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决战龙陵(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第二轮“剥皮”:炮火向纵深延伸,重点打击日军的土木混合机枪堡和迫击炮阵地。155毫米重炮开始发言,巨大的炮弹落下,直接将整段战壕或简易掩体炸成焦土。

关键第三击——直瞄“点穴”:当日军暴露在外的工事被大量摧毁后,真正的杀手锏登场了。数辆M7“牧师”自行榴弹炮,凭借着履带提供的机动性,从隐蔽阵地直接开到了张金山山脚,在距离日军核心地堡仅五六百米的位置停了下来。它们低矮的车身和敞顶设计非常适合这种任务。炮手们直接瞄准山坡上那些仍然顽固喷吐火舌的核心地堡射孔。

“目标,正前方独立巨石左侧地堡,穿甲弹!” 车长下令。

“轰!”

105毫米榴弹以近乎平直的弹道飞出,精准地撞在地堡射孔旁,炸开一个巨大的缺口,或者直接钻入射孔内部爆炸。

炮火准备尚未完全停止,但已经开始了有规律的延伸。这正是新30师步兵等待的时刻。

步兵团长紧盯着手表和前方炮火的硝烟,对着步话机怒吼:“全体注意,炮火延伸,冲锋!”

霎时间,待命已久的步兵们从进攻出发阵地一跃而出。他们不再是漫山遍野的散兵线,而是以排、班为单位的突击小组,沿着炮火刚刚“犁”过的安全通道,向着山顶猛冲。他们冲锋的时机是如此精准,几乎就是踩着己方炮弹的最后落点前进。

当最后一批炮弹在日军阵地核心区炸响,扬起的尘土和硝烟尚未散去时,新30师的士兵已经冲到了日军战壕的边缘。残存的日军刚从剧烈的震撼中勉强抬起头,还来不及进入射击位置,就看到了中国士兵冲过硝烟的身影,听到了汤姆逊冲锋枪和M1加兰德步枪致命的射击声。

战斗迅速演变为对残余工事的清剿。对于仍在顽抗的地堡,步兵只需用电台召唤后方的M7“牧师”再来一次精准的“点穴”,或者由伴随的巴祖卡火箭筒小组在极近距离上予以摧毁。

在这种 “炮兵拆壳,步兵掏心” 的极致步炮协同下,张金山这座坚固的堡垒,在短短数小时内便被新30师以相对较小的代价攻克。龙陵的南大门,被硬生生砸开了。

就在龙陵正面战场杀声震天之际,孙立人将军麾下的50师,如同一群致命的游骑兵,在龙陵至芒市这条日军的“生命线”上,掀起了一场无处不在的袭击风暴。他们的战术核心是:小群多路,迅捷狠辣,专攻软肋。

潘裕昆师长麾下的一个加强连,在获得特战小队传递的准确情报后,于深夜悄然运动至龙芒公路的一处关键三岔口附近。连长周海将部队分散布置在公路两侧的丘陵和灌木丛中,构成了一个完美的伏击口袋。机枪手占据了制高点,步枪手和冲锋枪手埋伏在路肩最近处,甚至还部署了一个巴祖卡火箭筒小组,瞄准公路可能出现的装甲目标。

黎明时分,一支由五辆日产180型卡车和一辆九五式轻装甲车护卫组成的日军运输队,拖着扬尘驶入了伏击圈。

“打!”

随着周海一声令下,一发巴祖卡火箭弹拖着尾焰,首先击中了开路的装甲车,将其打瘫在路中央,堵塞了通路。紧接着,两侧的勃朗宁自动步枪(BAR)、汤姆逊冲锋枪和M1加兰德步枪同时开火,炽热的弹雨瞬间笼罩了车队。

日军护卫士兵还没来得及跳下车,就被打死在驾驶室或车厢里。卡车纷纷失控撞在一起。五十师的士兵们如同猛虎下山,迅速冲上公路,用冲锋枪和手榴弹清理残敌。

“快!搬走药品和弹药,烧毁剩下的!”

周海大声命令。士兵们迅速从卡车上卸下急需的药品箱、炮弹和罐头食品,然后将剩下的物资连同卡车浇上汽油,一把火点燃。整个过程不到二十分钟,等到芒市方向的日军援军赶到时,只剩下几具燃烧的残骸和满地日军的尸体。

在一个名为“老鹰嘴”的隘口,日军设置了一个小型哨所,驻扎着约一个分队的兵力,配备一挺轻机枪,负责监视一段重要的骡马小道。这个哨所像一颗钉子,阻碍了50师的秘密调动。

