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清扫残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中国驻印军第一集团军的作战地图上,箭头已如两支巨大的铁钳,沿着龙川江两岸,狠狠地钳向滇西重镇——腾冲。攻克江苴,如同砸碎了腾冲外围一道坚硬的壳,但盘踞在城内的日军第五十六师团主力及各方溃兵,仍是一颗需要全力挤压才能最终碾碎的核心。

集团军前进指挥部内,电报声、通话声与军官们急促的脚步声交织。总司令李锦立于沙盘前,目光如炬,凝视着腾冲周边蜿蜒的龙川江以及北至固东、片马的广袤地域。

“江苴一役,倭寇胆寒,然其残部散布龙川江两岸及腾北山区,犹如毒蛇潜伏,若置之不理,必袭我后勤,扰我侧翼,困兽犹斗,其毒尤烈。”他声音沉稳,带着不容置疑的决断,“我军挟连胜之威,当以泰山压顶之势,肃清残敌,完成对腾冲之彻底合围!令:”

“以新一军孙立人部为主力,配属第七军楚南河部之第2装甲师刘慧平部,沿龙川江东岸南下,扫清江东之敌,直逼腾冲东城!”

“以新二军沈德威部为主力,配属集团军直属特种作战司令部部分单位,负责扫清龙川江西岸及固东以北至片马地区之残敌,封锁腾冲西、北两个方向!”

“集团军直属炮兵、工兵、后勤等单位,分属两路大军,提供全方位支援。各部务必行动迅猛,衔接紧密,不留死角!我要在腾冲城下,织就一张倭寇插翅难逃的天罗地网!”

龙川江东岸相对平坦的地形与较为完好的公路网,为驻印军的钢铁洪流提供了绝佳的舞台。孙立人将军决心以一场雷霆扫穴式的迅猛突击,彻底打垮日军在江东的防御体系。

第七军第2装甲师师长刘慧平麾下的钢铁军团再次轰鸣启动。M4“谢尔曼”中型坦克与M5A1“斯图亚特”轻型坦克组成的前锋装甲营,沿着主干道滚滚向前,履带扬起漫天尘土。与江苴初战的谨慎试探不同,此次推进在高速中透着老练与精准。

师属机械化骑兵侦察中队的M8“灰狗”装甲车和轻型坦克,如同幽灵般在主力前方数公里范围内游弋。它们利用速度和机动性,仔细探查沿途每一个可疑的村落、树林和隘口,用车载的37毫米炮和机枪进行火力侦察,不断将前方敌情通过电台传回。

在途经一个名为“三棵树”的村落时,骑兵侦察队发现村口有日军匆忙构筑的沙袋工事和反坦克壕迹象。装甲集群主力立即在村外展开战斗队形。“谢尔曼”坦克在千余米外停车,利用地形掩护,用76毫米主炮对已标识的工事进行精准的压制射击,炮弹将沙袋和木料炸得四处飞溅。同时,师属装甲炮兵营的M7“牧师”自行榴弹炮在后方占领阵地,根据前方回传的坐标,对村落纵深进行了短促猛烈的急袭,压制可能存在的迫击炮和步兵。

炮火准备后,跟进的装甲步兵营士兵们,从M3半履带车后舱跃出,以班排为单位,在坦克掩护下迅速接近村落,用自动武器和手榴弹肃清残敌,整个过程干脆利落。

当一股日军试图依托一个砖石结构的“土地庙”及其周边坟包构筑的环形阵地进行顽抗时,刘慧平毫不犹豫地祭出了杀手锏——新配属的M36“杰克逊”坦克歼击车。这些拥有低矮炮塔和修长90毫米炮管的猎杀者,在1500米的距离上从容开火。高速穿甲弹带着恐怖的动能,直接洞穿了砖墙,在庙宇内部爆炸,将据点连同里面的日军一同送上了天。

在装甲矛头迅猛突进的同时,新一军的步兵师如同坚实的基座,紧随其后,全力巩固战果。官兵们乘坐着GMC十轮卡车,在颠簸的道路上高速机动,或是在军官带领下,以惊人的毅力进行强行军,他们的任务明确而繁重:巩固、清剿、建立防线。

