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8章 稻浪翻金,万国来朝前夜(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相父在手,天下我有》最新章节。
赵构踏下马车时,细雨初歇,青石板上泛着微光,倒映着檐角残滴。他未着龙袍,只披一件素色锦袍,腰间佩玉无纹,看上去不过是个寻常富家公子,唯有步履间沉淀的威仪,藏不住骨子里的气度。
可当他站在田埂上,目光扫过那一片翻涌如金的稻浪时,整个江南仿佛都安静了一瞬。稻穗沉甸甸地垂着,每一株都粗壮如掌,饱满的颗粒压弯了秸秆,风吹过时,沙沙作响,像是大地在低语丰年,又似千万农人的笑声揉碎在风里。
几个孩童赤脚奔跑在田埂上,泥点溅满裤脚,怀里抱着刚割下的稻穗,笑声清脆得能惊起水鸟。一位老农正弯腰捆扎稻捆,脊背佝偻如弓,却动作利落,枯槁的手抚过稻穗时,眼里盛着化不开的暖意。
“老人家。”赵构走近,声音温和如春雨,“今年收成如何?”
老农抬头,见是个气度不凡的年轻人,虽衣着朴素,却自有一股让人不敢轻慢的气场,忙要下跪行礼。赵构一把扶住,笑道:“不必多礼,我就是路过问一句,随口聊聊。”
“好!太好了!”老农激动得声音发颤,满是老茧的手比划着,“一亩三石!去年还两石都不到!我家小孙子以前饿得夜里哭,现在顿顿能吃上白米饭,灶上还蒸着红薯,存了三贯钱,等着给孩子娶媳妇哩!”
旁边一名村正模样的中年人也凑上来,脸上堆着憨厚的笑:“官家……哦不,公子您不知道,去年这时候还有人卖儿鬻女。如今铁器便宜,水车日夜转,连妇人都能下田打理。市舶司的采买官每月都来,余粮换盐布、换铁锅,家家户户灶上有火,床上有被,夜里睡觉都踏实!”
赵构听着,眼底微微发热。他记得成都宫中,相父批阅奏章至三更,烛火映着鬓边白发,只为核算一郡粮赋是否足养百姓;记得那年大旱,相父亲自跪坛祈雨,三天三夜不进饮食,额头磕出的血痕与尘土混在一起。
而今,这万里江南,千村万落,竟真有了“仓廪实而知礼节”的气象,田埂上奔跑的孩童,灶台上蒸腾的热气,都是最实在的答案。
高明远策马而来,玄色袍服沾着风尘,抱拳低语:“官家,江南十八州,今岁粮产较前翻倍,民间无饥馑,市集日日兴旺。就连岭南瘴疠之地,也因新稻耐湿,开始垦田,流民渐归。”
赵构点点头,却没有太多欣喜之色。他知道,这一切,不过是开始,脚下的路还长。
夜宿杭州行宫,檐角铜铃轻响,风过处,叮咚如碎玉。灯火映水,波光粼粼,如星落池沼。紫檀案上,内侍缓缓掀开红绸——一匹蜀锦赫然呈现,霞光流转于锦面,薄如蝉翼,指尖轻抚,竟似无物,只余一片温润。灯光穿透锦面,映出细密经纬,宛如云纹织就,隐有流光变幻。
“这是苏州织造局的新机所出。”赵构指尖轻拂锦面,声音低沉,带着一丝追忆,“相父,当年成都织室,你曾说‘衣帛者不可忘耕织之苦’。如今江南机声彻夜不息,万民得暖,你若见了,可会欣慰?”
赵鼎立于阶下,白发微动,目光沉静如水,躬身道:“官家以系统换技,以政令促工,使百业俱兴,此非一人之功,乃天下共治之果。然……”他顿了顿,语气转沉,“官家召我等深夜议事,恐不止为一匹锦。”
赵构抬眸,目光如刃,扫过殿内众人:“朕欲在临安办‘万国大会’。”
殿内一静,烛火仿佛都凝滞了一瞬。
李纲眉头骤皱,上前一步:“官家,大军仍在北境屯防,火器工坊连轴运转,战舰月增百艘,国库虽丰,却不宜大兴土木,劳民伤财。”
李延年立即附和,语气急切:“万国来朝?虚名而已!隋炀帝当年建东都、开运河、宴四夷,结果呢?天下离心,身死国灭!官家不可不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啊!”
赵构不语,只轻轻敲击案几,笃、笃、笃的声响在殿内回荡,压过了烛花的噼啪声。片刻后,他淡淡道:“传王夫之。”
王夫之入殿,衣衫简朴,一身青布直裰,手持一卷《舆地志》,步履从容,不见丝毫局促。
“王学士,你常说‘天下一家’,可有凭据?”赵构目光落在他身上,缓缓问道。
众人目光齐聚,皆想听听这位饱学之士如何应答。
王夫之从容展卷,朗声道:“今占城稻养活江南百万户,火器护商旅于南海万里,市舶税年入百万贯,养兵工、修驿道、赈灾荒——此皆利通天下之实。高丽遣使求稻种,交趾愿纳贡换铁器,大食商人携金而来,只求一匹蜀锦。四夷慕我文明,非畏我刀兵,此即‘一家’之兆!若闭门自守,拒而不纳,反失天时地利人和,断了这四海归心之路!”
“好!”赵构猛然拍案,声震殿梁,烛火摇曳,映得他眼中光芒更盛,“正是如此!我大宋之强,不在拒人于外,而在引天下归心!万国大会,不为炫耀,而为立信——信我货通四海,信我政清民安,信我中华之盛,可为天下共主!”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
他起身,负手望月,窗外月华如水,洒在阶前:“迎宾台要建,驿道要扩,市集要设。朕要让万邦使节亲眼看见:江南不是战场,是粮仓;不是边陲,是中心!让他们知道,归宋者安,附宋者荣!”
李纲低头沉思,良久,终是叹道:“官家志在天下,目光长远,老臣……不敢再谏。”
李延年张了张嘴,看着赵构坚毅的侧脸,终究默然退下,不再多言。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