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章 破绽还是机会?(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七零,我要帮父亲鸣冤昭雪》最新章节。
那句“风来了”没有说错。
几天后,地委果然派来了一个名为“民营经济观察团”的工作组,打着调研的旗号进驻县里。
说是调研,可名单里赫然列着砚记食品有限公司的名字,还有几家企业都与陈砚有过业务往来。
更让人不安的是,这份名单并非公开发布,而是通过内部渠道传到县委办公室,附在那份《指导意见》草案之后。
这哪里是调研?分明是审查。
陈砚站在冷库门口,望着远处驶来的两辆公务车,眼神沉静如水。
苏昭站在他身旁,低声问道:“准备好了吗?”
“该做的都做了。”陈砚点头,语气平稳,“现在就看他们想从我们这里看到什么。”
调查组由三人组成,领头的是那位姓胡的地委经济办老主任,另一位则是地委组织部派来的年轻干事,最后一名成员身份低调,却带着摄像机和笔记本,显然是来取证的。
他们没有下车,只是隔着车窗打量了一下四周的环境。
“陈老板?”胡主任下了车,声音带着几分审视,“你们这里规模不小啊。”
“欢迎领导指导工作。”陈砚笑容不减,语气温和但不失分寸,“正好今天安排了参观行程,我带几位领导看看我们的生产流程。”
胡主任眯起眼,显然没想到陈砚会这么主动。
其实早在接到消息那一刻,陈砚就已做好应对。
他知道,这次所谓的“调研”,不过是某些人借题发挥的开始。
而他能做的,就是将危机化为机会。
他没有藏着掖着,反而大大方方邀请调查组进厂,并请随行记者小王全程录像。
这不仅是为了自证清白,更是为了在舆论上先发制人。
与此同时,老张建议他在县报上刊登一篇关于砚记助农模式的社会价值分析文章。
这篇文章由小王执笔,重点突出砚记如何带动周边农户增收、稳定就业,甚至提到了长毛兔养殖项目的扶贫意义。
标题一出——《从个体户到农业龙头:砚记助农模式值得借鉴》,立刻引起了不少关注。
“不能让别人只看到你的问题,得让他们先看到你的贡献。”老张当时这样劝道。
陈砚深以为然。
而在账目方面,苏昭也早已安排妥当。
她亲自监督财务部门调整账面结构,将部分资金流动转化为“预付订单款”,既规避了审计风险,又让企业看上去像是处于高速扩张期。
这样一来,即便有人拿着放大镜查账,也挑不出明显的毛病。
此刻,调查组在陈砚陪同下参观完冷库和养殖场,态度明显缓和了几分。
那位年轻干事甚至拍了照,还问了一些技术细节。
“你们这个冷链系统,在全县都是领先的吧?”干事一边翻笔记一边问。
“算是比较早尝试的。”陈砚笑着回答,“我们希望尽可能减少损耗,把产品品质做到最好。”
胡主任在一旁沉默许久,才开口说道:“陈老板倒是挺有远见。”
“我只是做了自己该做的事。”陈砚目光坦然。
参观结束,已是傍晚。
调查组临走前留下一句话:“我们会如实上报情况。”
这话听上去中性,但陈砚知道,这场风暴还没过去。
有些人不会善罢甘休。
夜色渐浓,送走调查组后,陈砚回到办公室,发现桌上放着一份新文件——
《关于进一步推进民营经济健康有序发展的指导意见(试行稿)》。
他翻开第一页,看到一段话:
>“鼓励地方试点民营经济发展新模式,对具有示范效应的企业应予以政策支持与正面引导……”
这句话看似寻常,却让他心头一震。
这不是普通的文件,而是某种信号。一种高层默许的信号。
他抬起头,看向窗外。
月光洒落,银辉铺满大地,仿佛整个县城都被镀上一层柔和的光晕。
“他们会再来。”苏昭轻声说。
“嗯。”陈砚点头,神色坚定,“但下次,我会让他们无话可说。”
然而就在两人准备离开时,李秘书突然敲门进来,脸色有些凝重:“陈总,有个事要跟你说一下……刚才那位年轻干事私下透露,说上面收到一封匿名举报信,指控‘砚记’存在虚假报税行为。”
空气瞬间安静下来。
“什么时候的事?”陈砚问。
“就在今天上午。”李秘书低声道,“具体内容还不清楚,但我们得防着点。”
苏昭皱眉:“这举报信来得太巧了。”
“是啊。”陈砚缓缓坐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