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73章 帝王心灯(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开局火种协定,但我能无限召唤》最新章节。

临安的雨丝裹着铁锈味,滴在赵构的龙袍上。他缩在德寿宫的暖阁里,指尖无意识地摩挲着腰间的玉圭——那是父皇高宗临终前塞给他的,玉质温润,却总在他掌心沁出寒意。窗外传来禁卫军的脚步声,混着北风里若有若无的马嘶,像极了二十年前,他在扬州城头听见的金军号角。

"陛下,金使又递了国书。"李纲的声音从门外传来,带着股子压抑的怒火,"他们要割让淮南,还要您亲自去金陵受降。"

赵构的手指在玉圭上掐出月牙印。他想起三天前的梦:自己站在昆阳城头,穿着玄色布衣,脚下是漫山遍野的汉军旗帜。有个戴纶巾的男人拍着他的肩说:"光武,该醒了。"那男人的面容模糊,却让他想起高祖刘邦斩白蛇时的模样——也是这样的雨丝,也是这样的寒意。

"李相。"赵构突然开口,声音里带着不属于他的沉稳,"去把宗泽将军请来。就说...当年在太学,我读过他的《中兴论》。"

李纲愣住了。他记得赵构做皇子时,最不爱读兵书,总说"文治天下"。此刻他却能准确说出宗泽的表字,连《中兴论》里"恢复中原,当自两淮始"的句子都记得分毫不差。

宗泽赶到时,雨已经停了。这位老将的铠甲还沾着江防的泥点,见到赵构便单膝跪地:"陛下,臣请领三万大军,渡江击金!"

赵构望着他斑白的鬓角,突然想起刘秀在河北时,面对铜马军三十万大军的模样——也是这样的老将,也是这样的赤诚。他从袖中摸出块青铜镜,镜面映出宗泽的脸,又重叠出刘秀的脸:"宗将军,你可知昆阳之战?"

宗泽的瞳孔缩了缩。他当然知道,那是刘秀以两万兵力击溃王莽四十万大军的奇迹。"陛下...您怎会问这个?"

"因为我也打过这样的仗。"赵构的声音里有了刘秀的清越,"当年我在太学,读《后汉书》读到'光武据昆阳,以少胜多',总觉得是史官的夸张。"他指了指窗外的雨幕,"可现在我懂了——不是兵多就能赢,是人心。"

宗泽的手按在剑柄上。他想起昨夜巡营时,有个新兵哭着说:"将军,我家娘在扬州,被金兵抢了粮食......"那时他骂那新兵没出息,现在想来,那眼泪比任何军报都沉重。

"陛下,您到底..."

"我是赵构,也是刘秀。"赵构站起身,玄色龙袍在风中猎猎作响,"刘秀在昆阳,面对的是王莽的四十万大军;我在临安,面对的是金国的六十万铁骑。"他的目光扫过宗泽腰间的"靖虏"剑,"但王莽的兵是抢粮的,金国的兵也是抢粮的——他们抢的不是土地,是活人。"

宗泽突然笑了。他想起二十年前,在磁州城头,他带着三千民夫守城,百姓们用门板当盾牌,用菜刀当兵器。"陛下,"他说,"民夫们昨天在江边修堤,有个老丈说:'只要能挡住金兵,我这条老命换十个金人的命!'"

赵构的眼眶热了。他想起刘秀在河北时,百姓们用草绳编铠甲,用瓦罐装箭镞,嘴里喊着"光武皇帝万岁"。此刻他终于明白,所谓"中兴",不是坐在龙椅上发号施令,是让每个百姓都觉得——这皇帝,是替他们活着的。

"传我将令。"赵构抽出腰间的玉圭,"宗将军,你带两万背嵬军,从采石矶渡江;李纲,你去调集淮南义兵,断了金军的粮道;岳飞..."他的声音突然哽咽,"岳飞,你替我去朱仙镇,告诉韩世忠——当年刘秀在昆阳,等的是援军;现在我在临安,等的也是援军。"

"陛下!"岳飞单膝跪地,银枪在地上撞出火星,"末将愿带三千背嵬军,替陛下挡住金军的先头部队!"

赵构望着殿外的雨过天晴,突然想起刘秀在昆阳城头说的话:"天下之乱,非一人之罪;天下之治,非一人之功。"此刻他终于懂了,所谓帝王,不过是盏灯——要点亮这盏灯,需要千万百姓的火种。

"各位将军。"赵构举起玉圭,"今日我赵构,以汉光武帝之名起誓:今日我们守的不是临安,是这天下人的活路;今日我们杀的不是金兵,是这世道的恶!"

殿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宗泽站起身,铠甲上的泥点被雨水冲得发亮;李纲抹了把脸,袖中露出半卷《中兴论》;岳飞的银枪尖上,挂着滴未干的雨珠,像颗将坠的星。

远处传来号角声。赵构望着城楼下整队的士兵,突然笑了。他想起刘秀在昆阳之战前,站在城墙上说的话:"将士们,你们身后,是四十万父老乡亲。"此刻他的身后,是临安城的万家灯火,是扬州城的炊烟,是江南水乡的稻浪——这些,比任何兵书都珍贵。

"出发吧。"赵构的声音里有了刘秀的坚定,"去告诉那些金人:这天下,不是谁的刀大谁说了算。是这千万百姓的活,说了算。"

(第773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