孙立人将军的命令被不折不扣地执行。新38师的一个先锋连在占领一个交通枢纽村落後,立即在村口用沙袋和缴获的日军汽油桶构筑了环形防御工事,并派出巡逻队向周边树林和沟渠进行梳篦式搜索。在一个废弃的砖窑里,他们发现并俘虏了五名因饥饿和疲惫而几乎失去抵抗能力的日军散兵。

“攻击要猛,扫荡要净!” 在这一原则指导下,清剿行动异常彻底。新30师的士兵们在检查一座被炸毁的桥梁时,遭到了来自河对岸灌木丛的冷枪袭击。他们没有贸然强渡,而是立即召唤附近巡逻的M8“灰狗”装甲车,用其37毫米炮和重机枪对可疑区域进行了十分钟的覆盖射击,直到对面再无任何动静,随后才派出一个排过河确认,击毙了三名试图潜伏的日军狙击手。

为了保障装甲部队和后续主力的持续进攻,工兵部队和师属辎重营争分夺秒地在关键节点建立临时的补给点和野战仓库。油料、弹药和食品从卡车上卸下,由专人看管,并设置了防空哨。通信兵则忙着架设电话线,确保这条日益延长的进攻走廊通讯畅通。

在东岸这片相对开阔的战场上,驻印军的装甲突击力、压倒性火力和高效机动性形成了完美结合。日军任何试图集结或建立新防线的努力,都会立刻招致M7“牧师”自行火炮的精准打击或P-47战斗轰炸机的俯冲扫射。零星的抵抗如同冰雪遇到滚汤,迅速消融、瓦解。我军兵锋所向,势如破竹,沿途日军据点被接连拔除,随处可见日军仓促撤退时丢弃的武器、烧毁的文件以及来不及带走的伤员。残存的日军溃兵,如同丧家之犬,纷纷向腾冲城内或江西的深山密林中逃窜。

相较于东岸的势如破竹,龙川江西岸及固东以北至片马的广大山区,战斗则显得更为复杂、艰苦和琐碎。这里山高林密,沟壑纵横,交通不便,非常适合小股日军分散潜伏、游击袭扰。

新二军军长沈德威中将,将其“磐石坚垒”的风格从阵地防御转向了主动进攻中的严密清剿。他深知,在这片广袤的山林中,任何一丝疏漏都可能带来不必要的伤亡和后勤线的困扰。

“各师以团、营为单位,划分责任区域,实行拉网式清剿!”沈德威的命令清晰而坚决,“遇林搜林,遇洞查洞,遇寨清寨!步兵、工兵、炮兵紧密协同,特种部队前出引导,务求斩草除根!”

在龙川江西岸,第104师的任务是确保江东主力部队的侧翼安全,并为后续渡江作战扫清障碍。该师沿着蜿蜒的龙川江西岸,逐段、逐点地进行严密清扫。

师属坦克营的 M4“谢尔曼”坦克并未直接冲击,而是巧妙地利用江岸的起伏地形和植被作为掩护,化身移动的直瞄炮台。它们的主炮和机枪时刻指向对岸,一旦发现东岸侦察兵或用信号弹标识出的西岸日军火力点,便立即进行精准的压制射击,用炮火将可疑的草丛、岩缝和废弃房屋“梳理”一遍。

工兵部队则在与时间赛跑。他们需要修复多处被日军爆破或自然损毁的江岸道路。在一条被炸断的涵洞处,工兵连长亲自指挥,士兵们冒着可能遭遇冷枪的危险,驾驶着GMC十轮卡运来预制的水泥管和木料,在泥泞中奋力抢修。同时,侦察工兵分队乘坐橡皮艇,在江面进行水文勘测,并清除了日军布设的少量水雷和障碍物,为后续建立门桥渡场和浮桥预先选择并准备场地。

在固东以北纵深山区,第105师则深入了更为险峻的固东以北山区,这里成为了清剿溃兵和残余据点的复杂猎场。罗振武师长将部队彻底轻装化、小型化,以连排为单位,如同无数把灵活的尖刀,刺向莽莽群山。

反坦克连的士兵们,此刻扛着沉重的M1式57毫米无后坐力炮和 “巴祖卡”火箭筒,与步兵一同在密林中穿行。他们依靠熟悉地形的当地向导和 “山魈”特战小队留下的路径标记,钻行于不见天日的原始森林,攀爬湿滑的岩壁,蹚过冰冷刺骨的溪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