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血迹迷踪 · 林一说“画”二(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林一探案集:第一季》最新章节。

3. 最近滴(C3):

形态结构: 极度不规则,并非圆或椭圆,整体形状如同被强行拉扯碾碎的柳叶,

一端嵌入石柱雕花槽边缘,与石材纹理形成微小的逆向挤压印痕;

关键分析: 该形态属于典型的接触/转移性血迹(Contact/Transfer Stain),

是伤口直接接触粗糙硬质表面的结果,印痕边缘有微量石材粉末附着,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表面有轻微磨砂感,证明接触面是相对粗糙的石材(非光滑金属或玻璃),

且接触瞬间伴随快速平行拖拽摩擦,印痕边缘的血液延伸方向与柱基凹槽走向高度平行,形成“血槽犁痕”效应;

微量痕迹附魔: 血痕表层,在多光谱复合叠加影像处理下,

暴露出几颗极其微小、完全嵌染在血泥中的透明玻璃微屑,反光性强,

折射率大于1.52(高于普通玻璃),形态尖锐,存在劈裂棱角。

信息流在林一大脑中如同瀑布倾泻、碰撞、重组:

结论一:三滴血不是一次形成,存在时间梯度差;

? C1(最远)最早滴落!,低速滴落特征,高度适中(人直立或弯腰状态),

出血源为相对浅表、持续出血伤口(比如指端挫裂、细小皮肉撕裂)。

血迹边缘已开始形成早期极薄半干燥血清环分离迹象(镜下可见极细淡黄环);

? C2(中间)稍后形成,在C1之后(部分重叠血膜边缘新鲜度不同),呈中速移动源指向性飞落特征,

飞溅方向矛尖明确指向西北方(即C1及通道口方向),伤口受到外力强制拖拽移动,

血滴在被甩离伤口时,伤口位置正被某种恒定速度(非剧烈晃动)牵拉移动,高度与C1基本持平或略低(蹲姿被拉拽);

? C3(最近)最晚形成, 接触性血迹,血痕湿润度最高,血清环尚未分离,

明显新鲜于C1C2,伤口直接猛烈撞击、摩擦石柱基座,形成血槽犁痕,

伴随皮肤组织碎屑和异物沾染(玻璃屑),

该撞击发生时,拖拽力道骤然增强(由匀速拖拽变为爆发性暴力摁压摩擦),位置最低(贴近地面)!

结论二:非打斗溅射,而是暴力拖拽施虐轨迹,

血迹形态学铁律排除了搏斗厮打(那种情况应出现高速甩溅、中速喷溅、极多方向性紊乱血点)。

三滴血的序列(位置由远及近C1->C2->C3)、

滴落方式(由自由滴落->运动中滴落->强力摩擦接触)、

状态分布(低冲击/中速拖拽点/高能摩擦点)指向受害者被外力从C1点位置(舞池中后方)

向C3点位置(石柱基座)方向连续、强制拖拽过程中留下的被动出血路径,

血迹点高度变化(C1、C2主体高度持平,C3骤降贴近地面) 推断暴力过程:

受害者从站/蹲姿态被拖拽至某点被强力摁压至半跪或仆倒状态(C3撞击点)。

结论三:关联性痕迹锁定受害者

矛尖纤维:钴蓝色亮片纤维与消失的头牌阿翠舞裙材质高度吻合,

黑色粗棉纤维推断为施暴者衣着(普通码头苦力或打手常见材质),

或强力擦洗类粗织布(比如拖把布或麻袋?

但矛尖形成需直接飞离伤口,更倾向施暴者衣袖摩擦所致)。

玻璃碎屑:高折射率透明玻璃碎屑——来源推断?

舞厅内多为普通玻璃杯/水晶吊灯,高折射率玻璃(>1.52)通常用于光学仪器镜头(望远镜?显微镜?)、

高级窥视镜、单面反光镜以及……小型香水喷雾器容器,

结合舞女阿翠职业特性,可能性最大的源头是——

她随身携带的香水喷雾瓶在暴力拖拽中破碎,

碎片划破其皮肤或凶手皮肤带入伤口及血液。

“灯光!”

林一的声音第一次在静默中响起,如同冰块碎裂,清晰而冰冷地指向舞台后部,

“所有区域!尤其后台通道入口!”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