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围歼独立混成第20旅团(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1941年3月下旬,赣西上高地区弥漫着硝烟与血腥混合的气息,却也激荡着中国军队胜利的豪情。李锦集团军以雷霆万钧之势,在锦江-赣江三角地带干净利落地全歼日军骄狂冒进的赣江支队,坂本吉太郎少将毙命,五千余日军精锐灰飞烟灭。这场酣畅淋漓的围歼战,如同一记响亮的耳光,狠狠抽在日军第11军司令官园部和一郎中将的脸上,也彻底粉碎了其南路包抄、合围第九战区主力的迷梦。

捷报如同插上翅膀,飞遍赣西战场,极大振奋了浴血奋战的罗卓英第19集团军(罗集团军)官兵的士气。罗卓英抓住战机,在北线对日军第33师团(师团长樱井省三中将)发动了凶猛的反击。虽然未能达成全歼,但依托有利地形和将士用命,予第33师团以重创,迫使其付出惨重代价后狼狈后撤,取得了上高会战北线战场的重大胜利。

然而,中路的硝烟并未散去。日军中路主攻矛头——第34师团(师团长大贺茂中将)主力及其配属的独立混成第20旅团(旅团长池田直三少将),在得知赣江支队覆灭的噩耗后,如同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进攻的锋芒为之一挫。园部和一郎严令大贺茂与池田直三:务必在锦江以西稳住阵脚,至少也要确保中路部队不被中国军队反噬,为可能的撤退争取时间。

此刻的李锦,站在集团军前进指挥所的巨大沙盘前,目光如鹰隼般锐利。沙盘上,代表日军独立混成第20旅团(蓝色)和第34师团主力(深蓝色)的标识,正依托锦江以西的杨公圩、村前街(已被新四军收复)、龙潭圩(部分)等村镇及附近高地,构筑起一道仓促但尚算稳固的防线。池田旅团位于防线左翼(南侧),更靠近刚被血洗的战场,士气必然大受影响;大贺茂的第34师团主力则在其右翼(北侧),实力相对完整,虎视眈眈地警戒着锦江对岸。

“园部想跑?没那么容易!”李锦的手指重重敲在代表独立混成第20旅团的蓝色标识上,“赣江支队的血债刚还清,池田这个老鬼子的债,也该算一算了!打掉他,不仅断大贺茂一臂,更能彻底打垮中路日军的脊梁骨,为下一步解决第34师团扫清障碍!”

参谋长陈瑜中将立刻领会了李锦的意图:“总司令的意思是,集中力量,以泰山压顶之势,先砸碎池田这块相对孤立且士气低落的‘铁砧’?”

“正是!”李锦斩钉截铁,“豫南、赣江两战,已证明我集团军攻坚破垒之能!如今兵力、火力、士气皆处绝对优势,何须再行诱敌?我就要堂堂正正,以钢铁洪流正面碾碎他!让园部和一郎看看,什么叫做绝对力量!”

李锦的决心迅速转化为作战命令:

1. 正面铁锤:新编第二军军长沈德威中将,统一指挥所部(第104师徐天鹰中将、第105师罗振武中将、第106师高镇远中将)及集团军加强的重炮部队一部、工兵一部,担任主攻!任务:从正东方向,向盘踞于杨公圩、村前街西南高地的池田旅团主力防线,发起持续、猛烈的正面强攻!沈德威的战术核心是“步步为营,火力碾压,持续施压”,不惜代价,牢牢吸住池田旅团主力,将其死死钉在阵地上,使其无法脱身,更无力支援大贺茂。

2. 侧翼铁砧:第七军军长楚南河中将,指挥所部第1装甲师(周胜中将,豹式坦克为主)、第1机械化步兵师(王强中将)主力,由村前街西北方向秘密前出至锦江上游渡口(工兵司令刘毅中将已提前架设重型浮桥),渡江后,沿锦江西岸向南迅猛突击,直插池田旅团右翼(北翼)结合部!楚南河的任务是:以装甲突击力量,撕裂池田旅团与第34师团主力的联系,并形成强大的侧翼威胁,配合沈德威的正面强攻!同时,楚南河部要像一柄抵在池田旅团腰眼上的尖刀,使其首尾不能相顾。

3. 纵深锁链:新编第四军军长孙启明中将,指挥所部(第110师贺云峰少将、第111师聂海涛少将、第112师周卫国少将),在肃清龙潭圩以南残敌后,由南向北,稳步推进,压缩池田旅团南翼空间! 孙启明部并非主攻,其任务是:构筑坚固的南面阻击线,防止池田旅团残部向南溃逃,同时以聂海涛的反坦克营、周卫国的特战营不断袭扰其侧后,使其如芒在背。贺云峰师则负责巩固后方,保障补给线。

