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冷链风口前的暗流(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七零,我要帮父亲鸣冤昭雪》最新章节。
夜风微凉,县机械厂家属院的屋檐下,陈砚站在屋顶,目光如炬。
他手里捏着一份折叠整齐的《人民日报》,报纸上一篇不起眼的小报道,却在他眼中如同烈焰燃烧。
“南方试点冷链运输政策松动。”
他转身下楼,步伐坚定。
苏昭跟在身后,望着他挺拔的背影,心里清楚,又一场风暴要来了。
翌日清晨,陈砚便骑车赶往省城,目标是交通局一位曾在养兔场合作过的老熟人。
他带着两瓶好酒,几句寒暄后,直接切入正题:“听说南方开始搞冷链运输试点?具体是怎么回事?”
对方愣了一下,随即压低声音:“你是从哪听来的消息?这事还没正式公布。”
“猜的。”陈砚微笑。
对方狐疑地看了他一眼,终究还是透露了部分信息:“初步试点范围包括粤东、浙南几个港口城市,主要针对海鲜和肉类出口。如果效果不错,明年会向内陆扩展。”
“川南地区呢?”陈砚追问。
“你们那边……估计得再等等。”
陈砚点头致谢,心中已有盘算:既然南方已经开始试水,那川南也不会太远。
冷链运输的关键在于仓储和物流链的配套建设,而这些资源,他可以提前布局。
回到县城后,他立即着手行动。
先是联系了几位在农机厂工作时认识的老同事,打听县城周边是否有合适的土地;随后又亲自跑了几趟郊区,最终看中了一块靠近铁路支线的废弃仓库。
这块地原本属于县供销社,因年久失修早已闲置多年。
陈砚没有直接出面,而是让苏昭的父亲通过文化馆的关系牵线搭桥,以“农业加工项目”的名义申请改建许可。
一切都在悄然推进,只等政策东风一吹,便可破土动工。
就在陈砚紧锣密鼓布局之际,一封来自县广播电台的信件悄然抵达砚记食品加工厂。
“您好,我是记者小王。关于最近‘砚记兔肉含毒’谣言事件,我想做一个深度调查报道,不知是否方便接受采访?”
陈砚沉吟片刻,答应了。
采访持续了整整一个下午。
他将整个事件娓娓道来,从最初的谣言源头到后续的市场监管介入,再到质检报告的公开透明,每一个细节都清晰有力。
小王听得连连点头,临走前认真地说:“我会把真相写出来,不能让好人蒙冤。”
几天后,一篇名为《“砚记”兔肉风波始末》的长篇报道刊登在县广播电台专栏,并迅速被省报转载。
文章详细记录了事件全过程,尤其突出陈砚冷静应对、积极澄清的态度,赢得了不少读者的同情与支持。
“砚记”品牌声誉迅速回升,销量不降反升。
更重要的是,陈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省级媒体上,这意味着,他的影响力正在从小县城迈向更大的舞台。
然而,这一切也引起了一些人的极度不满。
那就是县城最早一批卖兔肉干的小贩,陈晓。
但在陈砚崛起之后,他节节败退,如今只能勉强维持生计。
看到“砚记”再次翻身,他心中嫉妒难耐。
于是暗中联络县运输公司的一名调度员,塞了几张钞票,低声叮嘱:“你帮我盯着‘砚记’的货,能拖就拖,最好让他们运出去的东西坏在路上。”
调度员犹豫了一下,最终还是答应了。
接下来的几天里,陈砚陆续接到几个外地客户的投诉电话,说货物迟迟未到,怀疑运输过程中出现变质问题。
他立刻意识到不对劲——砚记的运输流程一向严谨,尤其是冷链车更是经过专门改装。
除非有人故意拖延配送时间,否则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他没有当场发作,只是默默记下了所有异常订单的时间和路线。
夜晚,他坐在办公室内,翻看着运输单据,眉头紧锁。
苏昭走进来,递给他一杯热茶,轻声道:“你在查什么?”
“我在想,是谁,这么迫不及待地想要我失败。”
窗外月色如水,屋内灯火通明。
陈砚坐在办公室的桌前,手中翻阅着一叠厚厚的运输记录。
他目光如电,在密密麻麻的数据中迅速捕捉到了几个关键点:所有出现延迟和质量问题的订单,都集中在同一个运输线路——经由县运输公司调度的一条支线。
“是人为干预,不是意外。”他低声自语,语气平静却透着一股寒意。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