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9章 如饥似渴(1/1)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重生七零军嫂逆袭从腌酱开始》最新章节。
省城中医学院的梧桐树叶,在秋风中渐渐染上金黄,簌簌飘落,铺满了通往教学楼的水泥小径。林晚秋来到学院,已半月有余。最初的陌生与局促,已在她全身心投入学习的狂热中,逐渐褪去,取而代之的是一种如鱼得水般的酣畅与充实。
进修班的课程排得极满,仿佛要将数年的知识浓缩进这短短的一年里。《中医基础理论》、《中药学》、《方剂学》、《诊断学》……一本本厚重教材发到手中,墨香混合着纸张特有的味道,对她而言,是比任何花香都更令人沉醉的气息。
课堂是能容纳百余人的大阶梯教室,灰扑扑的水泥地面,木质桌椅磨损得露出了原色,讲台黑板上总是写满了密密麻麻的粉笔字。授课的老师,有年过半百、戴着深度眼镜、引经据典的老教授,也有年富力强、思维活跃、试图用更现代语言阐释古籍的中年讲师。
林晚秋总是提前来到教室,坐在前排靠中间的位置。她摊开笔记本——那是张场长代表养殖场送给她的崭新硬壳笔记本,拧开英雄牌钢笔的笔帽,神情专注得像一个即将投入战斗的士兵。
老教授在台上慢条斯理地讲述着“阴阳五行”、“藏象学说”,这些对许多来自部队医院、有了一些西医基础的学员来说,显得有些玄奥抽象,不时有人蹙眉。但林晚秋听着,眼睛却越来越亮。这些理论,仿佛一把钥匙,瞬间打开了她心中那扇混沌之门。她过去在养殖场,凭经验知道某种草药能治猪的拉稀,知道针灸某个穴位能提振食欲,却从未深究过其背后的“为何”。如今,老师讲的“脾主运化”、“小肠主液”、“经络传导”,像一道道光照亮了她以往的实践,让她那些零散的经验碎片,开始找到了理论的基石,串联成清晰的脉络。
她如饥似渴地听着,笔尖在纸面上沙沙作响,不仅记录老师的板书,更记下自己瞬间的领悟和联想到的实践案例。当讲到“清热燥湿”的黄连、黄芩时,她会立刻想到用它尝试治疗猪群因圈舍潮湿引发的湿疹;当老师阐释“活血化瘀”的丹参、川芎时,她脑海中浮现的是否能应用于改善种猪的体质和受孕率。
课间休息,许多学员会聚在一起闲聊,或抱怨课程艰深,或交流来自哪个单位。林晚秋却很少参与,她要么抓紧时间追着老师提问,将自己在实践中遇到的、无法用原有知识解释的困惑抛出来;要么就独自坐在座位上,快速翻阅着刚才的笔记,加深记忆。
她的异常勤奋和那股抓住一切机会汲取知识的劲头,起初让一些同学觉得有些“不合群”,甚至私下议论:“那个从养殖场来的女同志,也太拼了吧?”“到底是‘土专家’,底子薄,只能靠死用功。”
同宿舍的李秀梅也曾好奇地问过她:“晚秋,你不累吗?我看你晚上在宿舍还看到好晚。”
林晚秋从书本里抬起头,揉了揉有些发涩的眼睛,笑了笑:“累,但心里高兴。以前好多只知道‘其然’不知道‘其所以然’的东西,现在好像慢慢弄懂了,这种感觉,比吃糖还甜。”她的笑容坦然而明亮,带着一种求知欲被满足的真切喜悦,让李秀梅也不禁动容。
除了课堂,学院的图书馆成了林晚秋的另一个“圣地”。那是一座老式的苏式建筑,阅览室里高大的书架顶天立地,弥漫着陈年书卷和油墨混合的独特气味。这里的藏书量,是她过去无法想象的。她如同一个闯入宝山的贫儿,贪婪地徜徉在书海之中。《神农本草经》、《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这些曾经只闻其名、难得一见的典籍,如今就安静地陈列在书架上,供她借阅。
她办理了借书证,每次都要借满规定的上限,抱回宿舍,在熄灯后还就着走廊里透进来的微弱灯光,或是周末一坐就是一整天。她不仅看教材和古籍,也看最新的中医药期刊,关注着学术界的研究动态。她发现,自己之前在养殖场摸索的用中草药防疫,在学术领域被称为“中兽医学”,也有学者在做相关研究,这让她更加坚定了自己未来结合方向的可能性。
她的勤奋和悟性,渐渐引起了授课老师的注意。一次《中药学》课上,老师讲到“麻黄”的发汗解表作用时,提问为何有时用于风寒感冒效果不佳。下面一片寂静。林晚秋犹豫了一下,举起了手。她结合自己观察猪群感冒的经验,提到是否与“证型”是否完全对应,以及动物体质、环境湿度等因素有关,虽然表述还带着实践的朴拙,却切中了辨证论治的核心。
老师推了推眼镜,仔细看了她一眼,点了点头:“这位同学说得很有见地,理论联系实际,很好。这就涉及到我们接下来要讲的‘辨证施治’的重要性……”
下课后,这位姓王的老师特意走到她座位前,和蔼地问道:“你是林晚秋同学?我听陈老提起过你。看来,实践果然出真知。有什么不懂的,随时可以来办公室找我。”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老师的认可,如同一剂强心针,让林晚秋更加自信。她开始更主动地与老师交流,也将自己在养殖场记录的一些病例和用药效果,拿出来与老师探讨,寻求理论上的提升和优化。
夜晚,宿舍熄灯后。其他室友渐渐进入梦乡,发出均匀的呼吸声。林晚秋有时会躺在床上,却毫无睡意。脑海里还在回放着白天的课程内容,各种药性、方剂、理论在脑中碰撞、融合。窗外的月光透过没有拉严的窗帘缝隙洒进来,在她枕边那张全家福上投下清辉。她侧过身,借着微光,看着照片上陆沉舟坚毅的脸庞和冬冬可爱的笑容,思念如潮水般涌来。
她会想起离家前,陆沉舟对她说“我们都在进步”,想起冬冬拉着钩说“等妈妈回来”。这份思念,不再是单纯的离愁,而是化作了更强大的动力。她不能辜负他们的期望,不能辜负这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她要在这里,尽可能多地吸收知识的养分,让自己真正蜕变,成为一个既有扎实理论,又不脱离实践的、更好的自己。
她轻轻摩挲着照片,在心里默念:沉舟,冬冬,我在努力,你们也要好好的。然后,她深吸一口气,闭上眼,继续在脑海里“复习”着今天的功课。
学院的梧桐叶落了又生,而她,正像一株久旱逢甘霖的禾苗,在这片知识的沃土上,拼命地扎根,贪婪地汲取,迎接着属于自己的、迟来的拔节生长。如饥似渴,心无旁骛,只为将来,能以更丰满的羽翼,飞回那片需要她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