4. 北线坚盾:新编第一军军长梁卫国中将、新编第三军军长赵鸿飞中将,两军主力在锦江东岸,于高安至祥符观一线,依托既设阵地,对大贺茂第34师团主力(位于锦江西岸,池田旅团北侧)实施坚决的牵制作战!梁、赵两军的任务是:以猛烈的炮火(罗文翰、吴铁鹰等炮兵部队)和积极的阵地前出击、小规模反击,牢牢拖住大贺茂主力!使其无法分兵南下救援池田,甚至要使其产生自身受到严重威胁的错觉。战术上强调“积极防御,火力袭扰,反突击压制”。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5. 天眼与重锤:集团军直属部队:

炮兵司令周振邦中将:统一指挥集团军重炮师(155mm/203mm)、各军属炮兵旅/团,根据前线需求,提供毁天灭地的炮火支援。特别是对池田旅团核心阵地和可能的预备队集结地域,要准备实施毁灭性覆盖。

特战司令王大山少将: 立即派出最精锐的侦察引导分队,携带先进观测设备(含少量试验型激光测距/指示仪),秘密渗透至池田旅团纵深,不惜一切代价,务必锁定其旅团指挥部、主要炮兵阵地、通信枢纽、预备队隐蔽地的精确坐标!这是减少正面强攻伤亡的关键!

通信司令林修远中将:保障全军通信畅通,尤其确保王大山特战分队与炮兵的实时信息传输。电子侦听营(密匙)全力监听池田旅团通信,配合破译。

工兵司令刘毅中将:保障第七军渡江通道(浮桥)的畅通与安全,随时准备在攻击地域排除障碍、抢修道路。

后勤司令张维扬中将:确保弹药(尤其是大口径炮弹)、油料、医疗物资源源不断输送到激战前线。

防空司令陈启明中将:在主要渡口、炮兵阵地、指挥部上空编织严密防空网,挫败日军可能的空中反扑。

命令下达,整个李锦集团军如同精密的战争机器,轰然启动。锦江东岸,梁卫国、赵鸿飞指挥的新一军、新三军阵地炮声隆隆,步兵频繁调动,摆出大举进攻的态势,大贺茂的第34师团主力果然被牢牢吸引,不敢轻举妄动。而在锦江西岸的焦点区域,沈德威的新二军如同沉默的火山,正积蓄着爆发的力量;楚南河的第七军钢铁洪流,则在夜幕和丘陵的掩护下,悄然驶过工兵架设的钢铁浮桥,冰冷的履带碾上了锦江西岸的土地。

3月22日,黎明时分。凄厉的炮火撕裂了赣西清晨的宁静。

沈德威新二军的正面强攻,率先打响!

钢铁风暴序幕:集团军炮兵司令周振邦中将指挥的重炮师和各军加强炮兵,集中了超过200门大口径火炮(105mm以上),对池田旅团据守的杨公圩、村前街西南高地一线,进行了长达60分钟的毁灭性炮火准备!155mm、203mm重炮的怒吼震天动地,炮弹如同冰雹般砸落在日军阵地上。剧烈的爆炸此起彼伏,火光冲天,浓烟滚滚,冲击波将泥土、碎石、木屑乃至人体残骸抛向空中。日军仓促构筑的野战工事、铁丝网、雷区在钢铁风暴中被夷为平地,许多隐蔽部被直接命中坍塌,暴露的士兵瞬间被撕成碎片。炮击覆盖的范围,从一线阵地一直延伸到纵深数公里,力求最大程度摧毁日军防御体系和杀伤有生力量。

步兵的钢铁洪流:炮火延伸的烟幕尚未散尽,沈德威中将的命令已然下达:“进攻!” 新二军三个师如同三股铁流,在坦克和炮火的掩护下,向日军残破的阵地发起了排山倒海的冲击!

左翼尖刀:第104师师长徐天鹰少将,亲率师属M4谢尔曼坦克营(36辆)为先导,步兵紧随其后。坦克的75mm主炮怒吼着,将残存的日军火力点一一拔除,车载机枪泼洒着弹雨。步兵则利用弹坑和废墟跃进,用M1加兰德步枪、BAR自动步枪和M1919机枪清扫战壕。徐天鹰的目标直指杨公圩核心阵地。

中路铁砧: 第105师师长罗振武中将,这位“反坦克专家”在此刻展现了其攻坚的坚韧。他的部队正面强攻日军设防最严密的几处高地。巴祖卡火箭筒小组在步兵掩护下,抵近摧毁日军残存的碉堡和机枪巢。57mm反坦克炮也被推上前线,进行直瞄射击,轰击日军坚固掩体。战斗异常残酷,日军依托残存的工事和狂热的“武士道”精神负隅顽抗,双方反复争夺,阵地多次易手。罗振武身先士卒,激励部队:“一寸山河一寸血!给我砸碎鬼子的乌龟壳!”

