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七章 铁幕下的双面棋局(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滦河冰冷的河水卷着撤退大军的耻辱向南奔涌,第七军的钢铁洪流碾过破碎的山河,车轮与履带下仿佛压着万千亡魂的哀鸣。李锦坐在颠簸的吉普指挥车里,窗外是铅灰色的天空和士兵们疲惫麻木的脸。掌心那道被电报纸割开的伤口早已结痂,却像一枚烧红的烙印,日夜灼烧着他的神经。
九一八的惊雷在身后炸响,沈阳的火焰映红了东北的天际线,而他,手握当时中国最强大的一支德械劲旅,却在向南!向南!去执行那“攘外必先安内”的荒唐旨意——围剿江西的红军。
“钧座,南京急电。”参谋长陈瑜的声音打破了车内的死寂,递过一份电文。他的脸色同样凝重,眼神深处翻涌着难以言说的痛苦和迷茫。作为黄埔同期,陈瑜深知李锦在北伐、东征中的悍勇与忠诚,更亲眼目睹了抚宁谷地那场用铁与火书写的胜利,以及随后那令人肝胆俱裂的撤退令。九一八的消息传来时,他也在滦河岸边,那份绝望,感同身受。他看不懂这南下的命令,却又不得不执行。
李锦接过电文,目光冰冷地扫过上面的字迹:“……第七军李锦部,着即开赴江西吉安、永新地区,归入进剿军序列,务期克日荡平赤患,以靖地方……蒋中正。” 每一个字都像淬毒的针,扎在他心头。他闭上眼,脑海中闪过抚宁阵地上倒下的兄弟,闪过沈阳城头可能正飘扬的膏药旗,闪过江西那片即将被战火覆盖的红色土地。穿越者的记忆如冰冷的潮水,冲刷着现实的堤岸:他知道,真正的敌人,在东北!在海上!绝不是这些衣衫褴褛却意志如铁的同胞!
“知道了。”李锦的声音毫无波澜,将电文递给陈瑜,“命令部队,按计划向吉安开进。通知各师师长,约束部众,加强行军纪律。”他顿了顿,目光投向窗外阴沉的天空,“另外,给军需处下令,各部清点抚宁战役消耗,特别是反坦克炮弹、铁拳火箭筒、机枪弹链、Pak40炮管磨损情况,还有……豹式坦克的行走机构备件,列出详单,急报军部。”
“是!”陈瑜应道,眼中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困惑。大战刚过,清点损耗是常理,但钧座特意点出那些关键装备和德国坦克的备件,似乎别有深意。他不敢多问,转身去安排。
车轮滚滚,碾过中原腹地。第七军的到来,在江西前线引起了震动。这支装备精良、军容整肃的德械王牌,如同闯入羊群的猛虎,让原本艰苦拉锯的“剿匪”战场瞬间失衡。红军各部闻讯,压力陡增。
抵达吉安临时军部的当晚,李锦屏退左右,只留下陈瑜。昏暗的煤油灯下,他脸上的线条显得格外冷硬。他从贴身的衣袋里,取出一个极其普通的、磨损严重的黄铜烟盒。陈瑜认得,那是钧座在北伐时从一个牺牲的战友身上找到的纪念物。
李锦没有打开烟盒,只是用指尖在盒盖上一个极其微小的、几乎难以辨认的刻痕上反复摩挲着。那是一个简略的镰刀锤头标记,微小得如同尘埃。他抬起头,目光锐利如鹰隼,直刺陈瑜的眼底,声音压得极低,却带着千钧之力:“陈瑜,你我兄弟多年,生死与共。今日,我问你一句肺腑之言:九一八那夜,滦河之畔,看着那份撤退令,看着奉天急电,你心里,是何滋味?你告诉我,我们这身军装,这手中利器,究竟该指向何方?”
陈瑜浑身剧震!他没想到钧座会如此直白、如此尖锐地撕开这层禁忌的幕布!滦河边的悲愤、对东北沦丧的锥心之痛、对南下剿共的深深疑虑……无数情绪瞬间冲垮了理智的堤防。他看着李锦那双仿佛能洞穿人心的眼睛,看着烟盒上那微不可察的印记,一个惊雷般的念头在他脑海中炸响!难道……
他的嘴唇哆嗦着,脸色瞬间变得苍白,额头渗出细密的冷汗。巨大的震惊和本能的恐惧让他几乎无法呼吸。过了足足十几秒,他才用尽全身力气,从喉咙深处挤出一句带着颤抖的嘶哑声音:“钧座……您……您是说……?”
