,司农寺传来喜讯:占城稻在江南大获丰收,平均亩产比往年高出四成。李承乾立即下令在各州设立"常平仓",丰收时收购余粮,荒年时平价出售,既防谷贱伤农,又防谷贵伤民。

这一举措深得民心,却也触动了世家大族的利益。以太原王氏为首的五姓七望联名上书,反对朝廷"与民争利"。

"好一个'与民争利'!"李承乾冷笑,"他们口中的'民',恐怕只是那些大地主吧?"

他采取了两手策略:一方面在朝堂上据理力争,用详实的数据证明常平仓对普通百姓的好处;另一方面暗中支持御史台调查世家大族兼并土地的罪行。

这场博弈持续了整个秋天。最终,当三位刺史因纵容家族强占民田被革职查办后,世家们不得不暂时收敛。

寒冬来临之际,远征吐蕃的将士们陆续凯旋。李承乾在玄武门外设宴犒军,亲自为有功将士斟酒。一位在黑水峡谷战役中失去右臂的老兵激动得热泪盈眶:"殿下亲自斟酒,小人就是死也值了!"

"不,你要好好活着。"李承乾握住老兵仅存的左手,"朝廷已经下令,伤残将士每月可领抚恤银,子女可优先入学。"

这番话通过《大唐日报》传遍全国,极大地鼓舞了军心民心。这份由李承乾创办的报纸,如今已成为传达朝廷政令、引导舆论的重要工具。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李世民的气色比往年好了许多,兴致勃勃地听晋阳公主讲述医馆趣事。当小公主说到用针灸治好了一位宫女的头痛时,老皇帝开怀大笑:"朕的兕子将来必成一代女医!"

"不止呢!"小公主骄傲地说,"我还要帮大哥管理医院,让天下人都看得起病!"

李承乾与李泰相视一笑。这个曾经在历史上早夭的小公主,如今正茁壮成长,未来必将绽放异彩。

当新年的钟声响起时,李承乾独自走出殿外。长安城的万家灯火与满天繁星交相辉映,照亮了他坚毅的面庞。改革之路虽长,但每一步都坚实有力;盛世宏图虽大,但每一笔都清晰可见。

在这贞观盛世的荣光中,一个更加辉煌的时代正在孕育。而这一切,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