右翼攻坚: 第106师师长高镇远中将,充分发挥“工化”优势。他的部队在进攻中大量使用烟幕弹遮蔽日军视线,工兵爆破组在火力掩护下清除障碍、炸毁暗堡。火焰喷射器喷射出长长的火龙,吞噬着躲藏在坑道和房屋内的日军,惨叫声不绝于耳。高镇远师稳步推进,逐一拔除日军据点。

持续施压:沈德威的战术核心是“持续施压”。他并不追求一蹴而就的突破,而是利用绝对的火力优势(集团军炮兵持续进行徐进弹幕射击和重点目标压制)和兵力优势,轮番投入部队,保持对日军防线的高压态势。白天猛攻,夜间则以迫击炮和狙击手不断袭扰,让日军得不到喘息之机。池田旅团的防线如同被不断锤击的铁砧,虽然尚未崩裂,但已遍布裂痕,伤亡直线上升,士兵疲惫不堪。

就在沈德威的正面铁锤将池田旅团砸得晕头转向之际,来自其右翼(北翼)的致命一击,骤然降临!

楚南河第七军的装甲侧击,如同手术刀般精准而迅猛!

豹群出闸:第1装甲师师长周胜中将,亲率近百辆豹式中型坦克(Panther)组成的突击集群,从村前街西北的出击阵地,如同离弦之箭,沿着预定的进攻轴线,向池田旅团与第34师团主力的结合部猛插过去!豹式坦克75mm KwK 42 L/70主炮在行进间精准射击,将沿途遭遇的日军警戒哨所、火力点、甚至匆忙赶来拦截的日军步兵小队,瞬间打成齑粉。其优异的机动性和强大的火力,让日军措手不及。

步坦协同,撕裂防线:紧随豹式坦克集群之后的,是第1机械化步兵师师长王强中将指挥的装甲掷弹兵主力。Sd.Kfz.251半履带车高速跟进,掷弹兵们跃出车厢,在坦克的掩护下,如同下山猛虎,扑向被坦克冲散的日军侧翼部队和结合部的薄弱环节。MG42通用机枪的恐怖嘶吼成为战场的主旋律,密集的弹雨收割着生命。步坦协同,天衣无缝,迅速在池田旅团的右翼撕开了一道数公里宽的口子!

直插心脏:楚南河和韩晓征的指挥车紧随突击集群前进。韩晓征通过无线电冷静地指挥着各坦克连:“不要恋战!继续向南穿插!目标,池田的预备队集结地和后勤节点!切断他与大贺茂的联系!” 第七军的钢铁洪流无视小股日军的骚扰,坚定不移地向池田旅团的纵深腹地猛插!他们的目标,是像楔子一样打入池田的心脏,将其防御体系彻底割裂!

池田直三少将此刻正焦头烂额地应付着沈德威的正面猛攻。突然接到右翼结合部被强大装甲部队突破、正向纵深迅猛穿插的报告,他惊得差点从椅子上跳起来!“八嘎!哪里来的战车部队?!规模如此之大!” 他立刻意识到这是李锦集团军的主力装甲部队!仓促间,他只能命令手头仅有的预备队(一个步兵大队和一个反坦克中队)火速北上拦截,同时急电北侧的大贺茂请求支援。

然而,一切都太晚了。楚南河的豹式坦克集群和王强的装甲掷弹兵,以惊人的速度击溃了池田仓促派出的拦截部队。日军的反坦克炮(37mm、47mm)打在豹式坦克倾斜的前装甲上纷纷跳弹,而豹式坦克的75mm穿甲弹则能轻易洞穿日军任何防御工事和装甲目标。第七军的钢铁洪流,如同烧红的钢刀切入黄油,迅速逼近池田旅团核心防御地域的后方!

沈德威在正面敏锐地捕捉到了日军防线的动摇和混乱。“池田老鬼子的阵脚乱了!楚军长干得漂亮!”他兴奋地命令:“全军压上!徐天鹰,你的坦克营向左卷击!罗振武,中路给我猛攻高地!高镇远,右翼加紧突破!配合第七军,把池田给我夹碎了!”

