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7章 文明共鸣(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有了空间站肯定要登月造基地啊》最新章节。
土星轨道,“林氏精工”扩建后的三号干船坞如今已更名为:
“土星精工综合维护中心”
——已成为木星-土星一带乃至柯伊伯带科考、勘探与资源开采团队的首选维修基地。
口碑如引力波般无声扩散,每日有上百艘型号各异、遍体鳞伤却也满载传奇的星舰,如归巢的铁鲸,缓缓驶入这座宏伟的太空城塞。
其繁忙景象,甚至迫使土星星海舰队启动了紧急扩建方案,将泊位容量猛增至两万,使之跃升为土星轨道上规模最庞大的民用空港。
维护中心控制塔内。
李擎风已几乎失去了对标准时间的感知。
他的世界,是奔流不息的数据之海。
全新部署的高灵敏度传感网络如神经末梢般遍布港区,无声捕捉着每一艘入港星舰能量核心的每一次搏动:
从冷启动的初颤,预热阶段的低吟,全功率运行的咆哮,直至停机后的余韵。
随着数据样本……尤其是那些服役逾百年、历经无数次修补与强化的远航星舰数据的指数级累积,一个令人心惊的模式,逐渐浮出水面,日益清晰。怀特教授的猜想,正被冰冷的数字一点点证实:
无论是先进的聚变引擎、老旧的裂变堆,还是某些特种舰只使用的高能粒子加速器,其长期维护策略,无论主动或被动,都隐隐指向同一个核心——
如何应对,或者说,如何与一个特定的、仿佛无处不在的频率背景共存。
这个频率背景,与宇宙微波背景辐射中那几个长期未被完美解释的微小异常频点,高度吻合。
更深入的跟踪反馈数据,揭示了一个更为根本的现象:
——不可屏蔽性。
“还是不行,”
李擎风喃喃自语,凝视着面前光幕上最新一批屏蔽测试的结果。
数据曲线无情地显示,无论采用最新型的复合隔振材料、叠加了十三层的电磁屏蔽,甚至是实验性的局部引力场扭曲技术,试图将引擎核心与外界环境彻底隔绝,那种微妙的、会影响系统长期稳定性的“印记”,依旧如同幽灵,穿透一切阻碍,缓慢而坚定地刻印在核心部件的性能衰减曲线与量子噪声谱特征上。
它,就是宇宙的底噪,无法驱散,只能设法适应。
另一项关键发现,是关于“时钟漂移”。
即便是经过“土星精工”最精密校准的引擎,在重返深空服役约一年后,其运行数据也会出现极其微小但确凿无疑的、相对于校准基准的频率偏离。
这种偏离并非完全随机,其方向与幅度,似乎与舰船活动星域的引力场背景、遭遇的宇宙射线通量等环境因素存在某种难以捉摸的弱关联,但核心的偏移趋势,顽固地指向那个无法屏蔽的背景频率。
每一次偏离,都敲响新一轮维护的钟声,也为李擎风的数据库,增添了新的、动态的“采样点”。
李擎风不清楚这“不可屏蔽性”与“时钟漂移”背后的深层物理机制……
是某种未知的基本粒子流?
时空结构本身的微观涨落?
还是那个假设中的高维场在三维空间的投影?
——现有物理框架显得力不从心。
然而,未知并未阻挡思维的奔涌。
站在控制塔巨大的观察窗前,望着窗外一艘正在接受引擎大修的“开拓者”级深空探测船,其尾部装甲板已被卸下,露出内部错综复杂的能量导管和反应腔室,一个念头如超新星爆发般在他脑海中炸开:
“如果……
我们不再试图抵抗或屏蔽这个背景频率?”
“如果一台高能粒子引擎
——这种能量转化最为剧烈、最贴近微观世界本质的装置
——其设计理念,从一开始就不是对抗,而是……
主动同步?”
他的呼吸陡然急促,指尖在虚拟桌面上飞快舞动,勾勒出全新的理论草图:
“摒弃传统的、追求绝对稳定的直线坐标频率控制模式。
构建一个系统环流多维跃升频率模型。”
“让引擎的能量释放频率,如同行星环绕恒星,以一个基准频率为‘轨道’,但这轨道本身并非僵固,而是能够依据外部那‘宇宙底噪’的频率特征,进行动态的、多维度的微调与跃升。”
“不是被动承受干扰,而是主动将外部背景频率吸纳为整个系统运行的‘节拍器’,让引擎的内部能量流,与宇宙的背景脉动实现深度耦合。”
他的眼神越来越亮,仿佛有星云在其中旋转:
“这种深度耦合,或许能极大提升能量转换的终极效率,因为能量不再是在与整个宇宙背景的对抗中无谓耗散。”
“但更重要的意义在于……
若能实现这种精密的、动态的频率锁定,我们便可能获得一个极其稳定的‘基准参考系’。”
“利用这个参考系,我们就有可能反向计算并映射出那个支撑此种共鸣现象的、更深层的量子共振矩阵的结构!”
这已超越了一种高效能源技术的范畴。
这是一把钥匙,一把或许能直接“阅读”宇宙底层运行规则的钥匙。
通过创造一个能与宇宙背景完美共鸣的“人造源”,观察其互动的纤毫细节,来反推那隐藏在所有现象背后的、终极的物理架构。
将这份充满狂想却又逻辑自洽的理论草案与初步数学模型通过最高加密信道发出后,李擎风没有像往常那样陷入焦灼的等待,而是直接请求了与怀特教授的实时全息通讯。
他渴望最直接、最激烈的思维碰撞。
通讯请求几乎在发出的瞬间便被接通。
怀特教授的全息影像凝聚在控制室中央,他看起来比上次联系时更加憔悴,眼袋深重,但那双眼眸却燃烧着与年龄不符的、近乎炽烈的光芒。
他没有丝毫寒暄,如同出膛的炮弹,直击核心:
“草案我快速浏览了,擎风。
大胆!堪称疯狂的大胆!
教授话锋一转,语气锐利如手术刀,
“但‘系统环流多维跃升频率模型’……
这个核心概念的数学基础是什么?
你如何精确定义‘环流’在相空间中的拓扑结构?
还有,如何保证‘跃升’过程的稳定性,避免其演变为失控的链式反应,将整个引擎乃至舰船炸成基本粒子?”
连珠炮似的问题展现了教授深厚的理论功底与敏锐的洞察力。
李擎风深吸一口气,早有准备地调出虚拟白板,指尖流淌出基于非线性动力学与拓扑场论的初步框架:
“教授,请看这里。”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