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5章 嘉奖与下一步进攻(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民国,开启救国救民之路》最新章节。

李锦最后强调:“此次进攻,关键在于‘快’、‘猛’、‘协同’!各部队务必按计划准时发起攻击,步、炮、坦、空、工紧密配合,形成合力!我要在芒市,看到我第一集团军无坚不摧的战斗力!”

九月下旬,滇西的雨季尚未完全结束,但天气已有所好转。在短暂的休整和补充后,第一集团军这支庞大的战争机器,再次轰鸣着向南开动。

右路,孙立人指挥的新一军并第1装甲师一部,率先与芒市外围的日军警戒部队接火。芒市日军守备部队以第五十六师团残部为主,补充了部分从龙陵溃退的士兵,并由师团长松井秀知亲自坐镇指挥。他们在芒市以北的勐戛、轩岗等地,利用丘陵和村落,构筑了前哨防线。

就在孙立人下达攻击命令的同一日清晨,新38师主力在师长李鸿的亲自督战下,如同出鞘利剑,直刺芒市北面重要屏障——勐戛。

攻击开始前,师属炮兵营的12门M2A1型105mm榴弹炮早已完成诸元装定。随着红色信号弹升空,炮兵阵地上顿时雷鸣般怒吼起来。炮弹划破黎明的寂静,带着尖锐的呼啸,精准地落在预先侦察标记的日军勐戛前沿阵地上。爆炸的火光接连闪现,泥土、木桩、铁丝网被掀上半空,日军的土木工事在剧烈的爆炸中颤抖、崩裂。这轮急袭射击时间不长,但极其猛烈,旨在最大限度地摧毁暴露的日军火力点和障碍物,并为步兵冲击开辟通路。

炮火刚刚开始向敌阵地纵深延伸,弥漫的硝烟尚未散去,等待多时的步兵攻击部队便发起了冲击。数个尖兵连的士兵们,在军官的哨音和手势指挥下,跃出掩体,以疏开队形,紧随着徐进弹幕的边缘,向勐戛外围高地迅猛扑去。为他们提供直接火力掩护和突击引导的,是数辆涂着青天白日徽的M4“谢尔曼”中型坦克。这些钢铁巨兽轰鸣着,用其75mm主炮和车体机枪,不断轰击和扫射着任何可能藏匿敌人的角落。

日军的反应不可谓不迅速。尽管遭受了猛烈炮击,但其防御体系的核心并未被完全摧毁。刹那间,从被炸塌半边的碉堡射孔、精心伪装的散兵坑、以及反斜面的掩体内,日军的九二式重机枪和九九式轻机枪发出了疯狂的咆哮,密集的弹雨如同泼水般洒向冲锋的中国士兵。冲在最前面的几名士兵应声倒地,后续部队立刻利用弹坑、土坎等一切可用的地形,迅速卧倒或匍匐前进,攻势为之一挫。

“火箭筒!干掉那个碉堡!”

一名趴在弹坑里的连长指着左前方一个仍在喷吐火舌的土木混合工事,声嘶力竭地吼道。

他的命令立刻得到了执行。两名身背巴祖卡火箭筒的射手,在战友们用M1919A4轻机枪和M1加兰德步枪集火掩护下,弯腰疾冲了几步,随即卧倒,利落地匍匐前进至一个相对有利的射击位置。装填手迅速将火箭弹塞入发射管。射手沉稳地瞄准,扣动扳机——“咻——轰!”一声沉闷的巨响,火箭弹拖着尾焰准确地钻入了碉堡的射孔,内部随即发生了猛烈的爆炸,日军的机枪瞬间哑火,硝烟从射孔和破损处涌出。

新38师各班排充沛的自动武器展现了强大威力。BAR自动步枪手提供着持续的压制火力,汤姆森冲锋枪在近距离遭遇战中占尽优势。而普通步兵手中可靠的M1加兰德半自动步枪,其射速和8发弹仓容量,更是远胜日军主要装备的三八式步枪,使得中国士兵在单兵对射中往往能占据上风。步兵们三人一组,五人一队,利用娴熟的战术配合,交替掩护,逐段清理着日军的战壕和散兵坑。

