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进攻桥头据点(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高黎贡山的硝烟尚未消散,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的兵锋已如出鞘之剑,直指怒江以西更纵深的日寇巢穴——腾冲。打通高黎贡山隘口,仅仅是滇西反攻这盘大棋的第一步。横亘在通往腾冲道路上的,是星罗棋布的日军外围据点、险峻的河谷以及依托复杂地形构建的层层阻击线。

集团军总司令李锦站在刚刚收复的高黎贡山一处制高点上,举着望远镜向西眺望。远方山峦叠嶂,云雾缭绕,那里便是远征军的下一个目标。

“慕公,长官部电令,命我部迅速向腾冲方向扫荡前进,肃清外围之敌,为最终光复腾冲创造条件。”参谋长陈瑜中将在一旁汇报,语气一如既往的沉稳。

“倭寇新败,士气受挫,正是我军乘胜追击之时。”李锦放下望远镜,眼神锐利,“然困兽犹斗,尤其向腾收缩之敌,必更加顽固。命令各部,不得怠慢,亦不可轻敌。以雷霆之势,扫荡沿途据点,遇坚则破,逢敌必歼!首要目标,锁定腾北门户——桥头!”

休整补充仅两日,驻印军的钢铁洪流再次开动。新一军与新二军,如同李锦手中的两把铁钳,沿不同路线向腾冲以北地区钳击而去。集团军庞大的直属部队为他们提供着坚实的支撑。

孙立人将军麾下的新一军,在通往腾冲的扫荡作战中,将其高机动性与强悍火力发挥得淋漓尽致。

军属侦察营的M8“灰狗”轮式装甲车和搭载着机枪的威利斯吉普,如同战场上的猎犬,沿着泥泞的道路和干涸的河床,在大部队前方数十里范围内进行武装巡逻。他们的任务明确:寻找、定位、并咬住敌人。

在一个名为“三家村”的岔路口,侦察分队发现了异样——村口竹林有新鲜砍伐的痕迹,用于伪装。两辆“灰狗”立即停车,用车载的37毫米炮和并列机枪向可疑区域进行火力侦察。果然,一挺隐藏的日军九六式轻机枪被迫开火还击。

“发现敌军阻击阵地,坐标‘雨伞-7’,请求炮火!”侦察兵立刻通过车载电台呼叫。

仅仅十分钟后,隶属于新38师的M101式105毫米榴弹炮营便在后方预设阵地展开了炮击。炮弹带着尖锐的呼啸声,精准地落在侦察兵标识的区域。短促而猛烈的急袭过后,竹林被夷为平地,日军的沙袋工事被炸得七零八落,表面的抵抗瞬间被瓦解。

炮火刚一延伸,待命的步兵连便发起了攻击。排属的60毫米迫击炮和连属的M1917A1重机枪继续压制可能残存的火力点。步兵们以散兵线快速跃进,手中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以其远超日军三八式步枪的射速和火力持续性,泼洒出密集的弹雨,将试图进入第二道战壕的日军压得抬不起头。

当遇到一个依托地主大院墙壁顽抗的日军班组时,“巴祖卡”火箭筒小组迅速上前。在战友火力掩护下,射手半跪于地,瞄准、击发!“轰”的一声巨响,砖石院墙被炸开一个大洞,里面的抵抗也随之戛然而止。

整个清剿过程高效、迅猛,且极具针对性。新一军的官兵们并不与每一个小据点过多纠缠,他们以装甲侦察为眼,以优势炮火开道,以精良步兵清场,像一把锋利而精准的战术梳子,将散布在通往腾冲道路上的日军“附骨之疽”,一一梳除、碾碎。

沈德威将军的新二军,以其特有的坚韧与系统性,化身为战场的拆解专家,专门啃食那些散布在腾冲外围、相对坚固的“硬骨头”。

面对日军一个利用废弃寺庙及其周边坟地构筑的、拥有完善环形工事的加强中队据点,新二军并未急于猛冲。首先登场的是军属炮兵团。36门M2A1型105毫米榴弹炮在观测气球和前沿观察哨的引导下,进行了长达数小时的精确炮火准备。炮火并非盲目覆盖,而是像外科手术刀一样,首先摧毁明显的地面工事,随后使用延期引信炮弹,重点轰击疑似地下掩体和指挥所的顶部。炮击间歇,甚至有心理战小组用扩音器播放劝降公告。

与此同时,在夜色和偶尔施放的烟幕掩护下,师属工兵营的士兵们悄然前出。他们使用爆破筒在屋脊形铁丝网中开辟通道,用探雷针小心翼翼地在雷区中标识出安全路径。最令人惊叹的是,他们甚至在日军机枪射程之内,挖掘了数条通向敌前沿阵地的“之”字形近迫作业壕,最近处距离日军外壕仅三十米,为突击部队提供了绝佳的出发阵地。