李锦没有回答,只是将那个黄铜烟盒轻轻推到陈瑜面前,手指在那个微小的刻痕上用力点了点。然后,他拿起桌上的铅笔,在一张空白电报纸的背面,极其迅速地写下了一个名字和一个地址——那是吉安城内一家不起眼的“同福”南货店,以及一个接头暗号:“问:有景德镇新到的青花瓷碗吗?答:有,但老板说,只卖给懂‘周窑’的老主顾。”
“把这个,”李锦的声音低沉而决绝,“交给南货店的掌柜。什么都不要问,什么都不要说。如果……如果你还信得过我李锦,信得过我们当初投笔从戎的誓言,信得过这片山河该有的未来,就按我说的做。” 他将纸条压在烟盒下,推向陈瑜。
陈瑜的手抖得如同风中的落叶,他死死盯着那烟盒和纸条,又猛地抬头看向李锦。那目光里有惊涛骇浪般的震惊,有对未知深渊的恐惧,但最终,在那双坚毅坦荡的眼眸注视下,一种更深沉、更决绝的东西压倒了恐惧。他想起了北伐时并肩冲锋的呐喊,想起了东征时李锦为他挡下的子弹,想起了抚宁谷地那场憋屈的胜利,想起了滦河月光下李锦滴血的拳头和那声悲怆的质问……他猛地一咬牙,脸上闪过一种豁出去的决然,一把抓起烟盒和纸条,紧紧攥在手心,指节因用力而发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钧座!”陈瑜的声音依旧带着颤抖,却异常坚定,“卑职……明白了!刀山火海,唯钧座马首是瞻!”他挺直腰板,行了一个标准的军礼,眼中再无迷茫,只剩下一种破釜沉舟的忠诚。
“去吧,小心行事。”李锦点点头,脸上没有任何表情,只有眼底深处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沉重和期许。他知道,这一步迈出,再无回头路。陈瑜是他的臂膀,是他计划中至关重要的一环,他赌上了多年生死情谊和对方的良知。
吉安城,石板路在秋雨中泛着湿冷的青光。“同福”南货店的门脸不大,货架上摆着些寻常的干货、瓷器。掌柜的是个五十岁上下、面容和善的微胖中年人,正拨拉着算盘。
陈瑜穿着便装,帽檐压得很低,手心紧紧攥着那枚冰冷的黄铜烟盒,掌心全是汗。他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店内弥漫着淡淡的咸鱼和茶叶混合的气味。
“掌柜的,”陈瑜的声音刻意放得平稳,走到柜台前,“有景德镇新到的青花瓷碗吗?”
掌柜的拨算盘的手微微一顿,抬起头,脸上挂着职业性的笑容,眼神却锐利地扫过陈瑜的脸:“客官,青花碗有是有,不过老板交代了,只卖给懂‘周窑’的老主顾。”
暗号对上!陈瑜的心跳骤然加速。他不再犹豫,将一直攥在手心的黄铜烟盒轻轻放在柜台上,手指状似无意地在盒盖那个微小的刻痕上按了一下,随即迅速收回。
掌柜的目光落在烟盒上,瞳孔微微一缩。他没有去碰烟盒,脸上的笑容丝毫未变,语气却带上了不易察觉的郑重:“哦?懂‘周窑’的老主顾?那可要好好招待。客官稍坐,我给您拿新到的货样看看。”他转身走向后堂,步伐沉稳。
时间一分一秒过去,陈瑜感觉自己的后背都被冷汗浸透。每一秒都像一个世纪那么漫长。店内安静得只剩下雨滴敲打瓦檐的滴答声。他警惕地留意着门外的动静。
