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7章 万象更新(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大唐太子的开挂人生》最新章节。
"太好了!"李承乾当即提议,"不如让他们留在格物院任教?作为回报,大唐愿与拂菻分享火药以外的所有技术。"
这一提议让使者喜出望外。经过半月磋商,双方签订了《唐拂技术交流协定》,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份平等互利的国际技术合作协议。
协议签订次日,李承乾在格物院设立"翻译馆",专门负责翻译各国科技着作。首任馆主竟是年仅十二岁的晋阳公主——她凭借惊人的语言天赋,已掌握波斯、大食等五国语言基础。
"兕子,这是《几何原本》的前三卷。"李承乾将一叠文稿交给妹妹,"你和拂菻学者一起,把它译成汉文可好?"
小公主郑重接过,如同接过一个神圣使命:"我一定不负大哥所托!"
秋收时节,司农寺的试验田传来喜讯:玉米在关中地区试种成功,平均亩产达八石,远超传统粟米。李承乾立即下令在《大唐日报》刊登种植方法,并免费向农户发放种子。
这一举措遭到世家大族的强烈反对。以荥阳郑氏为首的豪强联名上书,称新作物"有违祖制",要求朝廷停止推广。
"好一个'祖制'!"李承乾在朝会上冷笑,"《诗经》有云'黍稷稻粱,农夫之庆',可见古人也不拘一格。如今有更高产的作物,为何不用?"
他命人抬上一筐金黄的玉米:"诸公不妨尝尝,这'番麦'做的饼,可比寻常粟饼香甜多了。"
李世民亲自品尝后大加赞赏:"朕看此物甚好!传旨:凡自愿种植番麦者,免当年三成赋税。"
皇帝的背书让玉米推广势如破竹。到年底时,关中地区已有三成农户改种新作物。与此同时,长安至洛阳的驰道工程进展神速,路基已夯实过半。
寒冬腊月,李承乾收到李泰从广州发来的密信。信中详细描述了澳洲东岸的富庶景象:广袤的平原、丰富的矿产,还有取之不尽的珍稀木材。
"...此地气候温和,颇似岭南,甚宜耕植。弟已立碑三处,并留下三十人建立据点..."信末还附了一幅粗略的海图,标注了几处良港的位置。
李承乾立即召集心腹商议。"四弟建议组织移民,先在沿海建立三个定居点。"他指着地图说,"以流放罪犯为主,辅以自愿前往的农户和工匠。"
马周担忧道:"如此遥远,补给困难..."
"所以需要大船。"李承乾目光炯炯,"将作监正在建造的'永徽型'蒸汽船,载重可达两千石,正是为此准备。"
正说着,杜荷匆匆来报:"殿下,晋阳公主在翻译馆晕倒了!"
李承乾箭步冲向翻译馆,只见小公主脸色苍白地躺在榻上,孙思邈正在把脉。案几上堆满了译稿和参考书籍,蜡烛几乎燃尽。
"兕子怎么了?"他声音发颤。
孙思邈收起药枕:"无妨,只是劳累过度。公主连续七日废寝忘食地翻译,体力透支了。"
这时,晋阳公主悠悠转醒,第一句话竟是:"大哥...我译完《几何原本》前三章了..."她指向案几上一叠工整的文稿,嘴角露出满足的微笑。
李承乾心疼地抱起妹妹:"傻丫头,着什么急?"
"因为...因为这是大哥最看重的..."小公主靠在他肩头喃喃道,"我想帮大哥..."
这一幕让在场众人无不动容。李承乾轻轻拍着妹妹的背,忽然注意到译稿旁还放着一本小册子,封面上写着《几何启蒙——晋阳公主图解本》。
翻开一看,里面用生动的图画和浅显的语言解释了复杂的几何原理,甚至加入了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实例。
"这是..."
"公主说,要让贩夫走卒也能懂几何。"一位翻译官红着眼眶解释,"这几日她不断向工匠、农夫请教,把术语都换成大白话..."
李承乾紧紧抱住妹妹,心中涌起无限感慨。这个在原本历史上早夭的小公主,如今正以她独特的方式改变着大唐的未来。
除夕之夜,皇室齐聚两仪殿守岁。李世民精神矍铄,亲自为李承乾、李泰和晋阳公主斟酒。"朕有你们这样的儿女,实乃平生之幸。"老皇帝感慨道,"贞观盛世,必将由你们推向新的高峰。"
"儿臣等必不负父皇期望。"兄妹三人齐声应道。
宴席散后,李承乾独自登上观星台。夜风凛冽,却吹不散他胸中的热忱。过去一年的成就历历在目:格物院设立、驰道开工、玉米推广、澳洲发现...每一项都足以载入史册。
"殿下,天冷了。"马周为他披上大氅,"在看什么?"
"看未来。"李承乾指向璀璨的星河,"那里有无数未知的世界,等着大唐的船队去探索。"
马周顺着他的手指望去,只见一颗流星划过夜空,在长安城上空留下一道璀璨的光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