新二军三个师在得到第七军侧翼突破的鼓舞后,士气大振,攻势更加猛烈。池田旅团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正面,沈德威的铁锤持续猛砸,防线摇摇欲坠;右翼(北翼),楚南河的装甲铁流正疯狂地撕裂其纵深,并威胁其退路和指挥中枢;南面,孙启明的新四军(聂海涛、方振武部)也在不断施加压力,压缩其空间。池田旅团,这块“铁砧”,在重锤的反复锤击和侧向的强力撕裂下,已经发出了不堪重负的呻吟,距离彻底崩碎,只差最后致命的一击!

当沈德威的新二军与楚南河的第七军在前线浴血厮杀,将池田旅团牢牢钳制、挤压之时,一场看不见硝烟却同样致命的战斗,在日军的纵深地带悄然展开。这场战斗的主角,是集团军特战司令王大山少将和他麾下最精锐的“天眼”分队。

王大山深知自己任务的分量。李锦总司令的命令清晰而急迫:“不惜一切代价,找到池田的脑子和拳头(指挥部和炮兵)!炮兵等着坐标下菜!” 减少正面强攻部队的伤亡,就在此一举!

“天眼”行动迅速启动:

王大山亲自挑选了由特战旅“影子”上校直接指挥的3个最精锐的侦察引导小组,每组12人。成员皆是精通渗透、侦察、通讯、爆破、狙击的百战精英。装备更是超配:美制M1卡宾枪(带消音器)、斯普林菲尔德M1903A4狙击步枪(带瞄准镜)、汤姆森冲锋枪、塑性炸药、特种攀爬工具、SCR-536步话机(短距)、大功率SCR-284/610电台(远程)、以及极其珍贵的4套试验型AN/TPS-1雷达被动侦测组件(用于探测电台和发电机信号)和2套同样珍贵的早期激光测距/目标指示仪(代号“光矛”)。

多路渗透:3个小组利用夜暗和复杂地形(丘陵、河汊、村落废墟),从不同方向(北面楚南河打开的缺口、正面沈德威攻击区域的间隙、南面方振武活动区域)向池田旅团纵深实施渗透。渗透路线精心选择,避开日军主要交通线和警戒点,行动极其隐蔽。

电子之耳:携带AN/TPS-1被动侦测组件的队员,如同灵敏的电子猎犬,沿途不断开机扫描,捕捉日军无线电通讯信号和发电机运转产生的电磁辐射。他们很快锁定了几处异常密集的无线电信号源区域和疑似大型发电机工作的位置(可能是指挥部或炮兵阵地供电)。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抵近确认:根据电子侦测线索,小组向目标区域秘密靠近。队员们如同幽灵般在废墟、沟壑、灌木丛中穿行,利用潜望镜、高倍望远镜进行远距离观察。他们发现了:

目标A(疑似旅团部): 位于杨公圩以西约3公里一处名为“刘家祠堂”的大型院落群。该处戒备森严,天线林立,车辆进出频繁,符合旅团级指挥部特征。通过高倍望远镜,甚至观察到了佩戴佐官军刀的军官进出。

目标B(主要炮兵阵地):位于村前街西南约5公里一处背靠丘陵的开阔地。利用植被和伪装网进行了隐蔽,但暴露出的炮管轮廓(75mm山炮、105mm野炮)和大量堆积的弹药箱无法完全掩盖。此处发电机信号强烈。

目标C(预备队集结地/物资囤积点):位于目标A与目标B之间的一处较大村落内,观察到大量日军士兵活动,骡马车队频繁进出。

目标D(通信枢纽):在目标A附近另一处独立院落,天线密度最高,且有线电话线密集出入。

“光矛”锁定: 锁定目标后,携带“光矛”激光测距/目标指示仪的特战队员,在隐蔽的制高点或有利位置,小心翼翼地操作仪器。一束肉眼不可见的激光束精准地照射在目标核心位置(祠堂主屋、炮兵阵地中心、预备队集结中心、通信枢纽天线塔)。仪器内部的精密设备瞬间计算出目标的精确方位角、距离和高程坐标,并通过加密数据链,实时传输回后方的前进炮兵观察所和集团军炮兵司令部。

实时回传:各小组的侦察兵通过SCR-610大功率电台,将目视确认的目标性质、规模、防御情况以及“光矛”获取的精确坐标,源源不断地发回王大山的特战司令部和林修远通信司令部的前指节点。信息经过秦若兰译电室快速处理,直达李锦、陈瑜和周振邦的案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