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刻痕初露 · 暗潮愈汹一(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林一探案集:第一季》最新章节。

林一站在手术灯投下的冷白光晕中心,取代了解剖台上的尸体,成为此刻执掌剖析权的神只。

他已换上一身洁白、袖口紧束的实验防护服,取代了染血的解剖衣袍。

脸上戴着更贴合的特制金丝框放大镜护目镜,

修长而骨节分明的手指套着薄如蝉翼的丁腈橡胶手套。

他没有用助手,每一个步骤都极度精准、稳定、自我控制。

在他周围,昂贵的德国徕卡三目生物显微镜、

日本奥林巴斯精密体视镜、紫外荧光光源阵列、分光比色仪……

诸多这个时代最尖端的分析仪器如同忠诚的卫士,沉默地侍立着。

第一步,是剥离表象,直指本源。

他用滴管吸取特制的弱碱性中性清洗液,极其轻柔地滴淋在每一块碎瓷片表面。

待污垢软化,再用柔软的细毛驼绒刷,仿佛轻抚沉睡婴儿般,

一点点拂去残留的千年河泥、仓底油污、陈年垃圾的腐殖痕迹。

黑水顺着斜置的托盘流下,消失在台面边缘的导流孔中。水流声细微而规律。

经彻底清洗、干燥后的碎片,彻底展露出它们的本质。

林一拿起任意一块碎片——无论是河滩拾取,

抑或仓库垃圾堆中的——在强光下转动角度。

那胎骨呈现出惊人的均匀与紧实。不再是验尸所后院昏光下的粗略印象,

此刻在手术灯直射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胎体洁白细润,

内部无任何粗大杂质、气泡或明显颗粒感。

断口处致密光洁,绝非近代粗糙的流水线产品可比。

他用小号金刚石笔刀在最大一块口沿碎片的断面边缘极其轻微地划过,

感受其硬度——超越普通民窑瓷胎的高致密度烧结!

“胎质均达到高岭土精炼提纯后、多次澄淘、

中高温窑还原气氛下形成的致密硬质白瓷胎。”

他低沉的声音在寂静的室内响起,并非刻意说明,而是验证过程的语言同步,

“这种质感和烧造工艺水平,吻合民国初年(1912-1920左右),

景德镇‘珠山八友’流派或九江‘复兴窑’等少数高级仿古窑口,

为追求前朝(特别是元末明初永乐、宣德风格)顶级青花神韵,

不计成本、严格筛选胎泥所制仿品的典型特征。”

他的手指移动到碎片釉面区域,

“再看釉——釉层厚度适中均匀,釉色青白微闪湖水绿(俗称‘影青’釉色)。

施釉工艺极佳,釉面光洁润泽无橘皮纹,显微观察无后期喷釉不均匀的层叠现象。

非机械标准化生产时代的廉价施釉工艺。”

他小心地将带有青花图案的碎片(一块来自河滩,一块来自后院)并列置于显微镜平台。

镜头下,钴料绘就的线条纤毫毕现。

那是细腻连绵的缠枝莲纹!笔触细劲流畅,

线条富于弹性变化,绝非模印或粗劣刻划。

青花发色稳定深沉,蓝中带隐隐的紫艳(表明使用上等优质天然钴矿料),

入胎深沉,无浮飘感。虽图案简约(残片所见有限),

但那份笔意和呈色,无不透露出仿元末明初苏麻离青料经典风韵的精湛技艺。

与同时期市场上泛滥的、只为卖钱而粗制滥造的所谓“古瓷”仿品,判若云泥!

“结论一: 所有六块碎瓷片(3+3),均属民国初年景德镇或九江一带,

高级仿古窑口烧制的高等级仿元明青花瓷器,

胎釉品质精良,成本不菲,在当时亦非民间大路货色。

绝非普通日用或装饰瓷器,也非后期粗劣仿品。”

林一的声音在寂静中凿刻下第一个事实。

“它们,属于同一个‘等级’的存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