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0章 联动(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八零:我靠预知发家了》最新章节。
“因为他们的企业文化撑不住。”沈秀兰语气坚定,“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就是军魂文化,到哪里都能扎根生长。”
服务生上来一道清蒸鲈鱼,沈秀兰趁势转移话题:“李总尝尝这个鱼,是我们火锅店供应商养的,我们从源头把控食材质量,这也是标准化的一部分。”
饭局进行到一半时,李文渊突然问:“沈经理有没有考虑过上市?”
沈秀兰抿了一口茶:“水到渠成的事,不急在一时,现在最重要的是把基础打牢,把模式跑通,资本是助力,不是目的。”
“说实话,我们见过太多民营企业。”李文渊推推眼镜,“大部分创始人一见面就摆数据、讲估值,沈经理却跟我们谈文化、谈理想。”
沈秀兰唇角微扬:“数据随时可以给您看,但企业的魂,不是报表上的数字能体现的。”
她从包里取出一份精简版计划书,只有十页纸:“这是我们未来五年的发展规划,最后一页有基本的财务预测。”
李文渊接过计划书,却先翻到最后一页看了片刻,然后慢慢往前翻。
“这个培训学校是?”
“为我们自己培养人才,也为社会输送人才。”
沈秀兰说,“企业做大了,不能只想自己发展。”
饭局结束时,李文渊主动递来名片:“沈经理,今天受益匪浅,方便的话,下周我让团队去您公司看看?”
“随时欢迎。”沈秀兰接过名片,“不过最好选早晨来,可以看看我们的晨练。”
走出王府饭店,凉风拂面。沈秀兰没有立即叫车,而是沿着东长安街慢慢走着。
路过一个报刊亭时,她买了份日报,靠在路灯下翻看。
报纸沙沙作响,她的思绪却已经飘回公司。
李文渊最后那个眼神她看得明白,是真正产生了兴趣。
一辆出租车在她身边停下,司机探出头问:“同志,要车吗?”
沈秀兰摇摇头,继续往前走。她需要这样独处的时间,把今晚的每一个细节在脑海里重放一遍。
一辆黑色轿车在她身边缓缓停下,车窗摇下,露出李文渊的脸:“沈经理需要送一程吗?”
沈秀兰合上笔记本,微微一笑:“谢谢李总,我就住附近,走回去就行。”
“那好。”李文渊递出个文件夹,“这是我们投资过的一些案例,或许对您有参考价值,今晚很愉快。”
轿车驶远后,沈秀兰翻开文件夹,第一页就是家餐饮企业的投资分析报告。
她站在路灯下看了十分钟,直到觉得凉意渐重,才招手叫了辆出租车。
车内收音机正播放着经济新闻,提到国家正在酝酿新的民营企业扶持政策。
出租车在兴兰公司门口停下时,天边刚泛起鱼肚白。
沈秀兰付钱下车,手里还紧紧攥着李文渊给的那个文件夹。
晨风带着凉意,她裹紧外套,抬头看见公司院子里已经列队整齐的退役军人职工们正在晨练。
“一、二、三、四!”王猛洪亮的口令声在院子里回荡。
沈秀兰没有直接进办公室,而是站在走廊的玻璃窗前静静看着。
这些曾经保家卫国的汉子们,如今在她的企业里找到了新的方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她的手指无意识地在文件夹上轻轻敲击,脑海里还在回放着昨晚与投资人的对话。
“沈经理,您这么早就来了?”王猛小跑过来,额头上还带着汗珠。
“来看看大家。”沈秀兰的目光依然停留在操练的队伍上,“最近新来的几个适应得怎么样?”
“都挺好,就是……”王猛犹豫了一下,“就是人手还是不够,建筑公司那边要扩两个工程队,火锅店也要开新店,安保部还缺人……”
沈秀兰轻轻点头,这事她心里有数。回到办公室,她先泡了杯浓茶,然后打开李文渊给的那个文件夹。
看到第三个案例时,她的笔尖顿住了。那是一家连锁超市,因为快速扩张导致管理人才断层,最后虽然拿到投资,却因为用人不当而失败。
沈秀兰的眉头微微蹙起,这不正是她现在最担心的问题吗?
电话铃声打断了她的思绪。
“您好,兴兰公司。”她接起电话,声音保持平稳。
“请问是沈秀兰经理吗?”电话那头是个沉稳的男声,“我是市退伍军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的主任,我叫周建军。”
沈秀兰坐直身子:“周主任您好,有什么事吗?”
“我们培训中心一直关注贵公司在退役军人安置方面的工作,很受启发,不知道沈经理这几天方不方便,我们想登门拜访,探讨一下合作的可能性。”
沈秀兰的手指在桌面上轻轻敲了两下:“今天下午两点如何?我让秘书把具体地址发给您。”
挂掉电话,沈秀兰立即叫来秘书小张:“把公司这三年来招聘退役军人的所有资料整理出来。”
小张有些惊讶:“全部都要吗?”
“全部。”沈秀兰的语气很坚决,“下午市培训中心的领导要来,我们要做好充分准备。”
整个上午,沈秀兰都在查看各部门的人才需求计划。
下午,周建军主任准时出现在公司前台。
他是个五十岁上下的男子,身姿挺拔,穿着深色中山装,一看就是部队出来的。
“周主任,欢迎欢迎。”沈秀兰迎上前去。
“沈经理比我想象的还要年轻。”周建军握手很有力,“你们公司的晨练队伍很壮观啊。”
沈秀兰微微一笑:“这是我们的企业文化,请这边走,我带您参观一下。”
她领着周建军从办公区走到培训教室,从食堂走到职工宿舍。
“听说你们公司连职工子女上学问题都解决了?”
“我们和区里几所学校建立了合作关系。”沈秀兰解释道,“职工子女优先入学,公司还提供助学补贴。”
周建军频频点头:“难得,难得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