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稻香满城,万邦心动(1/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相父在手,天下我有》最新章节。

赵构自东瀛返航,未入宫门,便换了青布直裰,摘了玉带金冠,只带几名皇城司亲卫与高明远悄然离京。

他不要銮驾,不鸣锣开道,沿着运河官道,一步步向南走去。

江南的春,是水汽里泡出来的。

细雨如丝,拂面不寒,两岸垂柳抽新,桃李争芳。

他走得很慢,像是要把这八百里水乡,一寸寸踩进心里。

苏州郊外,一个无名村落静卧在稻田深处。

田埂上孩童追逐嬉闹,笑声穿破薄雾,在金黄的稻浪间跳跃。

老农蹲在田头,手里掐着一穗沉甸甸的稻谷,嘴里念叨:“今年一亩三石六,比官府定额还多三斗!”他咧嘴一笑,露出豁牙,“这新稻种真是神物,耐旱抗虫,连蝗灾都没伤着根!”

赵构停下脚步,望着那一片翻涌的金色,忽然觉得眼眶发热。

他记得成都郊外,也是这样的稻田。

那时他尚幼,坐在相父车驾旁,听诸葛亮指着田垄讲“仓廪实而知礼节”。

那时的蜀中百姓,面有菜色,亩产不过两石。

而今,这片土地上的稻穗压弯了秆,风过处,如海浪般起伏,仿佛大地在呼吸。

“你说,相父若见此景,可会含笑?”他轻声问身旁的高明远。

高明远沉默片刻,低声道:“丞相常说‘治世不在甲兵,在仓廪实而民知礼’。今日之景,正是他毕生所求。”

赵构闭上眼,仿佛看见那个羽扇纶巾的身影站在田头,嘴角微扬,轻叹一句:“民安,则国兴。”

他睁开眼,目光坚定。

这不只是江南的丰收,这是民心的归向,更是他对相父承诺的兑现——不是靠征伐,而是靠稻谷、水利、铁犁和人心。

三日后,赵构抵达明州。

市舶司了望塔高耸入云,登临其上,眼前景象令人窒息。

海面如镜,帆影如云。

大食商船卸下乳香、龙涎、琉璃与宝石;交趾货栈正将一袋袋改良占城稻种装船北运;高丽使团手持火铳采购契,在文书上按下手印。

每一单成交,仿佛都有微光在视野中跳动,映照着国力无声滋长。

王夫之立于身侧,须发微动,声音激昂:“今岁市舶税已破千万贯!三成反哺工坊,两成养海军,其余设‘惠民贷’,贷给农户买铁犁、建水车,不取利,三年归本。”他顿了顿,看向一直皱眉的李延年,“此非竭泽而渔,乃源头活水。”

李延年抚须不语。

这位户部老臣素来守成,对新政始终存疑。

可此刻,望着港口川流不息的商船、堆积如山的货物、忙碌有序的码头工人,他终究长叹一声:“此诚前所未有之盛况……然,根基可稳?”

赵构没有回答,只是望向远处一艘即将启航的宝船。

那船首刻着“通海号”三字,甲板上堆满火药箱与纺纱机图纸——那是将送往西域的火种,要在更远的土地上点燃文明的光。

七日后,临安城外。

金台落成。

通体青石为基,铜柱为脊,顶覆琉璃金瓦,在春阳下熠熠生辉。

万斤巨鼎由水力绞盘缓缓吊起,轰然落定,震得大地微颤。

工匠们欢呼雀跃,百姓从四面八方涌来,围台而观,称其为“官家为民搬来的金山”。

阿史那·木兰率三百突厥骑兵护送西域乐师抵达。

她一身红袍,腰悬弯刀,眸光如火。

见汉人工匠以水力机关一柱擎天,月内建成如此巨构,不由勒马惊叹:“我草原建王帐需半月,此台月成,真非人力所能!”

她翻身下马,单膝跪地,主动请缨:“臣愿统领‘金台仪卫’,为官家护万国来朝之盛典!”

赵构大笑,亲手扶起她,赐金甲凤旗一面:“从今日起,金台仪卫,由你统率。外宾导引,礼乐秩序,皆由你掌!”

当夜,灯火通明,笙歌不绝。

万民绕台起舞,孩童唱着新编的童谣:“官家巡江南,稻香满人间;金台迎万邦,大宋永长安。”

赵构立于金台最高处,俯瞰这座新生的帝国。

风拂衣襟,似有微光在眼前流转:

【主线任务“民心所向·盛世初现”完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