大约过了一盏茶功夫,掌柜的捧着一个锦盒走了出来,放在柜台上打开,里面是一套精美的青花瓷碗。他一边小心地拿起一只碗展示釉色,一边用低得几乎只有两人能听见的声音说:“‘周先生’已知晓。眼下时局艰危,当务之急是保存力量,深植根基,以待天时。‘老板’的意思,在赣南这片地方,‘生意’该怎么谈,还得看‘李掌柜’的手段。既要让‘总号’满意,觉得‘李掌柜’尽心尽力在做买卖,又要避免把‘货底子’(红军)伤得太狠,坏了将来更大的‘合作’。”
掌柜的话如同密码,陈瑜却瞬间听懂了核心:周先生收到了信息并认可!指示很明确——在剿共战场上,第七军要演戏!既要演给蒋介石看,证明自己的“忠诚”和“价值”,又要最大限度地避免对红军造成实质性重创,保存这支未来可能的抗日同盟力量!这个度,需要李锦这位“李掌柜”自己来精准把握。
“明白了。”陈瑜同样低声回应,心中一块巨石轰然落地,随即又被更沉重的责任填满。他指了指锦盒,“这套碗,我要了。包起来吧。”
掌柜的会意地点点头,手脚麻利地包好锦盒,脸上又恢复了生意人的笑容:“承惠,客官慢走。”
陈瑜抱着锦盒走出南货店,冰冷的秋雨打在脸上,他却感觉心头一片滚烫。他知道,一场没有硝烟却同样惊心动魄的双面棋局,已经悄然落子。
---
江西的崇山峻岭间,硝烟弥漫。第七军的番号如同一片沉重的阴云,笼罩在苏区上空。
永新外围,86师步兵一团团长赵铁柱(新晋中校),一个身材魁梧、脾气火爆的东北汉子,正举着望远镜观察前方一处扼守山隘的红军阵地。他的团是这次进攻的箭头。望远镜里,红军的阵地依托险要山势,工事构筑得相当巧妙,火力点隐蔽。
“他娘的,”赵铁柱放下望远镜,狠狠啐了一口,脸上横肉抖动,“这帮‘赤匪’还真会挑地方!硬啃下去,咱们的弟兄得填进去多少?”他想起抚宁牺牲的袍泽,想起家乡沦陷的消息,胸中憋着一股邪火无处发泄。
“团座,军部的命令是务必拿下这个隘口,打通向黄洋界的道路。”旁边的副官提醒道。
“老子知道!”赵铁柱烦躁地挥挥手。他想起了战前军部秘密召开的师长、团长会议。会上,军长李锦的话言犹在耳,声音不高,却字字千钧:“……诸位,我们是军人,服从命令是天职。但军人更要知道为谁而战!抚宁的血,东北的痛,都忘了吗?此番剿匪,是上峰严令,不得不为!然战术运用,在我等手中!记住三点:其一,火力侦察为先,摸清敌情,切忌盲目冲锋!其二,炮火覆盖务必精准,最大限度减少我军攻坚伤亡!其三,遇敌顽强抵抗,可围三阙一,驱离为主,避免死斗!各部主官,务必领会精神,灵活执行!若有阳奉阴违,致我官兵无谓伤亡者,军法从事!” 当时李锦的眼神扫过全场,冰冷而深邃,最后在“减少我军攻坚伤亡”和“避免死斗”几个字上,加重了语气。赵铁柱虽然粗豪,却不傻,他品出了其中不同寻常的味道——钧座,不想跟红军拼命!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传令!”赵铁柱下定决心,吼道,“炮兵连!目标,红军前沿阵地左翼突出部和右翼疑似机枪工事!给老子精确打击!三轮急速射!步兵一营、二营,炮火延伸后,呈散兵线交替掩护,火力试探性进攻!注意!是火力侦察!没老子命令,不准冲山头!三营,侧翼迂回,动静搞大点,给老子造势!”
