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6章 技术落地与人才争夺的白热化(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1910从岭南走出的军阀头子》最新章节。
邓贤对海军和空军的前瞻性指导,如同一石激起千层浪,在整个华南的技术圈和军工系统引起了巨大反响。
那些超越时代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方向,既让人兴奋不已,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在椹川海军设计院,冯启帆带领的团队正在连夜修改航母设计方案。
邓贤提出的斜角甲板概念虽然巧妙,但实施起来却面临诸多困难。
"左舷延伸部分的强度计算必须重新进行。"
一位资深结构工程师指着图纸说说着。
"而且要考虑到加装拦阻索后的应力分布。"
"这不仅仅是结构问题。"
另一位流体动力学专家听后开口补充道。
"船体不对称延伸后,对航行性能的影响也需要通过水槽试验来验证。"
冯启帆揉了揉布满血丝的眼睛,神情疲惫的开口说道:"所有这些工作都需要时间,而大帅希望我们尽快开工建造..."
这话让本还在激烈讨论的团队陷入了沉默。
最终,沉默良久的冯启帆下定决心开口:"这样,我们分两组并行工作。一组继续优化现有直通甲板方案作为备份;另一组全力攻关斜角甲板设计。同时,向大帅申请资源,立即开始水槽试验和结构强度测试。"
在椰城航空研究院,情况同样紧张。周志开工程师组织了一批顶尖人才,开始攻关全金属单翼结构和可收放起落架技术。
"铝合金蒙皮的铆接工艺需要重新研究。"
材料实验室里,一位年轻工程师提出自己的意见。
"我们现有的铆接强度可能不足。"
"起落架收放机构更是复杂。"
机械设计团队的负责人也是叹气的说着。
"需要精密的液压系统和锁定机构,这对加工精度要求极高。"
周志开听着大家低迷的话语,没有气馁鼓励大家说道:"一步步来。先从小比例模型开始测试,同时派人去儋耳州机械厂,与他们合作开发所需的高精度加工设备。"
这些技术挑战的背后,是巨大的人才需求。
华南三省乃至全国的相关领域专家被迅速征调,但仍然远远不够。
郑文君的办公室因此成为了最繁忙的地方之一。
他通过海外网络发出的招聘信息收到了大量回应,但真正顶尖的人才往往难以轻易离开国外优越的研究环境。
"德意志国慕尼黑大学的汉斯·米勒教授是空气动力学权威,但他对来华国工作犹豫不决。"
一位助理向郑文君汇报着海外招募人才的情况。
"他担心研究条件和支持不足。"
郑文君听后沉思片刻,开口说道:"以我的名义直接给他写信,附上大帅对空军发展的规划和对空气动力学研究的重视程度。同时承诺给他相当于德意志国三倍的薪水,独立实验室,以及充足的研究经费。还可以答应他每年可以回国探亲两次,费用我们全包。"
这种不惜代价的人才引进策略很快取得了效果。
一批来自欧美各国的专家和技术人员开始动身前往华国。
他们中的许多人被邓贤的超前视野所吸引,想要亲眼见证这个东方国家如何实现技术跨越。
与此同时,邓贤亲自起草了一份《特殊人才引进与优待条例》,规定引进的海外专家享受最高级别的待遇:豪华住宅、专车接送、子女教育保障、高额薪水以及充分的研究自主权。
这些措施引起了部分本土技术人员的不解甚至不满。
一次技术交流会上,一位本土工程师忍不住抱怨:"那些外国专家拿的薪水是我们的五六倍,住的都是独栋洋楼,而我们很多人还挤在集体宿舍里。这未免太不公平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