一个排的五十师士兵,在夜色掩护下,由熟悉地形的向导带路,从险峻的后山悬崖攀爬而上,悄无声息地摸到了哨所后方。

排长刘锐打了个手势,几名手持带消音器的M3冲锋枪(注油枪)的士兵率先潜入,用微弱的“噗噗”声结果了哨兵和营房内沉睡的日军。整个过程干净利落,没有惊醒附近任何百姓。随后,他们用炸药炸毁了哨所的木制岗楼,这颗“钉子”被彻底拔除。

除了成规模的伏击和突袭,50师还化整为零,以班甚至小组为单位活动。他们用地雷和诡雷破坏公路,割断电话线,用冷枪狙击日军的传令兵和巡逻队。他们有时会在夜间,在日军据点外不同方向同时放上几枪,或者吹响冲锋号,搞得日军整夜惊慌失措,无法安宁。

这些行动看似零散,但累积起来效果惊人。龙陵前线的日军开始出现弹药短缺、药品奇缺、伙食质量急剧下降的情况。从芒市出发的补给队不得不派出重兵护卫,行动缓慢,且损失惨重。日军指挥官发现自己仿佛在与一个无形的对手作战,后勤脉络被撕扯得七零八落,龙陵守军日益陷入孤立和恐慌之中。50师像一群敏锐的狼群,不断啃噬着日军的生命线,为最终攻克龙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新一军这种 “情报精准、迂回果断、步炮协同紧密、攻击迅猛凌厉” 的战法,与宋希濂部的正面硬撼形成了鲜明对比和完美互补。他们如同一把张开的铁钳,宋部死死咬住日军头部,新一军则利落地斩断了其四肢与躯干的联系。至9月中旬,龙陵外围要点尽失,与芒市的联系被基本切断,这座重镇已彻底沦为一座孤岛,陷入了中国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中。

沈德威将军的新二军,以其特有的沉稳与坚韧,在接替伤亡惨重的宋部部分阵地后,开始对龙陵城区进行 “铁壁合围” 。其中,攻克老东坡的战斗,成为了新二军“磐石”本色的最典型体现。

老东坡,这座龙陵城东北的制高点,如同一条巨蟒匍匐在城边,其主峰视野开阔,足以俯瞰龙陵全城。日军在此部署了重兵,构筑了以天然岩洞为核心、反斜面土木工事为屏障、明暗火力点交织的纵深防御体系。不拿下老东坡,进攻龙陵城区就如同仰攻陷阱。

沈德威将主攻任务交给了麾下以善打硬仗闻名的104师徐天鹰部。攻击伊始,集团军加强的重炮群和直属的火箭炮兵旅对老东坡进行了地动山摇般的火力准备。火箭弹的齐射如同雷神震怒,将山坡表面炸得火光冲天,烟尘蔽日。

然而,炮火过后,当104师步兵沿着陡峭的山坡发起多波次冲击时,日军的抵抗才真正开始。日军士兵从反斜面的屯兵洞和岩缝中巧妙伪装的射击孔中钻出,迅速进入阵地。密集的机枪火力和精准的掷弹筒射击,如同死亡的镰刀,将一波波冲锋的士兵扫倒在山坡上。战斗从清晨持续到黄昏,104师虽然一度占领了部分前沿阵地,但在日军凶狠的反扑下,得而复失,失而复得,伤亡巨大,攻势陷入令人绝望的胶着。

关键时刻,侦察引导团的一个三人小组立下了奇功。他们冒着极大风险,利用夜色和炮火掩护,渗透到了老东坡主阵地侧翼一个极其危险的位置,通过高倍望远镜和炮队镜,经过一夜又大半个白天的持续观察,终于精确绘制出了日军核心堡垒群——特别是那个由三个主要岩洞贯通构成的主堡——的坐标、射界范围以及最重要的,各火力点之间的射击死角。这份珍贵的情报被迅速加密传回师部。

师长徐天鹰拿到情报后,立刻召集炮兵指挥官和前沿步兵团长。

“都过来!看这里,”他指着地图上标注出的死角路线,“鬼子把主要火力都对着正面和侧翼,但他们这几个核心洞窟之间,有一条被岩石遮挡的雨水冲沟,是他们的盲区!”

他果断调整部署,命令:

1. 炮兵重组火力:师属所有105毫米榴弹炮、请求到的集团军155毫米重炮,甚至包括部分重迫击炮,全部集中火力,按照侦察兵提供的坐标,对日军主堡群暴露的射孔和洞口区域,进行 “毁灭性覆盖射击” ,力求最大限度地压制和破坏。

2. 工兵突击队准备:从全师挑选最富经验的工兵和喷火兵,组成敢死突击队。他们的任务,就是利用炮火掩护和即将发射的烟幕弹,沿着那条侦察出的死角冲沟,接近日军洞穴,进行最后的清理。

总攻在次日下午开始。震耳欲聋的炮火再次覆盖了老东坡主峰,这一次,炮弹像长了眼睛一样,重点“照顾”着日军的核心工事。

炮击的同时,大量的M5烟幕弹被打到日军阵地前方,形成了浓厚的白色烟墙,进一步干扰了残存日军的视线。

“工兵队,上!”

