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文化输出,海外膳周展风采(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靖王的小厨娘又甜又软》最新章节。

芒种过后,南洋新加坡的唐人街率先热闹起来 ——“江南药膳文化周” 首站在这里启动。周虎带着分店伙计们,把店铺门口的街道布置成了 “江南小集市”:竹架上挂着江南的蓝印花布,摊位上摆着新鲜的沙姜、莲子、春笋干,还有刚煮好的沙姜羊肉煲、香茅莲子羹,香气飘出几条街远。

“各位街坊,今天起,咱们连续五天都有药膳体验!” 周虎拿着扩音喇叭,笑着吆喝,“可以学做药膳,能免费尝羹汤,还能看江南旧馆的老照片,快来看看啦!”

最受欢迎的是 “旧馆复刻区”。周虎按软桃发来的旧馆照片,搭了一个迷你灶台,上面摆着陶锅、竹勺,还有一张母亲当年的食谱复刻本。南洋侨胞李阿婆拄着拐杖走过来,看着灶台,突然红了眼眶:“这灶台,跟我三十年前在江南看到的一模一样!你娘当年煮的当归羊肉汤,我到现在都记得那个味。”

周虎赶紧给阿婆盛了一碗沙姜羊肉煲:“阿婆,您尝尝这个,是按苏姑娘的方子做的,加了咱们南洋的沙姜,祛湿暖身,跟您当年喝的一样暖。” 阿婆尝了一口,眼泪掉在碗里:“是这个暖味,是家的味道啊!” 她还拉着孙辈的手,指着食谱说:“你看,这是中国字,这是江南的药膳,以后你要记住,咱们的根在那里。”

与此同时,巴黎的 “江南药膳文化周” 在皮埃尔的餐厅拉开帷幕。林晓月把餐厅的一半空间改成了 “融合膳品鉴区”,推出 “当归牛排套餐”—— 前菜是百合蔬菜沙拉,主菜是当归牛排,甜点是桂花舒芙蕾,每道菜旁都放着中法双语的卡片,写着 “食材功效” 和 “文化故事”。

巴黎姑娘艾米丽带着朋友来体验,她指着当归牛排的卡片问:“这个‘当归’是什么?真的能暖身吗?” 林晓月笑着解释:“当归是江南的传统滋补食材,就像你们法国的香草,能让食物更有味道,还能让身体更舒服。你试试,吃了之后,冬天就不容易手脚凉了。”

艾米丽尝了一口牛排,眼睛一亮:“比我以前吃的牛排更嫩,还有一种特别的香味,一点都不奇怪!” 她还跟着林晓月学写 “药膳” 两个汉字,虽然笔画歪歪扭扭,却学得认真:“我要把这两个字写在笔记本上,以后跟朋友说,我吃过中国的‘药膳’!”

纽约的文化周则主打 “童蒙药膳课”。王浩带着分店伙计,在唐人街的广场上摆了十张迷你灶台,教华裔小朋友做 “火鸡莲子粥”。小朋友们穿着小围裙,拿着小勺子,跟着王浩的步骤:先泡莲子,再煮火鸡肉,最后加米熬粥。

10 岁的华裔男孩小杰,第一次自己煮药膳,不小心把莲子撒了一地,急得快哭了。王浩蹲下来,帮他捡莲子:“没关系,我第一次煮的时候,撒的比你还多呢。你看,慢慢来,把莲子一颗一颗放进锅里,就像把家乡的味道一点一点装进去。”

小杰重新尝试,终于煮好了粥,他端给来接他的妈妈:“妈妈,你尝尝,这是我做的药膳,能暖身,以后我天天做给你吃!” 妈妈尝了一口,笑着说:“真好吃,我的儿子长大了,还记住了江南的味道。”

文化周期间,软桃每天都会通过视频连线,指导各地的活动。看到南洋侨胞的眼泪,她叮嘱周虎:“多跟阿婆们聊聊旧馆的事,把她们的故事记下来,以后放进文化中心的档案里;看到巴黎人学写‘药膳’,她让林晓月多准备些汉字卡片:“让更多人认识中国字,也是文化交流的一部分;看到纽约小朋友煮粥,她笑着对萧璟渊说:“你看,传承就是这样,从我们教孩子,到孩子教他们的孩子,慢慢就传远了。”

文化周结束后,各地反馈陆续传来:南洋分店的客流量增长了 40%,不少本地食客专门来学做沙姜羊肉煲;巴黎的皮埃尔餐厅,当归牛排的订单翻了一倍,还有三家法国餐厅想合作引入融合药膳;纽约的童蒙课,有 50 个小朋友报名了后续的周末班,家长们说 “不仅学了手艺,还学了文化,太有意义了”。

软桃把这些反馈整理成 “文化输出报告”,放在杭州总院的文化中心里。报告的最后,她写了一句话:“文化输出不是把我们的东西‘推’出去,而是把我们的‘暖’传出去 —— 让海外侨胞记着根,让外国朋友懂中国,这才是江南药膳最珍贵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