命令下达。86师炮兵团配属过来的105毫米leFH18榴弹炮发出了怒吼!炮弹呼啸着划破空气,精准地落在赵铁柱指示的目标区域,炸起冲天的烟柱和火光。红军的阵地被猛烈的炮火覆盖,但工事显然很坚固,并未完全摧毁。
炮火延伸,步兵一营、二营的士兵们猫着腰,在MG42机枪的火力掩护下,以散兵线向前推进。Kar98k步枪和MP40冲锋枪的射击声密集响起,子弹泼水般射向红军阵地,压制着对方的火力点。士兵们推进得很谨慎,利用地形地物隐蔽,绝不冒进冲锋。一旦遭遇红军阵地较为猛烈的还击,立刻就地寻找掩护,呼叫后方炮火支援。
同时,三营在侧翼的山林里大张旗鼓地运动,砍树造桥(虚张声势),枪声大作,仿佛要大举包抄。红军阵地的火力果然被吸引分散了一部分。
这种“雷声大、雨点小”的打法,让防守的红军既感压力巨大,又有些摸不着头脑。德械军的火力之凶猛,装备之精良,远超他们以往遇到的任何敌军。那撕裂布匹般的MG42扫射声、Pak40反坦克炮偶尔对坚固工事的点名、以及精准覆盖的105榴弹炮,都给他们造成了不小的伤亡和心理压力。但对方步兵的进攻意志似乎并不坚决,每次看似凶狠的火力压制后,步兵的冲击总是浅尝辄止,一遇强力阻击就缩回去呼叫炮火,并不死缠烂打。
鏖战了大半天,赵铁柱团“付出”了数十人的“伤亡”(多为炮火掩护下的流弹所伤,真正冲锋伤亡极少),向前艰难推进了数百米,却始终未能攻克红军主阵地。天色渐晚,赵铁柱下令停止进攻,巩固已占区域,并上报战况:“遭遇赤匪主力依托坚固工事顽强抵抗,我部浴血奋战,予敌重大杀伤,然地形险恶,进展受阻,请求明日加强炮火支援……”
同样的剧本,在江西各处由第七军负责的“剿匪”战场上反复上演。
87师王强部在进攻一处红军控制的集镇时,师属炮兵团36门105榴弹炮和12门150重炮进行了长达两个小时的“火力准备”,将集镇外围的防御工事犁了一遍又一遍,炸得火光冲天,声势骇人。但当步兵在豹式坦克连(象征性出动了几辆,远远地用主炮轰击坚固目标)和装甲掷弹兵半履带车的伴随下发起冲击时,却“意外”地发现红军主力在炮击开始后不久就已“明智”地主动撤离了,只留下少量阻击部队。第七军“顺利”收复了这座几乎被炸成废墟的空镇,上报“击溃赤匪主力,毙伤无数”。
88师梁卫国的燧发枪营(机动预备队)在一次追击“溃退红军”的行动中,更是上演了一出“迷路”的好戏。在复杂的山林地带,“不慎”偏离了预定路线,一头撞上了红军提前预设的“雷区”(实为疑兵之计)。营长“当机立断”,下令工兵谨慎排雷,部队停止前进,就地构筑防御。等他们“小心翼翼”地排除“险情”绕出来,红军的“溃兵”早已消失得无影无踪。战报上自然写成:“遭遇赤匪狡诈伏击及雷区阻截,我部英勇排除万难,毙敌一部,残匪溃散入山。”
军直属的装甲侦察营营长韩晓征(新晋中校)则充分发挥了Sd.Kfz 234装甲车机动灵活的优势。他的任务往往是“侦察敌情”。他带着装甲车队,在苏区边缘地带大范围高速游弋,车载电台功率全开,信号侦听设备满负荷运转,声势浩大,极大地干扰和迷惑了红军的判断,牵制了对方兵力。一旦发现红军小股部队或游击队,他的6门75mm Pak 40突击炮就毫不留情地进行火力驱逐,但绝不深入追击,更不与红军主力纠缠。
而李锦本人,坐镇吉安军部,运筹帷幄。他每日审阅各师上报的“激烈”战报,亲自“指导”作战方案,不断向南昌行营和南京发出措辞严谨、战果“辉煌”的电文:“……职部连日猛攻,迭克匪巢,毙伤赤匪精锐数千,残部已呈瓦解之势……然匪据险死守,地形复杂,加之连日阴雨,重装备运动困难,恳请补充弹药(尤其是105、150炮弹及Pak40穿甲弹)及豹式坦克行走机构备件……” 他巧妙地夸大战果,强调困难,不断伸手要补给。同时,他将军直属重炮营营长周振邦(新晋中校)派到最前线“督战”,美其名曰“加强炮火指挥”,实则是让这位沉稳干练的炮兵专家,精准控制着每一次炮火支援的烈度和落点,确保在声势浩大的炮击下,最大限度地避免红军核心力量被歼灭。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场精心编排的“剿匪”大戏,在赣南的群山间轰轰烈烈地上演着。第七军的枪炮声震耳欲聋,硝烟遮天蔽日,战报上的数字触目惊心,实际推进却如同钝刀割肉,缓慢而“艰难”。红军的损失被控制在了可承受的范围内,主力在看似凶险的围剿中,利用第七军刻意留下的“缝隙”和制造的“混乱”,不断地转移、休整、积蓄力量。而蒋介石收到的,是一份份“忠勇可嘉”、“战果显着”、“消耗巨大急需补充”的捷报。
