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无菌室里的尸骸二(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林一探案集:第一季》最新章节。
林一做出了一个决定性的行动:
对比分析死亡婴儿组(D组)与健康婴儿组(E组)代乳品的精确成分差异!
这需要超越常规毒物检测的、极其精细的营养化学分析。
他首先进行基础营养素定量分析:
? 蛋白质含量(凯氏定氮法): D组与E组无明显差异。
? 脂肪含量(索氏提取法): 无明显差异。
? 碳水化合物总量(差值法): 无明显差异。
? 维生素预混剂(微生物法/比色法):
维生素A、D、B族等含量均在标示范围内,D组与E组无明显差异。
似乎一切正常?但林一没有放弃。
他将目光投向配方中容易被忽视的“配角”——填充剂和稳定剂。
在婴幼儿配方中,为了调整口感、稠度和保证营养素的均匀分散,
通常会添加少量淀粉、糊精、麦芽糖浆等碳水化合物作为填充载体。
他采用高分辨率的纸色谱法(PC) 和 薄层色谱法(TLC),
对D组和E组代乳品中的可溶性碳水化合物组分进行精细分离和比对。
操作极其繁琐,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精准度。
林一将样本溶解、点样、展开、显色…在特制的滤纸和硅胶板上,
不同分子量的糖类物质被分离成不同位置的斑点。
起初,斑点图谱看起来高度相似。
但林一的目光如同最精密的扫描仪,在色谱图的中低分子量区域,敏锐地捕捉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差异!
在E组(健康组)的色谱图上,该区域主要是一个较大的、
代表麦芽糊精(一种常见、易消化、安全的填充剂)的斑点。
而在D组(死亡组)的色谱图上,这个斑点明显减弱,
取而代之的是两个极其靠近的、颜色略淡的新斑点!
“差异!”
林一的心脏猛地一跳!
他立刻对这两个新斑点进行刮取、洗脱、浓缩,并进行化学显色反应和熔点测定。
结果:
? 斑点1:与糊精标准品反应一致,但熔点略低。
? 斑点2:与某种特定型号的工业级玉米淀粉水解产物(低分子量糊精混合物)标准品反应高度一致!
林一立刻核对济慈堂提供的配方记录和原料包装说明!
记录显示:代乳品填充剂应使用高纯度、食用级麦芽糊精(供应商:瑞士某公司)。
而D组样品中检测到的,却是廉价的、工业级玉米淀粉水解糊精!
“填充剂被替换!”
林一立刻意识到关键点!
他迅速对A组原料(添加剂包)进行同样分析——
添加剂包内填充剂为正确的高纯度麦芽糊精! 问题出在配制环节!
有人在配奶时,偷偷用廉价的工业糊精替换了部分(或全部)指定的麦芽糊精!
但这只是偷工减料吗?工业糊精虽然廉价、口感差、不易消化,
但通常认为无毒!为何会导致如此致命的后果?
林一脑中飞速运转,将病理发现(胃肠损伤)与成分差异(工业糊精)结合思考。
他想起婴幼儿肠道菌群的特殊性——脆弱、易受干扰。
工业糊精的杂质?还是…与其他成分的相互作用?
他立刻查阅文献(实验室有少量专业书籍),并设计了一个关键实验!
林一取来:
1. 健康婴儿组(E组)代乳品。
2. 死亡婴儿组(D组)代乳品。
3. 纯正高纯度麦芽糊精。
4. 被检出的工业级玉米淀粉水解糊精。
5. 配方中的核心矿物质添加剂(含铁、锌、钙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