与此同时,在战线侧翼一片相对开阔的坡地,第1装甲师配属的一个坦克连,发挥了其机动和火力优势。数辆“谢尔曼”坦克绕过正面的主阵地,从侧翼包抄过来。坦克炮塔缓缓转动,炮口喷出火焰,将日军设置在坡地上的几个野战机枪巢和一门试图转移的九二式步兵炮逐一摧毁。坦克上的并列机枪和航向机枪更是毫不留情地扫射着试图逃离或发起“肉弹”攻击的日军步兵。日军的自杀式冲锋在坦克和伴随步兵的协同火力下,显得徒劳而悲壮,往往在接近前就被打倒在开阔地上。

战斗从清晨持续到午后。新38师的官兵们,以坚决的突击和灵活的战术,一步步压缩着日军的防御空间。一个个火力点被拔除,一段段战壕被占领。日军残部见大势已去,最终放弃了勐戛主阵地,向芒市城区方向溃退。

新38师的战旗最终插上了勐戛的最高点。

硝烟中,士兵们开始清理战场,抢救伤员,巩固阵地。虽然付出了伤亡,但他们成功撕开了芒市北面的防线,为整个集团军的南下攻势,取得了至关重要的开门红。与此同时,东面也传来捷报,新30师在唐守治师长的指挥下,成功攻克了轩岗等据点,芒市东北方向的日军外围屏障被相继拔除。芒市,已然暴露在中国驻印军的直接兵锋之下。

中路,楚南河密切关注着右路的战况。他命令第2装甲师师长刘慧平,将部队前移至攻击出发位置,工兵则全力修复龙陵至芒市间的道路和桥梁,为装甲集群的快速突击做好准备。第1机械化步兵师王强部,也摩拳擦掌,准备紧随装甲部队之后,投入城区巷战。

左路:沈德威统一指挥的新二军和新三军,则扮演了“侧翼铁钳”的角色,开始了向芒市西侧崇山峻岭的大范围迂回。

他们的任务并非直取芒市核心,而是切断芒市与西南方向遮放、畹町等地日军的联系,同时肃清散布在广阔区域的日军小股部队,为主力最终围攻芒市创造有利条件。

与右路新一军依靠公路和装甲力量的高速突进不同,左路部队的推进更为稳健和系统化。他们以师、团为单位,在绵延的山区展开。

部队以营连为作战单元,像梳子一样梳理着芒市以西的山区。他们拔除日军设立在偏远村落或交通节点的小型警戒哨所,清剿被打散后溃逃至此的日军残兵。这些战斗规模不大,但同样残酷。在一个名为“马鹿塘”的傈僳族寨子,新三军一个连经过短暂交火,歼灭了据守在一座碉楼内的十余名日军,成功解救了被扣押的民众。工兵部队紧随步兵前进,逢山开路,遇水架桥,确保后勤线能跟随部队延伸。他们重点控制了跨越芒市大河上游的几座关键桥梁和渡口,并派兵驻守沿途的制高点,如勐戛坡和象达山,建立了稳固的侧翼防线。在基本稳固了芒市西侧的广大区域后,沈德威命令麾下精锐的搜索营和师属侦察分队,组成数个加强连规模的先遣支队,向更西南的遮放方向进行了积极的武力侦察。

这些支队行动诡秘,战术灵活。他们并不寻求与日军固守的主力部队决战,而是:

1.试探日军防御强度:有意识地在可能的日军防线前进行火力侦察,引诱日军开火,从而判断其兵力、火力和阵地配置。

2.捕捉俘虏获取情报:伺机伏击日军的小股巡逻队或传令兵,力争捕获俘虏,以获取芒市-遮放一线日军的最新部署和士气状况。

3.制造恐慌与不确定性:他们的存在和频繁活动,使得日军无法判断中国军队的主攻方向和真实意图,不得不分兵把守漫长的防线,从而分散了芒市正面的防御力量。

整个左路集团的行进速度虽然不快,但步伐扎实,每一步都踩得坚实有力。他们像一张缓缓收拢的大网,悄无声息地切断了芒市日军的西退之路,并将侦察的触角伸向了日军更深远的防御腹地,为最终决战芒市,提供了至关重要的侧翼保障和情报支撑。

芒市上空,再次响起了盟军战机的轰鸣。虽然出动架次不及腾冲战役时,但有力的空中支援,依然给地面部队提供了宝贵的火力补充和心理支持。

第一集团军对芒市的进攻,如同一记记沉重的组合拳,从正面和侧翼同时砸向日军。芒市,这座滇缅公路上的又一重镇,已然能听到攻城锤那由远及近、令人心悸的撞击声。硝烟再次弥漫在南疆的天空,预示着又一场恶战的来临。而遮放,作为下一个目标,也已在攻击箭头的隐隐指向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