吉安军部,通讯营营长林修远(新晋中校)步履匆匆地穿过戒备森严的走廊。这位毕业于南洋公学无线电专业的技术军官,面容清癯,眼神锐利,是李锦倚重的技术心腹。他手中拿着一份刚刚翻译好的电文,神色凝重。
“钧座!”林修远推开李锦办公室的门,将电文递上,“柏林,克虏伯公司代表海因里希·施密特回电。”
李锦放下手中的红蓝铅笔(他正在地图上标注着一些只有他自己能懂的符号),接过电文。为了绕过南京政府可能存在的监控,他通过陈瑜早年留学德国时建立的一条极其隐秘的商业渠道,以“剿共作战损耗巨大,亟需补充德制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的名义,直接联系了德国的军火巨头克虏伯公司。为了掩人耳目,他甚至让楚南河的89装甲师在吉安附近组织了一场“高强度”的实弹演习,“消耗”了大量油料和备件,演习报告自然成了此次采购的“有力佐证”。
电文内容简洁而冰冷:
“尊敬的李将军阁下:欣闻贵部剿匪战事顺利。贵方所需Pak40反坦克炮炮管(50根)、MG42枪管(1000根)、105/150毫米榴弹炮弹(各5000发)、豹式坦克履带板(200块)、负重轮总成(100套)等,本公司可供应。然因国际局势及产能所限,价格较前上涨三成。且需贵方以钨砂、锑、锡等战略矿产实物支付(比例按国际市价折算),或瑞士银行硬通货。交货期预计六个月,自合同签订日起算。若确认,请速回复具体清单及支付方式意向。海因里希·施密特谨启。”
“哼,趁火打劫!”李锦冷哼一声,将电文拍在桌上。价格上涨三成,还要用宝贵的战略矿产或硬通货支付!德国人果然精明。但他知道,这些关键备件和弹药,在未来真正的卫国战争中意味着什么!没有它们,这些精良的德械就是一堆废铁!
“修远,”李锦沉吟片刻,果断下令,“以我的名义,给施密特回电:价格可接受,但交货期必须缩短至四个月!支付方式……优先考虑部分矿产支付,具体种类和数量,我方三日内提供详细方案。另外,询问他们,能否搞到Pak40反坦克炮的全套技术图纸和关键生产设备?价格另议!”
“技术图纸和设备?”林修远吃了一惊,“钧座,这……南京那边?”
“南京?”李锦嘴角勾起一丝冰冷的弧度,“我们这是在为‘剿匪’做准备,为持久作战未雨绸缪!有了图纸和设备,将来我们自己就能生产炮弹和维修炮管,省得事事求人,受制于人!这理由,够不够充分?” 他深知,核心技术才是长久之计。穿越者的记忆告诉他,未来德械的补给线会被彻底切断。
“是!卑职明白!”林修远眼中闪过钦佩,立刻领命而去。
柏林这条线虽然开了头,但远水难解近渴,且代价高昂。李锦的目光投向世界地图的另一端——美国。他需要一个更灵活、更少受政治影响的渠道。他想起了军需处一个叫徐文博的年轻中尉,此人留美多年,家族在沪上商界颇有根基,与美国一些公司有贸易往来,为人机敏,背景相对单纯,尚未被军统或中统深度渗透。
“备车!”李锦起身,决定亲自去见见这位徐中尉。
吉安城西,第七军临时军需仓库。徐文博中尉正满头大汗地指挥士兵们清点刚从南昌运抵的一批被服。他二十七八岁年纪,戴着金丝眼镜,显得文质彬彬。
“徐中尉!”一声沉稳的呼唤传来。
徐文博回头,看到军长李锦在几名卫兵的簇拥下走来,顿时吓了一跳,连忙立正敬礼:“钧座!”
李锦摆摆手,示意他放松,目光扫过堆积如山的物资,看似随意地问:“文博,这批被服质量如何?能应付江西山区的湿冷吗?”
“报告钧座!”徐文博站得笔直,“这批是加厚棉衣,质量尚可,但江西山区阴雨连绵,湿气重,士兵们反应容易板结,保暖性下降很快。如果能有些美制的防雨帆布或者橡胶雨披,会好很多。”
“哦?美制的?”李锦似乎来了兴趣,踱步到一旁,示意徐文博跟上,“你在美国待过几年?对那边的情况熟悉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