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13章 萝卜丝油墩子,陈阿婆的铁勺积了垢(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穿越古代摆摊小厨娘》最新章节。

- 取出预热好的铁勺,用小刷子在勺内壁均匀刷一层薄油(再次防粘,确保炸好的油墩子能轻松脱模),备用。

4. 炸制油墩子(全程控制油温,避免炸糊或夹生):

- 油温加热至160℃(用温度计测量,无温度计可将筷子插入油中,周围冒细小气泡即可),保持小火恒温(油温过高,外皮易炸糊、内里夹生;油温过低,外皮吸油多、不酥脆)。

- 用勺子舀1勺面糊(约30g),倒入预热好的铁勺中,用勺子底部将面糊均匀摊开(厚度约0.5cm,底部薄、边缘略厚,避免炸时边缘先糊);再舀1勺拌好的萝卜丝(约40g),放在面糊中间,用勺子轻轻按压(让萝卜丝与面糊贴合,避免炸时脱落);最后再舀1勺面糊(约20g),覆盖在萝卜丝上,用勺子抹平表面(确保萝卜丝完全被面糊包裹,无外露,炸制时不易散)。

- 将铁勺放入油锅中,小火炸制2分钟(让底部面糊定型,形成酥脆外壳);待底部金黄后,用筷子轻轻将油墩子从铁勺中推出(若粘连,用筷子在勺壁边缘划一圈即可),继续在油中炸制3分钟(期间用筷子轻轻翻动油墩子,确保受热均匀,炸至全身金黄)。

- 用漏勺将炸好的油墩子捞出,放在铺有厨房纸巾的盘子上(吸去表面多余油脂,减少油腻感),静置30秒(让外皮更酥脆,避免烫嘴),撒上少量熟白芝麻即可食用。

5. 食用与补救技巧:

- 趁热食用:刚炸好的油墩子,外皮金黄酥脆,用手轻轻一掰就掉渣,内里的萝卜丝鲜嫩多汁,带着葱花和生姜的清香,咬一口外酥里嫩,咸香适中,配一碗热稀粥,暖乎乎的,特别适合雨天吃。

- 凉后复脆:若油墩子放凉变软,将平底锅烧热,不放油,放入油墩子,小火加热1分钟(每面30秒),让外皮水分蒸发,恢复酥脆;或用空气炸锅180℃加热5分钟,效果更好。

- 常见问题:若油墩子炸制时开裂,是面糊醒发不足或油温过高,下次可延长醒发时间5分钟,降低油温10℃;若外皮不酥脆,是油温过低或炸制时间不足,下次可提高油温5℃,延长炸制时间30秒;若内里夹生,是萝卜丝切得过粗或炸制时间不够,下次可将萝卜丝切得更细,延长炸制时间1分钟。

6. 成品特点:

- 油墩子呈圆柱形,外皮金黄油亮,撒上白芝麻后更显诱人,用手轻轻敲击能发出“脆响”。入口先是外皮的酥脆,咬开后内里的萝卜丝鲜嫩多汁,带着淡淡的葱香和姜香,咸香适中,完全不油腻、不发柴。陈阿婆拿起一个刚炸好的油墩子,吹了吹热气,咬了一小口,眼睛瞬间亮了:“就是这个味!外脆里嫩,满是萝卜的清香,跟我老伴在的时候炸的一模一样!”

三、脆香满巷人潮聚,反转致歉搭把手

晚星和谢景渊忙着炸油墩子,陈阿婆在一旁指挥:“面糊要搅得匀,不能有疙瘩……油温别太高,不然外面糊了里面还生……”秋雨渐渐小了,阳光透过云层照进来,落在油锅中,映出油墩子炸制时溅起的油花,混着萝卜和葱花的香气,飘出老远。

