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产业萌芽——竹器工坊(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天命寒门》最新章节。
秋霜初降时,山北县的第二项产业在城南破土动工。
选址是林弈亲自定的——一片五十亩的河滩地,背靠翠云山连绵的竹海,前临可通舟楫的清溪。破土那日,全县的竹匠都来了,看着林弈画在地上的工坊草图啧啧称奇。
"这'流水线'的布置,当真巧妙。"老竹匠李师傅捻着胡须,"剖竹、打磨、组装各在一处,省了来回搬运的功夫。"
林弈用树枝在沙地上比划:"不仅要省功夫,还要定标准。从今往后,山北竹器都要按统一规制制作。"
他取出一叠图纸,上面详细标注着各种竹器的尺寸。小到竹筷竹碗,大到竹椅竹柜,都有明确的标准。更妙的是,他还设计了几款新式竹器——可折叠的竹屏风、带暗格的竹书箱、镂空雕花的竹灯罩。
"这些图样..."李师傅戴上老花镜,越看越激动,"这竹椅的弧度,正好贴合腰背;这竹箱的榫卯,严丝合缝...大人从何处学来这般精妙手艺?"
林弈淡笑不语。前世在博物馆见过的明清竹器精品,此刻都成了他借鉴的蓝本。
工坊建设如火如荼。王铁柱带着护卫队员负责物料运输,赵小乙统筹全局,李师傅则领着二十个徒弟日夜赶工。
第一批试制的竹器出炉那日,正逢集市。当那些精巧的竹器摆上摊位时,立即引起轰动。
"这竹椅坐着真舒坦!"
"快看这竹灯,点起灯来满地都是花纹!"
最受欢迎的是一款带轮子的竹制推车。往日在山道运货要靠肩挑背扛,有了这推车,一人就能推动两百斤货物。
"此物名曰'山行车'。"林弈亲自演示,"特别适合咱们山北的多山路。"
一个客商当场订了五十辆:"运到府城,准能卖爆!"
竹器工坊很快步入正轨。林弈将制作过程细分为七道工序,每道工序由专人负责。新手只需学会其中一道,就能立即上工。
"大人这'分工协作'的法子真绝!"李师傅看着徒孙们熟练地各司其职,不禁感叹,"往常带个徒弟要三年出师,现在三个月就能独当一面。"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随着产量增加,竹材供应开始紧张。
"翠云山的竹子虽多,也经不起天天砍伐。"赵小乙忧心忡忡地汇报。
林弈早有对策:"传令下去,实行'轮伐制'。分片砍伐,砍一种三。另在荒坡开辟竹园,专供工坊使用。"
更妙的是,他发现竹屑竹枝可以压制竹炭,竹叶可以制作饲料,连最不起眼的竹根都能雕刻成工艺品。
这天,府城最大的家具行"万盛号"派来大掌柜,开口就要包下工坊的全部产出。
"我们东家说了,"大掌柜摇着折扇,"只要林大人答应独家供货,价钱好商量。"
林弈却道:"独家供货不行,但可以优先供应。另外,本官有个新想法。"
他取出一张图纸,上面画着一套竹编屏风,屏风上用不同颜色的竹丝编出"梅兰竹菊"四君子图案。
"这是..."大掌柜眼前一亮。
"这是专供文人雅士的'文竹系列'。"林弈道,"一套十两银子,你们敢卖吗?"
大掌柜倒吸一口凉气。十两银子够买三石粮食,这竹屏风竟敢要这个价?
"放心,"林弈笑道,"物以稀为贵。这竹丝染色工艺是山北独有,别处仿不来。"
果然,当"文竹系列"在府城上市后,立即被抢购一空。那些附庸风雅的文人墨客,最吃这一套。
消息传回山北,竹匠们都沸腾了。他们从未想过,自己做的竹器能卖到十两银子的天价。
"这都是大人的点化啊!"李师傅激动得老泪纵横。
林弈却召集全体工匠开会:"现在高兴还太早。我们要立下规矩:山北竹器,宁缺毋滥。谁要是以次充好,坏了招牌,立即逐出工坊!"
他亲自制定了《竹器质量标准》,从选材到成品都有严格规定。还设立了质检组,每件竹器都要盖上工匠的名印,出了问题追责到人。
深秋时节,竹器工坊已经发展到两百人的规模。崭新的工棚里,锯竹声、打磨声、编竹声此起彼伏,奏响一支产业交响曲。
最让人称奇的是工坊的福利。工匠们不仅按月领饷,工坊还包吃住,伤病有医治,逢年过节发赏钱。这些待遇,连府城的工匠都羡慕。
"大人待我们如家人,我们必以真心相报!"一个年轻工匠道出了众人的心声。
这天傍晚,林弈在工坊里发现了个宝贝——一个哑巴少年正在默默地编竹篮。别人编的竹篮方正正,他编的却带着流畅的弧线,宛如艺术品。
"你叫什么?"林弈比划着手势。
少年怯生生地在沙地上写下"竹生"二字。
"好名字。"林弈拍拍他的肩膀,"从明天起,你专门研究新式样。"
一个月后,竹生设计的一套竹茶具在府城卖出了二十两高价。这个消息让所有人都明白:在山北,只要有真本事,就能出头。
寒冬将至时,竹器工坊给县衙送来了第一笔分红——五百两白银。
赵小乙捧着银票的手都在发抖:"大人,这才三个月啊..."
林弈却道:"把这笔钱投到新建的学堂去。要让山北的孩子都能读书识字,将来才能出更多人才。"
他站在工坊的了望台上,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制作间。在那里,普通的竹子正在能工巧匠手中化作一件件精美的器具。
"明年,"林弈对身后的赵小乙说,"我们要让山北竹器卖到京城去。"
夜风拂过竹海,掀起阵阵涛声。这涛声里,正孕育着一个贫困县的产业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