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3封 盐罐里的春秋(2/2)

虾皮小说【www.xpxs.net】第一时间更新《在爱里刻下年轮》最新章节。

下锅时,沸水腾起的白汽,裹着花椒香漫了满厨房。

你站在灶台前捞饺子,漏勺碰着锅沿叮当作响,却总先把那只带记号的饺子往自己碗里捡。

我夹起一只咬开,白菜的清甜里,果然藏着一点若有若无的麻,像你藏在严肃表情后的笑,不仔细品就错过了。

“怎么样?”你举着筷子等我回话,耳尖在蒸汽里泛着红。

我往你碗里塞了一只饺子,看你嚼着嚼着突然笑出声:

“你看,这麻味像不像咱们拌嘴?当时有点呛,过后倒觉得暖乎乎的。”

窗外的雨,不知何时落了下来,在玻璃上画着一条歪歪扭扭的线,像谁在临摹我们饺子上的褶子。

我突然想起奶奶说的,“过日子像和面,水多了加面,面多了加水,慢慢就匀了”。

你出差那周,我翻工具箱找螺丝刀,在底层发现一个小本子。

第一页画着个歪歪扭扭的餐桌,左边摆着一盘青菜,右边放着一碗红烧肉,中间画着个箭头,写着“她多放半勺盐,我少蘸点酱”。

后面几页记着我的口味:

“不吃香菜和洋葱,吃辣只能放两颗小米辣,喝汤喜欢撒葱花……”

字迹被水洇过,晕成了淡淡的蓝。

你回来那天,我做了酸菜鱼。

往锅里倒醋时,突然想起你本子上写的“她怕酸,少放醋”,手一抖,倒得比平时少了些。

你进门时,正撞见我往碟子里调酱汁,放的豆瓣酱比平时少了一半。

“迎接我呢?”你扔下行李箱就往厨房冲,我往你嘴里塞了一块鱼肉,你嚼着嚼着突然说:“不酸了,刚好。”

现在,我们的盐罐里,总放着两把小勺。

大的那把是你的,我炒菜时用它舀盐,比平时多一点点;小的那把是我的,你调酱汁时用它舀糖,比平时多半勺。

张阿姨说我们家的菜香,总带着一点“说不清的味”,不像纯淡的,也不像纯重的,却让人想多吃两碗饭。

你说,那是“家的味道”。像盐罐里的春秋,像酱汁里的甜辣,像我们往彼此口味里凑的那些小步,慢慢踩出了属于我们的节奏。

亲爱的,我在你豆瓣酱瓶子里塞了一颗话梅糖,是用张阿姨教的法子腌的,酸甜刚好。

你明天跟同事聚餐,别总跟人拼酒,吃口糖缓缓——就当我在你身边,往你那碗重口味的菜里,偷偷加了一勺我的甜呀。

就像此刻,你突然说:“还记得第一次你做的番茄炒蛋吗?”

我当然记得。

那时我放了半勺糖,你皱眉说“像在吃水果”。

后来,你做的回锅肉,豆瓣放得太多,我辣得直灌水,你却吃得满头大汗,说“够劲”。

那天晚上,你蹲在厨房地上,翻出爷爷留下的铜秤。

“以后用这个,”你把秤砣滑到中间刻度,“多一分少一分,咱们都称着来。”

铜秤的刻度磨得发亮,像老辈人过日子磨出的智慧——从不是非此即彼,而是在加减里找平衡。

你在墙上的用粉笔线画了一个“校准器”,就在灶台侧面。

最下面那道是我习惯的淡味线,最上面是你偏爱的重口线,中间被你画了个小小的箭头,写着“我们的线”。

每天做饭前,你总拉着我站在墙前比画:“今天往中间挪半格?”

上周张阿姨来,看见我们的“刻度墙”,突然笑了:“跟我家那口老砂锅一个理。”

她指着灶上的砂锅,“新锅总爱裂,得用米汤养着,火大火小慢慢试,日子长了,锅就认人了。”

你当时正往我碗里夹青菜,闻言抬头:

“那我们这墙,算不算‘养日子’?”

张阿姨笑得皱纹堆成花:“算!日子就是这么回事,你迁就我一分,我让你一寸,墙缝里都能长出花来。”

此刻,锅里的青菜咕嘟作响,你突然从口袋里摸出一个小本子,翻开——

是你画的“口味地图”,我不吃的香菜洋葱被圈上红叉,你偏爱的花椒被标上星星,中间用虚线连起来,像一条弯弯曲曲的河。

“你看,”你指着河流交汇处,“这里就是我们该待的地方。”

盐粒落进锅里,发出细微的“沙沙”声。

我突然明白,所谓“家的味道”,从不是非淡即浓,而是你把重口线悄悄往下挪了挪,我把淡味线轻轻往上提了提,在中间那道线上,刚好盛得下两个人的烟火气。

你突然伸手关掉抽油烟机,世界瞬间安静。

“听听,”你说,“青菜在唱歌呢。”果然,锅里的咕嘟声伴着我们的呼吸,像一首没谱的歌。

今晚的汤里,我放了两颗红枣,你总说太淡,这下该有甜味了。

墙上的箭头,我又往上画了一毫米——日子嘛,总得慢慢往一块儿凑。