总攻开始,数辆M4“谢尔曼”中型坦克引擎轰鸣,作为移动堡垒引导步兵冲击。它们厚重的装甲足以抵御日军大部分平射火力。坦克的76毫米主炮沉稳转动,对准寺庙围墙上的机枪射孔进行直瞄射击,“轰!”“轰!”几声,砖石结构的围墙便被凿出几个大洞。日军试图用九九式磁性反坦克雷发起“肉弹”攻击,但大多被伴随坦克的步兵用M1加兰德步枪的密集火力射杀在半路。

在坦克吸引并压制主要火力的同时,步兵战斗小组则从侧翼利用工兵开辟的通道和壕沟,迅猛穿插、分割日军阵地。第104师的士兵将M1型57毫米无后坐力炮推至百米内,对着一个砖石地堡的射孔连续轰击,直至将其彻底打哑。105师的“巴祖卡”小组则在坟包间跳跃前进,在近距离上对着日军依托巨大墓碑改造的机枪阵地发射火箭弹。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一旦在日军环形防线上撕开缺口,后续步兵便立刻如潮水般涌入,用手里的汤姆逊冲锋枪、手榴弹和刺刀,与残存的日军在断壁残垣间展开最后的清理。这种 “火炮剥皮、坦克开罐、步兵清剿” 的战法,虽然节奏不如新一军迅猛,但步步为营,扎实无比,不仅有效控制了自身伤亡,更将日军的抵抗意志连同其工事一起,彻底、系统地碾为齑粉。

在滇西的崇山峻岭间,一场无声的战争与正面战场同步激烈进行。集团军通信与电子战司令部司令林修远中将坐镇于伪装良好的指挥部内,巨大的地图墙上,除了代表敌我部队的符号,还布满了无数代表电波信号与侦听节点的线条与光点。

无线电侦听与测向营的SCR-499型无线电测向车和移动监听站,像幽灵一样隐蔽在前沿地域。监听员头戴耳机,在全频段搜索着日军的通讯信号,手指在刻度盘上缓缓转动。他们捕捉着日军各据点之间、据点与后方的往来电讯,“福嶋部队弹药不足,请求紧急投送”、“松本大队伤亡逾半,需医官及补充兵” 这类明文或低等级密码的电文,往往能第一时间被截获并翻译。而更高级的密码,则由后方的密码破译与安全营负责。营房内,改进的“锁眼”密码分析机在技术员的操作下嗡嗡作响,专家们通过分析电文收发频率、呼号规律和报务员的指法特征,即使无法完全破译,也能判断出日军指挥层的活跃程度、部队的调动意向,甚至识别出特定指挥官的“电子签名”。

最让日军感到困惑与恐惧的,是那个实验性的电子对抗连。在李锦带来的超前理念指导下,他们利用缴获的日军电台零件、大功率美军电台的冗余模块,甚至民间收音机的真空管,拼凑组装出了几台粗糙但有效的无线电干扰装置。在一次新一军围攻日军一个重要大队级据点“马面坡”的战斗中,在总攻发起前半小时,干扰连对准了该大队与其联队部的已知指挥频率,启动了所有干扰机。瞬间,强烈的、无规则的噪音充斥了日军的无线电频道。

“……沙……请求炮火……沙……坐标……沙……听不清……沙……”

日军前沿观察所无法呼叫炮兵,各中队之间无法协调反击,联队部的命令也无法传达。就在这通讯瘫痪的宝贵窗口期,新一军的攻击部队迅速突破了日军前沿,打乱了其防御节奏。

所有这些无形战场上获得的情报碎片——无论是破译的电文、测向定位的指挥所,还是干扰成功的反馈——都通过通信旅建立的,由SCR-694电台和紧急铺设的野战电话线构成的可靠网络,被迅速汇集、分析,然后转化为简洁明了的情报摘要,呈送到前线指挥官的手上。

与此同时,王大山少将的特种作战司令部麾下的侦察引导小组,则将这种无形的优势转化为有形的战场坐标。他们潜伏在日军阵地侧后,用高倍炮队镜不仅记录火力点,更会细心观察:哪里天线林立、哪里车辆往来频繁、哪里在夜间有军官模样的身影进出……这些更具体、更致命的“点状”情报,与电子战获得“面状”情报相互印证,共同编织成一张让日军无所遁形的天罗地网。

日军深知外围据点失守,腾冲将直接暴露在我军兵锋之下,因此进行了异常顽强的抵抗。尤其是在一些交通枢纽或地形极其险要的据点,战斗惨烈程度直逼松山、高黎贡。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