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章 笔杆子背后的较量(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七零,我要帮父亲鸣冤昭雪》最新章节。
陈砚走出县委大楼,阳光刺眼。
他眯了眯眼,心里却比这天气更明朗。
赵书记那句“文稿之争,可能只是一个开始”,让他心头一沉。
他知道,自己已经走到了风口浪尖上。
果然,刚回到“砚记”总部(实则是他在县城租下的一间门面房),苏昭就迎上来低声说道:“陆明那边已经开始动作了。”
她说话时神情冷静,但语气中透着一丝紧张,“今天上午,工商所的人来了两趟,说是要查账,说是例行检查。但我看他们眼神不对,像是带着目的来的。”
陈砚点头,心中已有预料。陆明不会善罢甘休的。
正说着,门外传来敲门声。
“请进。”陈砚道。
门推开,一个穿着灰布中山装的老者走了进来。
正是县委研究室的笔杆子——老张。
“陈同志,赵书记让我来找你。”老张进门后直接切入主题,手里拿着一份文件,“他说你要提交一份关于县域民营经济发展模式的报告,我来协助完善。”
陈砚微微一笑,请他坐下,一边倒茶一边问:“张老师看过我的初稿了吗?”
“看了。”老张翻开手中的材料,语气认真,“数据详实、逻辑清晰,尤其是你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分析,很有见地。说实话,我以为你只是个做生意的年轻人,没想到还有这等政策理解力。”
陈砚笑了笑,并未多言。
重生四十年的记忆,不是“理解力”能解释的。
老张继续道:“不过,有些地方表述可以更精准一些,比如‘市场调节机制’这一块,你可以引用一下今年《人民日报》的相关社论,这样更有说服力。”
“好,那就拜托您帮忙润色了。”陈砚点头应下。
老张看着他,忽然道:“你这人不简单啊,年纪轻轻就有这等眼界。我知道你在县里风评两极分化得很,有人把你当隐患,也有人想捧你当典型。你有没有想过,将来这条路要怎么走?”
陈砚沉吟片刻,答道:“我只是想把事做好,把家人保护好。至于路怎么走……边走边看吧。”
老张意味深长地看着他,缓缓点头。
接下来几天,果然如苏昭所料,陆明频繁派出人员突击检查“砚记”的账目和库存,甚至一度带人闯入财务室翻查原始凭证。
但苏昭早已有所准备,对于所有的检查都得心应手。
她亲自坐镇财务室,每一张收据、每一笔往来账目都清清楚楚,连仓库进出货记录都有双人签字。
面对检查人员咄咄逼人的盘问,她始终神色从容,回答滴水不漏。
“我们是合法经营,欢迎监督,但也要讲证据、讲程序。”她的声音不大,却字字有力。
检查人员被她顶得哑口无言,最后只能悻悻而归。
事后,陈砚听她说起这些细节,忍不住轻笑:“你越来越像一个合格的合伙人了。”
苏昭白了他一眼:“你以为谁都像你一样会演戏?我可是真刀真枪在扛。”
两人相视一笑,气氛难得轻松了些。
然而真正的较量才刚刚开始。
一周后,一篇署名文章出现在县委机关报头版,标题赫然写着:
《从“砚记”看县域民营经济新路径》
作者:张文远(即老张)
这篇文章系统梳理了“砚记”从创业初期到如今的发展轨迹,指出其经营模式如何契合国家政策导向,特别是在当前鼓励多种经济成分共存的大背景下,具有强烈的示范意义。
文章一经发表,迅速引发热议。
地区行署一位领导看到后,批示转发至地委机关报,供各地参考学习。
舆论风向,悄然生变。
而这一切,陆明都看在眼里。
他坐在办公室,手中捏着那份报纸,脸色阴沉如墨。
“姓陈的小子,你以为靠几篇文章就能站稳脚跟?”他喃喃自语,
但他知道,光靠舆论反击已经不够了。必须拿出实质性的东西。
于是,他下令手下加大对“砚记”的审查力度,同时暗中收集有关陈砚的一切信息。
而在“砚记”内部,陈砚却显得异常平静。
他站在窗前,望着街上熙熙攘攘的人流,脑海中思索着下一步棋该怎么走。
“砚记”已经在县域站稳脚跟,接下来,他要做的,就是让这个名字,真正成为一个时代的符号。
而在此之前,他需要先解决掉那些挡在前面的绊脚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