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章 纪录启动,膳脉历程入镜头(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最新章节。
春分刚过,杭州总院的旧灶台前围满了人 —— 一架架摄像机对准砖石斑驳的台面,灯光打在灶台旁悬挂的旧食谱复刻本上,江南影视局的总导演陈导正拿着剧本,和软桃反复确认拍摄细节。今天是《江南药膳》纪录片的启动日,核心是用镜头串联起 “从江南旧馆到全球分店” 的传承脉络,软桃从筹备阶段就强调:“不拍花哨噱头,只记真实的人和事,要让观众看到药膳里的初心和温度。”
“苏姑娘,首拍咱们就从旧灶台开始,您站在这里,讲讲第一次在这里煮当归羊肉汤的故事,行吗?” 陈导指着灶台,语气里满是尊重。软桃点点头,手指轻轻拂过灶台边缘 —— 这里还留着母亲当年煮膳时留下的焦痕,指尖触到的瞬间,仿佛又回到了少女时,母亲站在灶台前教她辨莲子的场景。
拍摄团队分两组行动:A 组随软桃聚焦 “传承根基”,先拍杭州总院的旧灶台、药膳园,再赴江南旧馆;B 组则奔赴南洋、巴黎分店,记录 “地域适配与文化交融”。软桃特意让春杏把母亲的旧陶勺、当年的食材账本找出来,作为拍摄道具:“这把勺子母亲用了二十年,煮过的羊肉汤能装满整个旧馆;账本里记着她每天采购的春笋、莲子,连‘雨天莲子价涨两文’都写得清清楚楚,这些都是最真实的传承证据。”
开机仪式简单却郑重,软桃点燃旧灶台上的柴火,添了几块松木,火光明明灭灭映在她脸上:“娘,今天我们要把您的手艺、您的初心,拍成片子,让更多人知道江南药膳的故事,知道用心做膳的意义。” 话音刚落,摄像机开始运转,陈导示意她可以开始讲述 —— 软桃没有看剧本,就着灶台的烟火气,自然地说起十七岁那年,母亲走后,她第一次独自在旧灶台煮当归羊肉汤的经历:“那时候不知道火候,火开太大,肉煮得柴了,汤也熬干了,我坐在灶台前哭,觉得对不起娘。后来邻居王婶来,教我‘看汤面冒小泡就是小火’,才慢慢学会……”
拍摄间隙,药膳园的学员们送来刚采摘的春笋,软桃拿起一颗,对着镜头演示 “辨鲜” 技巧:“春笋要选尖部发紫、壳上带绒毛的,这样的笋刚从土里冒出来,嫩得能掐出水;剥壳的时候要从底部往上撕,顺着纹理才不容易断。” 她一边说,一边剥出雪白的笋肉,递给旁边的摄像师:“尝尝,生啃都甜,这就是江南春天的味道。”
A 组的拍摄计划里,还有一个重要场景 —— 回访江南旧馆。软桃提前联系了旧馆的新主人李叔,李叔特意把灶台擦得锃亮,还找出当年母亲常用的竹制菜篮。软桃抵达时,老街坊们都围了过来,王婶拉着她的手说:“软桃啊,你娘当年煮的春笋虾饺,我到现在都忘不了,每次吃饺子都想那味儿!” 这些对话被摄像机完整记录,陈导悄悄对副导演说:“这些真实的情感,比任何剧本都动人。”
B 组在南洋的拍摄也同步启动。周虎带着团队去唐人街的食材市场,教本地伙计阿明辨别沙姜:“沙姜要选表皮光滑、掂着沉的,掰开后气味浓的才够香,煮羊肉汤时放两片,祛湿又提鲜。” 摄像机跟着他们从市场回到分店,记录下阿明第一次独立煮沙姜羊肉汤的过程 —— 虽然中途忘了放料酒去腥,周虎却没有打断,而是等他煮好后,一起尝味道,再教他 “下次焯水时加一勺料酒,腥味就没了”。陈导在远程监视器里看到这一幕,立刻让摄影师多拍几个特写:“这种师徒间的耐心,就是传承的精髓。”
软桃每天收工后,都会和两组导演开线上会,看当天的素材。当看到 B 组传来的 “南洋侨胞周阿婆带孙辈来店认莲子” 的画面 —— 周阿婆指着碗里的莲子,教小孙子 “这个要去芯才不苦,就像做人要去掉坏脾气才受欢迎”,软桃眼眶红了,对陈导说:“这种画面一定要多留,这才是药膳传承的意义 —— 不仅传手艺,还传做人的道理。”
纪录片的拍摄周期计划是三个月,软桃把大部分时间都投入进来,萧璟渊心疼她辛苦,每天都会让人把熬好的红枣桂圆粥送到拍摄现场,还帮她协调朝廷礼部,确保去江南旧馆、海外分店拍摄时,能得到当地官府的支持。“你想做的事,我都会帮你。” 萧璟渊握着她的手,看着镜头里忙碌的她,“这不仅是你的故事,也是咱们江南的故事,是咱们国家的文化故事。”
软桃点点头,目光又落回旧灶台上 —— 那里的柴火还在燃烧,映着摄像机的镜头,也映着她眼底的坚定。她知道,这部纪录片会像这灶台里的火一样,把江南药膳的温暖和初心,传递到更多人的心里,让更多人知道,一门手艺的传承,从来不是一个人的坚守,而是一群人的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