命令下达。

工兵突击队的官兵们,背负着沉重的火焰喷射器和炸药包,在步兵机枪火力的掩护下,如同幽灵般沿着那条狭窄、崎岖的冲沟,快速向日军洞穴匍匐接近。日军的子弹大多从他们头顶飞过,或被岩石遮挡。

接近洞口后,喷火兵首先发威!M2火焰喷射器发出恐怖的咆哮,凝固汽油火龙猛地钻入黑漆漆的洞口,里面立刻传来凄厉的惨嚎和物品燃烧的爆裂声。对于结构特别坚固或火焰难以触及的洞穴,工兵则毫不犹豫地将捆扎好的炸药包塞进去,拉响导火索后迅速撤离。

“轰!轰!轰!”

连续的爆炸从日军堡垒内部响起,地动山摇。

在炮兵和工兵的致命配合下,日军的防御核心被彻底摧毁。104师的步兵们紧随其后,发起了最后的清扫冲锋。

经过两天一夜的血战,老东坡主峰上终于飘起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阵地上,日军尸横遍野,工事残破,焦糊味和血腥味混合在一起,诉说着战斗的惨烈。拿下老东坡,意味着龙陵城区的日军失去了最后一道外围屏障,其核心阵地已完全暴露在新二军居高临下的火力打击之下。龙陵,已成瓮中之鳖。

特战活动的效果在战役中后期达到了顶峰。江枫旅长亲自指挥了一次大胆的“斩首”行动。根据多方情报汇总和长时间监视,他们确认了日军在龙陵城内的一个主要师团级前进指挥所的大致区域。一支由特战旅最顶尖高手组成的突击队,携带大量爆破器材和自动武器,利用夜暗和一条废弃的下水道系统,秘密渗透至目标区域附近。

在预定的总攻发起时刻,这支突击队突然发难,以精准而凶猛的火力,强行突入了疑似指挥所的建筑群。内部发生了极其短暂而激烈的交火。虽然未能确认是否击毙松井太久郎本人,但他们成功地摧毁了这个重要的指挥节点,击毙了大量参谋和通讯人员,缴获了部分机密文件,并在日军指挥核心制造了巨大的混乱和通讯中断。

几乎在同一时间,李锦下达了全线总攻的命令!

霎时间,龙陵四周炮声震天动地。集团军所有火炮,从203mm重炮到师属105mm榴弹炮,再到T34“管风琴”火箭炮,向龙陵城区及已知的日军残余阵地倾泻着钢铁风暴。盟军空军也大举出动,轰炸机群对城内坚固目标进行重点轰炸。

炮火尚未停歇,正面宋希濂部、西面新一军、东面新二军,如同三把巨大的铁钳,同时向龙陵城区猛插进去!失去了有效统一指挥的日军,尽管各部队仍自发进行着顽强的抵抗,但已无法组织起连贯的、有层次的防御。我军各部以连排为单位,在坦克(第七军部分部队已投入城区作战)和工兵的支援下,沿着特战部队事先侦察标记的相对安全通道,迅猛穿插分割。

巷战依旧残酷,但进程却比预想的要快。许多日军部队在我军分割包围下,陷入各自为战的境地。心理战的效果也开始显现,部分绝望的日军士兵在抵抗无望后选择了投降。

经过十余日的激烈巷战和清剿,龙陵城内的枪声逐渐稀疏下来。残存的日军被压缩在城西南角一小块区域,最终在突围无望后,大部被歼,少数被俘。

当李锦与宋希濂在龙陵城中心的废墟上会师时,两位将领的手紧紧握在一起。尽管面容疲惫,但眼神中都充满了胜利的欣慰。龙陵,这座滇缅公路上的重镇,在经历了血与火的洗礼后,终于光复。

“此战,”李锦对宋希濂及身边的将领们说道,“正面攻坚,固然惨烈;然特种作战之功,不可或缺。他们于无形中削弱敌军,于关键时刻致敌死命!未来之战,此等‘暗影’与‘铁锤’结合之战法,当大力推行!”

龙陵之战,不仅是中国驻印军与第十一集团军成功协同的典范,更是一次大规模、多手段特种作战支援下攻坚战役的成功实践。它标志着中国军队在现代化、多兵种协同作战的道路上,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接下来的兵锋,将直指芒市、畹町,滇西反攻的最终胜利,已然在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