最先被香味引来的是接孙子放学的张婶,她撑着伞,牵着孙子的手,凑到摊前闻了闻:“阿婆,你这油墩子摊又开起来了?这香味,跟以前一样地道!”晚星递上一个刚炸好的油墩子:“张婶,您尝尝,用新鲜萝卜炸的,热乎着呢。”张婶接过咬了一口,酥脆的外皮掉了一地渣,她连忙用手接住,笑着说:“好!好!就是这个脆劲,里面的萝卜丝鲜得很,我孙子就爱吃你这口,给我称四个,带回家给老伴也尝尝。”

消息传得快,没一会儿,摊前就排起了队。开茶馆的王老板来了,说要多买几个当茶点;下班回来的年轻人围在摊边,踮着脚等着买油墩子;连住在巷尾的李奶奶都来了,笑着说:“前几天听人说你这油墩子变味了,我还心疼呢,这下好了,又能吃上热乎的了。”

陈阿婆忙着给大家递油墩子,脸上的皱纹舒展开来,手脚也麻利起来,连缠着纱布的手指都灵活了不少。谢景渊负责炸油墩子,额头上冒了汗,却没停下动作;晚星则帮着调面糊、看小宇,小宇坐在一旁的小凳子上,手里拿着个油墩子,吃得满嘴是油,笑得眼睛眯成了一条缝。

正忙得热闹,巷口传来一阵拖沓的脚步声,赵三拎着个布袋子,低着头走了过来。他穿着件沾满油污的夹克,头发乱糟糟的,手里的布袋子沉甸甸的,走到摊前,犹豫了半天,才低声说:“阿婆……我来跟你认错。”

众人都停了下来,看向他。赵三把布袋子放在摊台上,里面装着一袋新鲜白萝卜和一包中筋面粉:“前几日是我浑,见你不从我这进原料,还不答应抽利,就故意把你进的新鲜萝卜换成了糠心的,面粉也换成了受潮的次品。昨天我娘吃了你以前炸的油墩子,跟我说,老街的手艺都不容易,你一个老太太带着孙子过日子,我不该为了钱坏了规矩……我这才醒过神来。”

他挠了挠头,脸涨得通红:“我那进货的渠道,其实能拿到新鲜的本地白萝卜和正宗的中筋面粉,就是想着压低成本多赚点,才动了歪心思。你这油墩子摊开了十五年,街坊邻居都认你,我不该毁你的生意。这袋萝卜和面粉是赔给你的,以后你要多少原料,我都按进价给你送过来,绝不掺假。”

陈阿婆看着他,沉默了片刻,叹了口气:“赵三,做生意讲究的是良心,不是算计。我这油墩子摊,靠的是街坊邻居的照顾,用劣质原料,对不起大家,也对不起我老伴传下来的铁勺。”她指了指那把铁勺,“这铁勺炸了十五年油墩子,从来没用过次品料,你要是真知道错了,以后就好好进货,别再干缺德事。”

赵三连忙点头:“阿婆,您放心,以后我肯定守规矩。您这摊忙不过来,我来帮忙——切萝卜、搬面粉的活,我都能干,不要工钱,就想跟着您学学怎么调面糊、控油温,把生意做踏实。”说着就撸起袖子,要去帮晚星切萝卜。

晚星笑着对赵三说:“既然你想好好做事,以后咱们‘柳氏食道’也能帮你——这萝卜丝油墩子的配方,你要是想学,我可以写下来给你,咱们一起把老街的小吃生意做好,让大家都能吃到放心的好东西。”

雨彻底停了,阳光洒满了整条老街,油墩子的脆香、萝卜的清香混着大家的笑声,飘得老远。陈阿婆看着眼前排着队的客人,看着忙着切萝卜的赵三和炸油墩子的谢景渊,又看了看手里捧着的油墩子,心里暖乎乎的——铁勺没积垢,老手艺没失传,连曾经坑过自己的人都成了帮手,日子总算又有了盼头。而案上那袋新鲜萝卜和中筋面粉,正等着明天被擦丝、和面,在热油中炸出更酥脆的油墩子,温暖老街人的雨夜与岁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